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氮素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氮肥的施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很大。为明确一种新型肥料——长效尿素在小麦生产中作追肥的肥效,特进行本项试验。1.试验设计与实施试验地为两合土质,有水浇条件,地力均匀,小麦越冬群体一致。试验采用小区随机排列,设有长效尿素、普通尿素常量等量施用和长效尿素节肥20%三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40m~2,普通尿素和长效尿素等量,亩用量7.5公斤,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新型缓效氮肥——化合长效尿素(自制)在小麦上施用,对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减少氮肥无效损失的作用,为提高尿素氮肥利用率提供有效技术途径。本研究通过小区模拟试验,分析了土壤碱解氮的动态变化和小麦的氮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尿素氮肥在小麦上施用,化合长效尿素氮素利用率比其它尿素氮素利用率高。这说明化合长效尿素有明显的缓释功能,能减少氮肥的NH3挥发损失,有利于提高尿素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在前期脲酶抑制剂筛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最佳配方,选用了最适宜的脲酶抑制剂,对尿素肥料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再加工(化合或混合),生产出了新型长效尿素1号、2号、3号、4号等四种型号的长效尿素。经与市售普通尿素进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与比较,初步表明:四种加工长效尿素,除吸湿性稍高于普通尿素外,其余各项理化生物学性状均与尿素相近(含氮量)或优于尿素(水不溶物、PH值、溶解度、氨挥发率),并含有尿素所没有的活性腐植酸植物生长调节剂,表现了良好的肥料品质。其中以3号肥综合性状最佳,4号肥次之。1号肥及2号肥的缩二脲含量接近或低于普通尿素,可与普通尿素一样,以低浓度用作追肥或种肥,而3号肥及4号肥却只能以深施基肥的形式施用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采用了康维皿连续培养法及土壤模拟培养, 对高、中、低三种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施用四种不同加工型号的长效尿素, 进行了脲酶活性与氨挥发量的测定及7天动态变化的比较。总体趋势表现为各种型号的长效尿素施用于高、中、低三种不同肥力土壤后, 均比施用普通尿素氨挥发量大大减少, 但不同尿素在不同肥力土壤中, 对脲酶活性抑制的速度、强度、抑制率以及氨挥发量与氨挥发率均不同。但以高、中肥力的土壤施用长效尿素, 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佳, 低肥土壤则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施用添加有抑制剂的尿素以及施用哪种型号的长效尿素。  相似文献   

5.
长效尿素是在普通尿素生产流程中添加一定量的脲酶抑制剂而制成的。具有含氮量高,在土壤中转化速度缓慢,肥力平稳、持效期长,氮素有效利用率高、流失量少等优点。试验表明,长效尿素肥效可长达90~120天,氮素有效利用率可高达55%。具体施用时应注意“四宜”和“四忌”。1四宜宜施  相似文献   

6.
长效尿素是在普通尿素生产流程中添加一定量的脲酶抑制剂而制成的.具有含氮量高,在土壤中转化速度缓慢,肥力平稳、持效期长,氮素有效利用率高、流失量少等优点.试验表明,长效尿素肥效可长达90~120天,氮素有效利用率可高达55%.具体施用时应注意"四宜"和"四忌".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氮肥(尿素)和新型氮肥(稳定性长效氮肥)为研究对象,在前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氮肥在不同施用量条件下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的条件下,长效氮肥处理水稻产量高于尿素处理,当施肥量为300 kg/hm~2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减少(减量20%和50%),长效氮肥处理稻谷籽粒产量比尿素处理分别增加6.38%和12.63%,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长效氮肥主要通过增加每穗粒数来增加籽粒产量,而且由于每穗粒数的增加,千粒重降低。试验还表明,施用长效氮肥的处理氮素产谷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生产指数均高于尿素处理,说明施用长效氮肥不仅能够增加稻谷产量,而且能够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谷子"大同34号"为材料,通过"3414"试验,得出不同施肥配比对谷子产量、经济性状和土壤中养分的影响。在当前谷子生产中,磷素是制约生产的主要因素,必须施够纯磷8~12 kg/667m~2;氮素经过连续多年施用,已经达到一定的供给能力,不需要大量施用,只需施够生产中所需纯氮即5~10 kg/667m~2,多施反而会造成营养生长过于旺盛减产;在沙壤土质中速效钾含量还比较低,应当施用纯钾2 kg/667m~2。  相似文献   

9.
脲酶抑制剂尿素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验证脲酶抑制剂尿素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和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采用对比的试验方法,以常规施肥和增效尿素作对照,研究了在减量施用氮肥下小麦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小麦施用脲酶抑制剂尿素能显著增加产量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降低氮素化肥的投入和降低面源污染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氮素利用率最高可提高到42.8%。施用脲酶抑制剂尿素的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效果显著,施纯氮168 kg/hm~2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产量7 377.0 kg/hm~2,较常规施肥增加10.5%。通过示范试验,该肥料用量少,效果好,增产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可在粮食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效碳铵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氨量条件下进行的长效碳铵,尿素、普通碳铵的肥效与氮素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两种作物上施用长效碳铵比普通碳铵分别增产13.90%和21.41%,比尿素分别增产8.52%和1.26%,长效碳铵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9.77%和44.67%,较普通碳铵分别提高10.67,13.96个百分点,较尿素分别提高4.69,2.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施用新型长效尿素对茎果类蔬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需氮量较大及常用生食的茎叶类蔬菜莴笋与番茄作供试作物,以普通尿素为对照,使用山西农业大学应用脲酶抑制剂生产长效尿素课题组加工的长效尿素三号肥料,应用瓦氏盆钵及温室小区,试验对茎叶类莴笋及茄果类番茄等可生食的蔬菜,进行了生物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长效尿素对此两类蔬菜的产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与可溶糖含量等品质有极为良好的作用与影响,为新型长效尿素在蔬菜作物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袁嫚嫚  叶舒娅  刘枫  李敏  吴学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60-18161,18181
以两系超级杂交稻88s/0293为试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1∶1掺混基施处理水稻增产效果最好。氮肥用量减少30%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处理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处理高5.0~23.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省稻麦两熟轮作地区,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控释氮肥配方(40 d释放期控释氮肥∶100 d释放期控释氮肥=1∶4)和速效氮肥的不同配比下,研究全程氮素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控释氮肥施用比例对不同成穗方式下直播常规粳稻产量的影响。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设置3种不同基本苗处理,在成熟期调查其主茎占有效穗数的比例,以分别代表主茎为主成穗型、主茎分蘖并重成穗型和分蘖为主成穗型的3种水稻群体,控释氮肥配方和速效氮肥的不同配比为副区,分别为纯氮比5∶5、6∶4和7∶3。结果表明:不同成穗方式下直播常规粳稻达到高产时的适宜控释氮肥配方与速效氮肥的一次性基施配比存在差异,主茎为主成穗方式下,控释氮肥配方与速效氮肥以7∶3的纯氮比例配施时产量最高,产量为10.0 t·hm-2,较5∶5和6∶4处理显著提高53%~7.5%;主茎分蘖并重型和分蘖为主成穗型两种成穗方式下,控释氮肥配方与速效氮肥以5∶5的纯氮比例配施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5、9.4 t·hm-2,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9.2%~10.5%和9.3%~11.9%。在成穗方式间,以主茎为主成穗方式下的7∶3处理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在群体颖花量、生育后期光合势及阶段干物质积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综上,不同直播稻成穗方式下基施适宜比例的控释氮肥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适当增加基本苗以提高主茎占有效穗比例,以主茎成穗为主,配套控释氮肥配方和速效氮肥配比为7∶3的一次性基施氮肥技术有助于实现直播常规粳稻的高产。  相似文献   

14.
缓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缓释肥料不同掺混比例和常用掺混比例减氮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以氮肥施用量或缓释氮肥与速效氮肥比例为处理梯度,设计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缓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等氮量条件下,含有缓释氮素的掺混肥处理明显高于普通复合肥和尿素的常规处理,增产0.46~1.13 t/hm2,增产率达5.97%~13.87%,氮肥利用率提高5.85%~11.83%。[结论]当缓释氮与速效氮掺混比例为30∶70时,增产率、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最佳。采用30%缓释氮后减氮10%较常规处理仍有明显增产效果,但低于同掺混比例的全氮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适宜新疆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提高的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配比。【方法】以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为供试材料,设置9种试验处理,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不同配比对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累积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加工番茄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素利用率,100%等氮量时,70%缓释尿素+30%普通尿素花期追施处理效果最好,80%等氮量时,60%缓释尿素+20%普通尿素花期追施+20%普通尿素果期追施效果最好,且80%等氮量更优于100%等氮量。【结论】采用80%等氮量时,60%缓释尿素+20%普通尿素花期追施+20%普通尿素果期追施效果最优,既可以增加加工番茄产量,又可实现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糖类物质具有调控氮素转化和作物生长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不同聚合度糖类物质与尿素反应对尿素氮肥利用、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通过将不同聚合度葡萄糖(葡聚糖)与15N尿素熔融制备葡聚糖改性尿素,分析葡聚糖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与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以期为葡聚糖在提高尿素氮肥利用效率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供试作物为冬小麦(济麦22),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添加量加入到熔融15N尿素(丰度为10.19%)中,制得葡聚糖改性尿素(葡萄糖、麦芽糖、低聚麦芽糖、聚葡萄糖改性尿素分别由GU、MU、OU和PU表示),以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和普通尿素(U)为供试肥料,运用田间土柱栽培试验研究葡聚糖改性尿素对小麦生长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和13C核磁共振(13C NMR)波谱特征探究葡萄糖聚合度及其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并揭示其与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的关系。【结果】(1)与U相比,葡聚糖改性尿素的FTIR谱图在3 343和1 601 cm-1处的伯酰胺振动强度减弱,13C NMR波谱在158—171 ppm处检测到一个新的化学位移峰,是葡聚糖的醛基与尿素的胺基发生席夫碱反应,生成含C=N物质的标志。(2)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GU、MU、OU、PU)增加了小麦产量,分别较U提高了1.9%、9.2%、10.3%和12.3%,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实现增产。(3)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小麦籽粒总氮吸收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别提高了8.7%—20.0%和6.1%—13.9%;MU、OU和PU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均高于GU。(4)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15N利用率提高了2.0—6.1个百分点,肥料氮残留率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显著降低6.9—7.4个百分点。(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葡萄糖聚合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席夫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可显著拟合席夫碱含量与小麦产量和15N利用率的关系,葡萄糖聚合度5—8时,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利用率最高。【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肥料氮残留量,减少尿素氮肥损失。一定范围内,随着葡聚糖聚合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吸收量逐渐增加,土壤中肥料氮残留量逐渐降低。葡萄糖聚合度为5—8,其对尿素改性增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关于种稻和蟹沟面积最佳比例问题尚无明确定论。就蟹沟面积和种稻面积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得出结论,从氮、磷、钾3种元素角度考虑,其比例应分别为26.53%、13.53%和42.37%。但考虑到补充大量外源氮肥时水体分子氨会对蟹造成毒害,建议将蟹沟面积比例控制在26.53%左右。在不施或少施肥料的情况下,蟹代谢废物中的氮、磷完全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只需补充钾肥。  相似文献   

18.
应用1 5N示踪技术研究砂姜黑土冬小麦尿素施用方式和氮素利用率 ,结果表明 :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 ;产量高低与每桶总粒数成正相关 (r=0 .98 )。土壤—小麦系统中化肥氮约有 1/2被植株吸收 ,以处理③的氮素利用率最高。剩余 1/2的化肥氮属于土壤残留和损失 ,处理⑤损失最少 ,残留量最多 ;处理②、③残留量最少 ,损失最多。植株吸收的化肥氮中籽粒约占 72 .0 % ,茎叶、根系、麦糠合计占 2 8.0 %。 76.5 %~ 94.2 %的残留氮集中在 0~ 2 0cm土层中。综合分析 ,冬小麦以处理⑤ (2 /3的氮肥作底肥 ,4/15的氮肥作冬前追肥 ,1/5的氮肥于扬花期喷施 )施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木质素包膜尿素(LCU)的研制及其肥效试验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工业木质素作为包膜材料对颗粒尿素进行包膜处理,制成一系列缓释尿素,并开展了玉米和菜心盆栽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等养分与等重量施肥情况下,木质素包膜尿素处理的玉米和菜心生物量均高于普通尿素,而且施用木质素包膜尿素处理的两茬累积氮肥利用率也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最高的氮肥利用率比普通尿素提高了12.49%。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酰胺类除草剂丁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单用及与尿素混用对除草剂药效、尿素肥效和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酰胺类除草剂与尿素混用对稻田各类杂草的株防效、鲜重防效都略高于除草剂单用。对水稻的生长表现为“前控后促”的趋势,水稻收获时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都优于除草剂单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安全性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尿素在土壤中的释放及延长了农药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