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近年来人工栽植沙棘林的存活、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棘适宜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的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栽植;半阴半阳坡的塬边、沟道栽植沙棘纯林效果较好,坡地栽植沙棘与油松、侧柏等乔木混交林时,栽植密度要大,6年后对沙棘进行间伐,以保证乔木树种的生长;阴坡的塬边、坡下部位、沟道适宜栽植沙棘,坡上部位适宜栽植油松。塬边栽植沙棘可以作为封山禁牧的绿篱。  相似文献   

2.
张绒君  王斌  袁晨  段治全  王建峰 《沙棘》2008,21(1):27-29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近年来水土保持人工栽植沙棘林的存活、生长情况的调查,初步研究表明:沙棘适宜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以水平阶、水平沟、穴状、鱼鳞坑整地栽植。半阴半阳坡的塬边、沟道栽植沙棘纯林效果较好,坡地栽植沙棘与油松、沙棘与侧柏等乔木混交林时,栽植密度要大,6年后对沙棘进行间伐,保证乔木树种的生长;阴坡的塬边、坡下部位、沟道适宜栽植沙棘,坡上部位适宜栽植油松。塬边栽植沙棘可以作为绿篱,为封山禁牧的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适生范围。[方法]通过调查陕西省吴起县沙棘人工林大面积衰退及死亡后的天然更新状况,以68个样方的更新率、成林率及每木数据(株高、地径等)作为更新恢复能力的衡量指标,运用方差分析、回归拟合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沙棘更新恢复能力与各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坡向沙棘更新率差异显著(P=0.018),沙棘更新率均值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阴坡更新生长状况最好,半阴坡更新幼株数量大,存活率较高;(2)坡度对更新率无显著影响,但更新率在阴坡缓坡、极陡坡范围内出现峰值,在阳坡条件下随坡度上升而减小;(3)总体上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4)坡面微地形对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具有显著影响(P=0.038),缓台较好,陡坎较差。[结论]半干旱黄土区部分衰退沙棘人工林可自行完成天然更新,部分恢复困难,需人工辅助或重新栽植适合的树种。阴坡、半阴坡的衰退沙棘幼株种群生长状况较好且基本能更新成林,阳坡、半阳坡的生长状况较差且难以更新成林;阴坡坡向条件下,坡度对沙棘更新率的影响程度随着坡度上升而变小,阳坡坡向条件下坡度对更新率的影响较小。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率因所处微地形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缓台的衰退沙棘幼株种群基本能更新成林,浅沟的沙棘幼株种群与所处的原状坡面上的更新状况相似,部分能更新成林,处于陡坎的沙棘幼株种群基本不能更新成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个方面,比较不同地形条件下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差异。【结果】随坡位降低,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先增大后减小,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47%和31%,不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死亡率最轻的是阴坡,最大值仅21%,平均为4%,死亡率最高的是阳坡,最小值为33%,平均值为6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死亡率介于阴坡和阳坡之间,其中半阴坡的平均死亡率稍低于半阳坡,阴坡与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死亡率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均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死亡率增大趋势不明显,半阴坡呈对数型增大,半阳坡呈直线型,阳坡呈指数型;沙棘人工林死亡率与坡位相关不显著,与坡向和坡度相关均极显著(P0.01),其中,坡度比坡向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更大;阴坡沙棘人工林均属于轻度衰退(死亡率0%~30%),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坡(5°~15°)和缓坡(15°~25°)属于轻度衰退,陡坡(25°~35°)和极陡坡(35°~45°)属于中度衰退(死亡率30%~70%),阳坡的平缓坡、缓坡和陡坡均属于中度衰退,极陡坡属于重度衰退(死亡率70%~100%)。【结论】在年均降水量小于500 mm的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其适宜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半阴坡缓坡、半阳坡平缓坡和半阳坡缓坡。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柠条根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3年生柠条的根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柠条侧根发生的主要部位在距地表0~20 cm的土层中,除在阳坡、半阳坡分布的植株外,其它的在50 cm以下没有侧根发生,侧根总数以阳坡最多,半阴坡最少;不同立地下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从土壤表层到深层逐次递减;在各土层中,0~60cm土层中分布的根系生物量所占的比重最大,超过了总量的80%.不同立地条件下单株根系生物量以阳坡最大,为66.63 g,阴坡最低,仅为6.69 g.不同立地条件下柠条的地上部分差异显著,阳坡、半阳坡的株高、生物量等都高于阴坡和半阴坡的.柠条在幼龄期适宜生长的立地类型为阳坡和半阳坡.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蒸腾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刺槐人工林的蒸腾强度,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叶片蒸腾强度与树冠不同部位的蒸腾强度平均值十分接近;林内标准木的蒸腾强度与各径阶林木蒸腾强度均值基本相同;5龄刺槐蒸腾强度大于13龄,13龄大于18龄;沟底刺槐蒸腾强度大于半阳坡,半阳坡大于阴坡。刺槐蒸腾强度与光照、气温、相对湿度成幂函数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指数函数形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静宁县三荒造林成活率低,且苗木生长缓慢,难于成林的现状,选取能代表静宁地域特点的北岔集流域,于2002年春至2011年秋,通过在梁峁、阳坡、阴坡、沟道4个立地条件下,采用山毛桃+沙棘、侧柏+沙棘、刺槐+沙棘、山杏+沙棘、刺槐纯林等5种模式进行造林试验,对当年成活率、3年保存率、10年成林情况进行调查,静宁县各立地类型下最适合的树种混交搭配组合模式为干旱的梁峁和阳坡,最适宜沙棘、山毛桃1∶1混交模式;相对湿润的阴坡,最适宜刺槐、沙棘1∶1混交模式;湿润的沟道,最适宜刺槐纯林建设模式;侧柏、沙棘1∶1混交模式及山杏、沙棘1∶1混交模式因不适合当地立地条件被淘汰.  相似文献   

8.
我区地处秦岭南麓,是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中心分布区的南缘。前几年,我们在高、中山(1,000—1,600米)和低山的阴坡、半阴坡进行油松造林,成效很大。但在低山的阳坡、半阳坡则成效很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油松在幼苗期喜欢蔽荫,而低山阳坡、半阳坡的植被差,日光强,地温高,蒸发量大;加之春旱严重,空气湿度小,土壤含水量低,油松初值苗蒸腾强度过大,失水过多,根部吸收机能的恢复很慢,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以致造林成活率很低。为了扩大油松造林范围,提高油松造林成效,加快荒山绿化速度,改善我区森林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Sloboda多形指数曲线方程拟合了晋西方山县和吉县刺槐人工林的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在95%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可用于试验区人工林收获预估和立地质量评价。将试验区坡向、坡位和部分地形按照优势木的高生长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阳坡下部、阳坡凹地、阴坡中部、阳坡中部、半阴坡上部、阳坡上部、半阳坡中部、阴坡上部、峁顶、阳沟坡、半阳坡上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人工实生更新野果林关键树种提供参考。【方法】在新源野果林原生境秋季果实成熟期,分别采集野杏、野生樱桃李、野苹果种子,播种于平地、阴坡和阳坡3种生境类型试验地,次年观测其出苗规律和成苗特性,探究新源野生果树实生更新特征。【结果】3种种子秋播后,均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出苗,至5月上旬时可完成其总出苗数量的80%以上,平地和阴坡的出苗量多于阳坡。平地和阳坡野生樱桃李有较高的成苗率,分别为26.2%、4.2%,也有较高的保存率,分别为87.6%和52.0%;阴坡则为野杏的成苗率和保存率最好,分别为16.2%和82.1%;野苹果在3种试验地的成苗率均小于1%。野杏和野生樱桃李幼苗的生长时期集中在6月中旬—8月中旬,其中,野杏在3种试验地的生长量及生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均为平地、阴坡、阳坡,在平地和阴坡野生樱桃李的生长量大于阳坡,野苹果在整个生长季的生长量较少。3种野生果树幼苗的年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平地、阴坡、阳坡,野杏幼苗生物量间无显著差异。野生樱桃李的生物量在阴坡与阳坡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生境秋季播种后,平地和阳坡适宜更新野生樱桃李,阴坡适宜更新野杏,野苹果不适宜秋季播种更新。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