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京郊春稻和麦茬稻品种叶龄进程的田间观测,利用水稻叶片出生与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开展了水稻叶龄增长模拟试验,讨论了模拟结果的可用性,认为模拟结果适合于指导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
对人工建植的羊草草地施不同水平N(0、100、200、300、4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肥,测定不同N素水平下羊草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沙地羊草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可显著提高第1茬沙地羊草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随施N水平的增加,羊草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下部叶片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施N显著增加第2茬沙地羊草叶片中POD活性,且N1水平下上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加显著,下部叶中MDA含量降低显著;追施氮肥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叶片POD和SOD活性,推迟羊草衰老。综合不同N水平下活性酶强弱及叶绿素含量变化,科尔沁沙地羊草人工草地建植最佳施氮量为N1(100 kg/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叶龄及灌水方式对重度盐碱地羊草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9.78、pH10.17和pH10.48的三种重度苏打盐碱土分别进行羊草不同叶龄、不同移栽方式以及移栽深度与灌水方式对移栽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苏打盐碱土上,随着羊草叶龄的增大移栽成活率显著提高,在pH10.17的盐碱土上8~10叶龄羊草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在pH10.48的盐碱土上6~10叶龄羊草20%左右可移栽成活。改变移栽方式后,4叶龄羊草在pH10.48的盐碱土上多株不带土和带土穴栽移栽成活率均有所提高,多株带土穴栽60 d的成活率可达65%以上。羊草移栽成活率同时还受到移栽深度以及灌水频次的影响,本试验的三种移栽深度和四种灌水频次中,以移栽5 cm深、间隔21d灌水效果最佳。因此,在实际生产上羊草移栽要根据土壤盐碱轻重选择合适的苗龄,盐碱越重越应选择大苗移栽,尤以多株带土穴栽为宜;在移栽深度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土壤水分和降水条件,湿润季节可以浅栽,干旱季节则以深栽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人工羊草(Leymus chiueusis)草地的适宜氮肥水平,分析追施氮肥对羊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8年4月20日在人工羊草草地追施0,50,100,150,200 kg·hm-2不同水平氮肥(纯N),5月20日测定羊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羊草上部叶片(旗叶和倒二叶)和下部叶片(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小荧光强度(F0)、最大荧光(Fm)和PSII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m)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处理下最高;而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追施150 kg·hm-2(纯N)氮肥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降低荧光特性,从而对羊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叶构件异速生长规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周婵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06,15(5):76-81
对在不同生境的2个生态型羊草叶片、分蘖株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为提高牧草生产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在沙土和盐碱土生境下,灰绿生态型和黄绿生态型羊草不同龄级分蘖株叶生物量均随分蘖株生物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叶位的叶宽也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经回归分析,叶生物量与分蘖株生物量、高度之间,叶宽与叶长之间关系符合y=axb幂函数的生长关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方程中的b值表示叶生物量或叶宽的增加速率。在所用函数中,幂函数变化规律更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在松嫩平原的繁殖期,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不同龄级分蘖株叶构件具有相同的异速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规律。2个生态型羊草叶构件的生物量、叶长、叶宽、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规律等在相同生态型不同生境之间,相同生境不同生态型之间,以及不同龄级分蘖株之间的各个数量指标均有一些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是2个生态型对其所在生境产生的相应适应性反应,具有明显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不同叶色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有性生殖生长规律,提高牧草草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无样方采样法,对长岭、沽源和图牧吉天然草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叶色羊草的生殖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沽源和图牧吉天然草原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穗与生殖分蘖株、穗长与穗重以及生殖生长比率与穗之间均具有y=axb幂函数变化规律,多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回归方程中的b值分别表示生殖分蘖株穗重、穗长和生殖生长比率,随生殖分蘖株高度或生物量、穗长和穗重增加的增长速率;其中生殖生长比率随穗重和穗长的增长速率b分别为0.3834~0.977%·g-1和0.0188~0.9696%·cm-1,且生殖生长速率随穗长的变化速率b大于随穗重的变化速率.由此表明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具有相同的有性生殖异速生长规律,但其生长速率存在较大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据《果树学报》2013年第2期《缺镁对‘纽荷尔’脐橙不同叶龄叶片叶绿素及荧光特性的影响》(作者凌丽俐等)报道,为了探明缺镁对不同叶龄叶片叶绿素合成与荧光特性的影响,为纽荷尔脐橙高产优质提供理论指导。以2年生枳砧纽荷尔脐橙为试材,定期测定不同叶龄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研究缺镁胁迫条件下纽荷尔脐橙不同叶龄叶片的叶绿素合成与荧光特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缺镁时间推移不同叶龄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和Fv/Fm呈显著降低趋势,2龄叶相对叶绿素含量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锡林郭勒盟温性草甸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茎叶性状在羊放牧干扰下的响应机制和相关关系。【方法】设置四个不同放牧强度(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处理,测定锡林郭勒盟温性草甸草原羊草个体生长特征性状,量化分析羊草茎叶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其关系、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温性草甸草原羊草重要值下降,植株出现矮小化,其株高、单株重、叶片数、叶宽和总叶面积减少;羊草地上生物量与株高、茎干重、叶干重和总叶面积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数无显著相关。轻度和中度放牧对羊草叶长有促进作用,而重度放牧对叶长有抑制作用。轻度放牧增加羊草比叶面积,中度放牧与禁牧比叶面积相差较小,但重度放牧时比叶面积显著减少。【结论】Corner法则同样适用于草原植物,轻度、中度放牧下叶性状较为敏感,并出现补偿现象,重度放牧下个体生长特征性状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黄河源区(玛曲)沙漠化草地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固沙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在野外观测了其物候学特征,地上和地下器官生长进程以及地下器官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返青早,生育期较长,具有二次开花和结果的生长特性。褐鳞苔草单株叶宽、单株叶长、单株叶片数量、群落密度、群落盖度和群落叶片密度从展叶期-果实成熟期-黄枯期呈显著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而单株叶丛高度、单株叶面积和群落叶片面积呈显著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和垂直茎)和根系适宜生存的沙层深度为0-60cm。不同沙层深度(0-20、20-40和40-60cm)均以直径为0.2~0.5mm的中根数量最多,在20-40cm沙层内细根(0.2mm)的根系总长度均最大,0-20cm沙层内中根根系总长度最大。在10-30cm沙层内,水平茎,垂直茎和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最大,40-50cm沙层内最小。以上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能很好地适应高寒风沙生境,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建群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建植的沙地羊草草地设不同水平N肥(0、100、200、300、400kg/hm^2)处理,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研究不同N肥水平对沙地羊草叶片非结构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羊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氮肥施入水平的增加,沙地羊草上部叶片的淀粉含量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2茬沙地羊草下部叶片的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N可显著增加沙地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亦可增加第1茬羊草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沙地羊草叶片C/N均随施氮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上部叶片在N1水平下的C/N最小,试验得出N1(100kg/hm^2)水平为该地区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1.
草食动物对植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是放牧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的长期放牧控制实验为平台,通过研究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种群年龄动态与其相应叶性状,以期揭示荒漠草地放牧调控下植物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短花针茅种群基径小于4 mm部分植株存活数少;适度放牧处理短花针茅各年龄阶段频度与不放牧基本一致,重度放牧处理龄级Ⅲ的频度和比例分别下降了0.79,0.73;2)短花针茅种群龄级Ⅰ与龄级Ⅱ的短花针茅频度和比例较高,龄级Ⅲ相对较低,属于比较稳定的种群;Godron指数显示短花针茅年龄结构的稳定性重度放牧>适度放牧>不放牧;3)放牧调控下,叶高、叶长、叶干重、叶直立度、叶长宽比为年龄型敏感性状,自然叶宽、完全叶宽、叶卷曲度、叶干物质含量为年龄型保守性状;4)相关分析认为自然叶宽和叶干物质含量与各年龄型敏感性状基本呈协同变化;叶卷曲度与叶干重负相关(P<0.05),与叶直立度呈正相关(龄级Ⅲ、龄级Ⅰ)。研究认为,短花针茅种群在亚稳定下,通过控制种群年龄及叶性状,来完成其生活史对放牧调控的适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试饲用玉米(Zea mays)不同株龄的株高、株干质量、叶片干质量、籽粒干质量、株鲜质量、穗位叶面积、株初水分含量、饲用系数、经济系数等主要数量性状,以株龄的旬龄为自变量,以测试数量性状为因变量,经数量转换,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初水分含量频率的概率单位与株龄(旬龄)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数量性状的频率...  相似文献   

13.
刈割对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过17年不同刈割处理的内蒙古羊草草原羊草种群的叶面积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年刈割使羊草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轮休则能减弱下降趋势;隔几年刈割一次会促进羊草种群的生长,增加其叶面积指数;结实期和结实后期刈割,叶面积指数下降最大,开花期刈割次之,果后营养期刈割下降最小;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主要由刈割后种群密度的变化引起,平均单叶面积对其影响较小;分株叶片数的变化对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影响;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羊草营养枝高度、干重、密度和种群相对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与生殖枝高度和群落总生物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以及草地4种生境类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沙地生境变化对植物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与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固定沙丘的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均大于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草地的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枝和总的碳储量、枝的氮储量均小于固定沙丘而大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叶、枝及总碳含量与枝的碳储量大于流动沙丘,而叶、枝及总氮含量小于流动沙丘。一年生植物分别占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总生物量的63.99%,79.28%,70.86%;灌木占半固定沙丘总生物量的73.15%;C3植物生物量分别占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总生物量的39.99%,90.87%,96.01%和82.67%。固定沙丘上的一年生植物和C3植物的生物量、碳氮储量在4个生境中最高;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中C3植物碳含量及其储量、氮储量均高于C4植物。沙丘固定过程中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逐渐增加,固定沙丘植被具有较大的碳氮固存潜力,一年生植物、C3植物对其碳氮的固存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沙丘固定过程中C3植物对C4植物生物量的下降具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婵  白丹  张卓  杨允菲  李建东 《草地学报》2012,20(2):213-220
采用无样方采样法,对长岭、图牧吉和沽源自然草原不同土壤类型5种叶色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羊草叶色渐变群有性生殖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有性生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具有可塑性变化。不同土壤类型5种叶色羊草的穗长、穗重、小穗数、单穗籽粒数、结实率、单穗籽粒重及生殖分配Ⅰ, Ⅱ和Ⅲ最大值多数出现在沽源地区;羊草籽粒千粒重的变化幅度较小;相同土壤类型不同叶色羊草、相同叶色不同土壤类型羊草其茎重、鞘重、叶总重、植株总重等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与中间过渡叶色之间差异多数不显著;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的茎重最大,其次为鞘重和叶重。因此异质生境不同叶色羊草采取有性生殖调节策略和资源分配策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通过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新疆伊犁草甸和干旱两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自然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无芒雀麦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潜力。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在两种生境中均以最低的两个龄级占优势。种群生殖分蘖株有3个龄级,营养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均有4个龄级;根茎分蘖节最多繁殖4个世代,最多可存活5个生长季。种群的分蘖株数量、芽数量和根茎长度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冬性苗数量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营养分蘖株和冬性苗数量为1龄>2龄>3龄>4龄,芽数量为0龄>1龄>2龄>3龄。两种生境下,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等构件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生物量是评价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草原主要植物个体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可为采用非刈割方法获取较准确的草原地面数据资料提供新方法。通过分析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羊草的主要构件特征(叶片数、叶长宽积、茎粗、茎高和株高)与其个体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并筛选出能较好预测羊草个体生物量变化的构件指标,采用Minitab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利用6月、7月和8月采集的90株和总体270株羊草植物样本,建立羊草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初期、生长旺盛期和生长末期)以及总体样本的个体地上生物量估算方程,并对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宽积和株高相对于其他构件信息能够更好地描述羊草个体地上生物量,方程Y=-0.193+0.009X2+0.011X5(X2为叶长宽积,X5为株高,P<0.01,R2=0.854)为最优羊草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18.
高寒生态脆弱区不同扰动类型草地植被群落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地调查及实验室方法测定天祝高寒生态脆弱区5种扰动生境(一年生草地、多年生草地、围栏草地、牧道草地及"黑土滩"草地)的植被群落状况。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在一年生草地中99%为燕麦、多年生草地中80%为垂穗披碱草和无芒雀麦、3种天然草地中以嵩草、苔草、针茅、珠芽蓼、棘豆、委陵菜为主。群落高度、植被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在一年生草地中都相对较大,是人为因素(如农耕)干扰最强,其优势度随时间推移而上升,生境内植物种类多样性下降;而优势度在"黑土滩"草地中呈现低水平,是自然环境压力包括生物因素(如鼠类)干扰最强,原始植被破坏程度高,需要进行大量植被恢复工作,其群落高度、植被盖度及地上生物量也相对较低;其他生境的优势度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由此可见,放牧和鼠害仍然是高寒草甸生态破坏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根据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适宜在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老芒麦,为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的栽培草地建植、草地补播改良和草原生态恢复提供依据.选取青海省互助县、门源县、大通县和刚察县地区不同生境的19份野生老芒麦为研究材料,同时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Q i n g m u N o.1')和川草2号老芒麦(E.sibiricus'C h u a n c a o N o.2')作为参比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0%)模拟典型干旱胁迫环境,定株测定了老芒麦的表型和生理指标,并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野生老芒麦和栽培种老芒麦苗期耐旱性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老芒麦材料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单叶面积增长减缓,相对存活率、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根系干物质积累率、相对电导率值则不断上升.老芒麦株高、叶面积、根系干物质积累等形态的可塑性是苗期老芒麦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方式.供试的21份老芒麦材料中,大通县的15-195老芒麦苗期耐旱性最强,属Ⅰ级强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