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引言 辣椒为茄科喜温蔬菜,冬季不加温栽培辣椒一直是寒冷地区蔬菜生产的难题。为此近5年来我们在巩乃斯林场野菜种植基地冬暖棚日光温室进行了辣椒越冬栽培尝试(东经84°12′-84°54′,北纬43°06′-43°27′。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可达零下35℃),取得了成功。辣椒不仅能够安全越冬,而且鲜椒也能够于元旦和春节期间供应上市,节日期间鲜椒暖棚产量可达3000kg/667m^2左右,早春进行剪枝再生栽培,暖棚辣椒总产一般可达6000-8000kg/667m^2。现将辣椒越冬再生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铺设滴灌带机械化栽培辣椒是集机械栽培和膜下滴灌于一身的辣椒生产模式,一般667米^2理论株数1.5-1.8万株,实际收获1.5万株左右,平均单株结椒12—15个,平均单椒重30克,667米^2鲜辣椒产量5-6吨,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26%。  相似文献   

3.
辣椒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蔬菜,由于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容易,故栽培面积大,种植效益高。露地栽培一般每667 m^2效益在6000元以上,保护地栽培效益更高。日光温室越冬栽培,1株辣椒高产可达20 kg,价值70元,每667 m^2温室辣椒最高可卖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4.
日光温室辣椒栽培,冬季育苗,早春栽培,使辣椒生育期延长,丰富了淡季供应,获得高产高效.“湘研3号”产量3700公斤/667米^2,产值可达0.9万元/667米^2.  相似文献   

5.
宝椒三号辣椒是安徽省临泉县李湖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一个杂交新组合。经国内42个点试种,均表现出极早熟、特大果、丰产、抗病、挂果集中、耐储运等优点。该品种一般667平方米(1亩)产鲜椒5000公斤,高肥地可达6500公斤以上,适合国内各椒区种植,是菜农连片种植的首选品种。特征特性:宝椒三号属极早熟羊角椒,株型匀称、茎秆粗壮、生长势强、不早衰。挂果集中,单株可同时挂大果30个,多的可达70个左右。果顺直,无皱,长23 ̄28厘米,果肩宽3.5厘米,单果重70 ̄80克,大果120克以上。该品种无论是早春还是秋延栽培,都是保护地和露地种植的理想品种。栽…  相似文献   

6.
甘薯切块直播栽培,较传统栽种提前种植20~30天,由于生长期延长,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增产鲜薯1000公斤左右,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时的综合性丰产栽培技术. 1.及早整地.在冬季或早春开沟深翻30厘米,可提高地温和含水量,利用冬春低温杀灭地下越冬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左军 《北京农业》2003,(1):26-26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农民摸索出了一套豌豆~玉米高效栽培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肥土壤,而且有效解决了夏播玉米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又由于豌豆和玉米的投入均较少,每667米2不足百元,所以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栽培模式,上茬一般667米2产豌豆250公斤左右;下茬玉米一般667米2产量可达650公斤以上.今年,下茬玉米一般667米2产量可达650公斤以上.今年,我市推广该模式4669万米2.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农民摸索出了一套豌豆~玉米高效栽培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肥土壤,而且有效解决了夏播玉米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又由于豌豆和玉米的投入均较少,每667米2不足百元,所以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栽培模式,上茬一般667米2产豌豆250公斤左右;下茬玉米一般667米2产量可达650公斤以上.今年,下茬玉米一般667米2产量可达650公斤以上.今年,我市推广该模式4669万米2.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孙永泰 《北京农业》2002,(12):10-10
冬季黄瓜超长栽培,是从9月上中旬育苗,11月中下旬开始结瓜,可一直生长到翌年6月底,主蔓长度达10米以上.大面积实践证明,利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进行冬季黄瓜超长栽培,一般667米2产6000~8000公斤,最高667米2产可达100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夏季高温、闷热,日光温室种植彩色甜椒很难进行越夏生长,7、8月份市场出现淡季.2004年,我们进行了彩色甜椒越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培育壮苗,加强肥水管理,遮光、降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控制,彩色甜椒越夏栽培获得成功.3月下旬定植,9月份拉秧,6个月的生长期,平均每667米2产彩色甜椒4 410千克,平均售价7.0元/千克,扣除成本每667米2纯收入28 770元.具体栽培技术要点如下.大拱棚越冬茬辣椒的高产栽培技术大拱棚辣椒一般在9月底、10月初育苗,11月上旬定植,来年3月份开始采收上市.一般667米2产5 000千克,667米2收益8 000元.  相似文献   

11.
金玉都辣椒品种外观鲜亮,视觉效果好,果形直、标准,辣味浓郁,适用于干制加工,加工品质在所有辣椒品种中居上乘,其鲜青叶可用于腌制,口味极佳,深受日本、韩国、新加坡客商的青睐,干椒加工成的精品辣椒粉,出口到世界各地,深受欢迎. 该品种适宜于京津唐地区种植,株高60~70厘米,主枝分枝均长果,属中晚熟品种,一般667米2产干椒250千克左右,每千克按5元计算,667米2产值1 250元,667米2效益1 150元.  相似文献   

12.
该品种从播种到成熟100天左右,如以采收幼瓜上市为主,播种70~80天即可.成熟瓜单瓜一般10~20公斤,大瓜30公斤以上.长势旺,叶片肥大,易管理,易栽培,每667米2(1亩)产5000公斤左右,高产可达6000公斤.皮黑色,正圆形;肉质红中透黄,肉厚5~6厘米,品质甘甜,粉质性强,可溶性固形物8%左右,味清香甜正,回味无穷.如在郊区种植,以采收幼瓜为主,每667米2收入在3000元左右.该品种4月中旬前后种植,也可提前育苗移栽.  相似文献   

13.
鲜食豌豆生育期短,一般在9月上中旬播种,11月初即可采摘上市.种植秋豌豆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可有效地利用冬前的光温资源,而且其鲜荚上市时正值蔬菜秋淡期,种植效益较高,一般667米2产500~600千克,667米2产值在1 200元左右,高产地块667米2效益可达2 000元以上.现将鲜食豌豆的秋播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邑都椒亦称韩国椒,是出口韩国的主要辣椒品种,因在山东邑都生产繁种并注册而得名。邑都椒属羊角椒类型,果长10~15厘米,单果重25克,一般亩(1亩=667平方米)产鲜椒2500公斤左右,2~2.5公斤鲜椒可晒制干椒0.5公斤。 1 栽培模式 采用与玉米间作的方式。玉米对邑都椒适当遮阳,能满足邑都椒对光照的要求(较耐弱光,在强光直射下生长不良,果实易得日灼病),从而提高产量。邑都椒采用高畦栽培,畦沟间作玉米,邑都椒与玉米间作比例为6:2,即定植6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辣椒已成为焉耆盆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因多年来的种植品种单一及重茬栽培,造成辣椒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特别是个别大板形色素椒表现尤为突出。航天椒以其抗病、丰产、品质优、干鲜市场前景好,深受广大椒农的喜爱。2013年,焉耆盆地航天椒种植面积突破1 000公顷,667米2产量均在600千克左右,667米2纯收入在2 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效益分析双孢菇与辣椒轮作栽培比单种辣椒每667平方米(1亩)节约成本400~500元。每座温室(长60米、宽7.5米、高3.6米)平均出菇3600公斤,按照市场批发价每公斤8元计算,收入可达到2.8万元左右;每座温室辣椒产量可达到1850公斤左右,按照春季辣椒平均市场价每公斤5元计算,辣椒又可增加收入9000  相似文献   

17.
正为充分发挥炎陵山区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冬季闲田和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炎陵县积极引进和推广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兴佳2号。在海拔300~750米的山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示范栽培,1月上旬播种,4月上中旬采收,全生育期88~95天。其中在水口镇连片种植兴佳2号13.3公顷,经测产,每667平方米产鲜薯1618.5公斤,商品率89.6%,每公斤鲜薯市场销售价4.2元,每667平方米收入6090.7元,效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和硕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庭院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特色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种植,不仅丰富了当地蔬菜种植品种,也提高了庭院经济的附加值。2016年和硕县引进紫红皮蒜试种成功,667米2效益可达5 000~7 000元。本文总结和硕县冬蒜水肥一体化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陆飞 《农家致富》2009,(18):32-32
该模式中大叶菠菜为出口蔬菜,小辣椒是重要的加工外销经济作物,平均亩产蚕豆175公斤、大叶菠菜2000公斤左右、青玉米棒850公斤、鲜椒500公斤,年亩产值3150元,亩效益2420元。一、茬口配置 该模式为一年四熟粮、菜、经间套复式种植模式,每2米为1组合,10月中旬种植2行蚕豆,小行距0.5米,穴距0.2米,每亩播种量8公斤;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反季节种植,淡季上市,此时市场走俏,价格看好,一般每667米2可产大白菜6000~7000公斤,经济效益可观.但此季种植栽培管理上与夏秋大白菜有很大区别,其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