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饲用小黑麦由于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饲料加工利用形式灵活多样,正成为推动种植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作物,本文针对4种秋播小黑麦品种,NSH1011、NTH237、NTH1046、OKLON的产量及形态、生理特征等几个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表明NSH1011在生理特性中表现优良、叶面积最大,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最高,适合在安徽江淮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引进饲用小黑麦6个品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019繁015、2019繁034和2019繁024表现出丰产、抗逆和抗病的特点,适宜在海西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5.
饲用玉米品种引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饲用玉米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饲用玉米花单、农大3138、白顶1号等,这3个品种比对照种掖单13每667 m2分别增产68.6~68.8 kg、61.8~62.3 kg和64.0~68.6 kg。  相似文献   

6.
为挖掘安宁河流域冬闲田种植的饲草品种,在西昌引进开展了3个饲用小黑麦(×T riticale Wittmack)生产性能评价试验。主要通过生育期、株高、饲草产量、茎叶比等来评价参试饲用小黑麦的生产性能的表现。结果表明:3个品种11月14日播种,第二年4月23日刈割,从出苗到刈割生长150d, 3个饲用小黑麦中只有麦丰达到灌浆,普瑞和优能只能达到开花期。刈割时3个饲用小黑麦的株高96.45~109.20cm,麦丰和优能的株高显著(P<0.05)高于普瑞,从出苗到刈割时的平均日生长速度表现为由慢到快再到慢的趋势,生长的高峰期为拔节到抽穗期。刈割时3个饲用小黑麦的鲜草产量为52847.84~67283.63kg/hm2,干草产量为13816.46~17612.81kg/hm2,干草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麦丰>优能>普瑞,3个饲用小黑麦的茎叶比为2.65~3.18,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个饲用小黑麦的茎占总产量的54.84%~56.48%,叶占总产量的22.39%~25.60%,穗占总产量的17.92%~21.37%...  相似文献   

7.
通过442×117等6个饲用青贮玉米的植物学性状、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的综合比较,饲用青贮玉米遗0502品种生物学产量高,667 m2达到5001.9 kg,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适中,多穗优势明显,营养均衡,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饲用小黑麦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秋播牧草品种的观察和分析,筛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质秋播牧草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NTH1048的产量较高、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为饲用小黑麦在贵州生态草地畜牧业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选择冀饲311、中新830、黔饲1号3个饲用小黑麦品种,分别在抽穗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刈割,进行常规青贮与青干草调制,90d后对其常规营养成分进行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制作青贮料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6%、0.53%和1.48%,养分损失较少。生育期和品质对饲用小黑麦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发酵品质均有一定程度影响。不考虑品种因素,饲用小黑麦以抽穗期进行青贮的养分含量较高,但从青贮品质来看,以乳熟期进行青贮品质较好。不考虑生育期影响,饲用小黑麦以冀饲311与黔饲1号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青贮品质各有优劣。综合考虑,以乳熟期黔饲1号的养分构成最为理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11.07%和4.81%,粗纤维含量最低,仅22.69%,青贮品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贵州高寒山区优质高产牧草黔饲1号小黑麦人工混播草地的适宜建植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饲用小黑麦与箭舌豌豆不同混播比例的生产效应。结果表明:混播处理的生产能力显著优于单播处理(P0.05),其中,黔饲1号小黑麦50%+兰箭3号箭舌豌豆50%混播处理的鲜草产量、草层高度、叶茎比及0~3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57 349.2kg/hm2、176.9cm、0.534 8和21 298.32kg/hm2。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威宁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亚热带红壤低山丘陵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当家草种有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稗、毛花雀稗、圆果雀稗、马唐、金色狗尾草、多花木兰、鸡眼草等.适宜亚热带红壤低山平原地区建立高产优质草地的草种有:拟高粱、墨西哥玉米、大绿豆等  相似文献   

12.
以Moraiolo等5个油橄榄品种为试材,在浙江温州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Moraiolo 6~8年生树平均单株产量21.97 kg,同龄的Frantoio平均单株产量12.57 kg,产量分别居5个参试品种前两位,田间表现树势强健、营养生长旺盛、结果早、坐果率较高,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其他3个品种,显示出对试验所在地的农业气候条件良好的适应性,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而其余3个品种Leccino,Pendolino和Maurino经济性状表现不好。  相似文献   

13.
追氮量对小黑麦再生草生长和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追氮量对小黑麦中饲237拔节期刈割后的再生草生长和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麦再生草的生长和草产量对追氮量非常敏感,当基施尿素为45 kg·hm-2时,追氮量在0~175 kg·hm-2纯氮范围内,追氮较不追氮能极显著地提高中饲237再生草的茎蘖数、株高和鲜、干草产量(P﹤0.01),再生草株高与追氮量呈线性相关(r=0.888),茎蘖数、鲜草和干草产量与追氮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获得最大鲜、干草产量的追氮临界值为145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与木薯间作的花生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并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2009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试验基地(武鸣)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与木薯进行间作种植,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调查花生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经济及品质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桂花77l株型紧凑,抗倒伏性强,有效分枝数较多,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荚果饱满率、产量均最高,优势明显;其次是桂花22,其侧枝长,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多,产量也较高,较适合与木薯间套种;桂花26生长势强、百果重最重、产量较高。【结论】桂花771、桂花22和桂花26适合与木薯间套种,其中以桂花771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与甘蔗间套种高产、早熟、结荚成熟整齐一致、适应性好的绿豆品种.[方法]以中绿1号为对照,对从河南、河北引进的4个绿豆品种郑绿8号、郑绿9号、冀绿11号、保绿942进行种植观察,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性状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郑绿8号、郑绿9号、冀绿11号和保绿942 4个绿豆品种均比传统早熟绿豆中绿1号早熟,绿豆产量与中绿1号相当,均表现为矮秆、抗倒伏、适应性好.[结论]4个供试早熟绿豆品种中以郑绿8号的综合性状最好,表现为矮秆、茎秆粗壮、抗倒伏、豆荚成熟一致、绿豆产量和生物产量较高,适合与甘蔗间套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饲草燕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的丰产性及适应性,2017-2019年进行全国饲草燕麦鉴定试验,包括国内外饲草品种20个,分布在全国22个燕麦主产区的试点,采用标准差校正的(standard deviation of means,SD)GGE双标图(SD-GGE)分析.结果 显示:参试品种可分为4类,分别为籽粒高产、饲草高...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来看,蝗灾是仅次于水旱灾害的一种高危害的灾种。本文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寄主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下胚轴伤口菌丝接种法 ,接种具有地区和致病性代表性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7个菌株 ,筛选出 2 3个具有稳定抗感表现的大豆品种 (系 ) ,可作为未来建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的候选品种 (系 )。  相似文献   

19.
江淮地区中林系列杨树适生品种选择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淮地区中林系列杨树适生品种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品种间胸径与高生长差异显著;中林系列杨各品种间,除中林46杨外,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107杨后期生长快,其胸径与材积生长量分别为其他品种的142.37%、220.00%;江淮地区造林应首选南林351杨等南方杨树品种,107杨可适当引种,用于多品系配置。  相似文献   

20.
江淮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丘陵黄褐土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 ,养分状况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2 73个土壤样品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活性酸、有效P和K、有效B、Zn、Fe等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性较大 ,pH、有效N的空间变异性很小 ,有机质及有效Ca、Mg、S、Cu、Mn等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土壤有效N、K、Zn、P、B较为缺乏 ,Ca、Mg、Cu、Mn、S和Fe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