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研究了8个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高妻、夏黑、醉人香及矢富罗莎对霜霉病表现抗病(R),奥古斯特、红地球及贵妃玫瑰对霜霉病表现感病(S),瑞比尔表现高感(HS)。对8个葡萄品种的叶片表皮气孔观察表明,不同品种叶片气孔大小、密度不同。气孔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奥古斯特、矢富罗莎、夏黑、贵妃玫瑰、高妻、醉人香、红地球、瑞必尔。气孔的开张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醉人香、高妻、贵妃玫瑰、红地球、夏黑、奥古斯特、瑞必尔、矢富罗莎。各品种叶片气孔的密度及大小与霜霉病的抗性未表现出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2.
3种黄连叶片表皮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角叶黄连、峨嵋黄连、味连等3种黄连的叶片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表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黄连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以波纹型为主;叶片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深波纹型、波纹型和浅波纹型,其中三角叶黄连以深波纹型为主。3种黄连叶片气孔分布在下表皮,属于无规则型。SSR测验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均表现种内差异性比种间差异性大。 相似文献
3.
4.
水稻叶片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良刮制法研究了水稻叶片的气孔分布与气孔密度。结果表明稻叶下表面气孔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表现出一定的规
律性。气孔在脉间区纵向排列成行;叶缘和主脉附近气孔分布较均匀;其他脉间区气孔行可分为两组,组内气孔行数因品种、
叶位和叶片上的具体部位而有差异。同一叶片气孔行数的顺序是基部>中部>尖部。稻叶气孔密度是籼稻普遍大于粳稻,且
籼稻、偏籼稻、粳稻和偏粳稻4种类型气孔密度的大小顺序为籼稻>偏籼稻>偏粳稻>粳稻,表现出明显的类型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用LI—1600型气孔计研究了苹果树叶片的气孔活动,结果表明:垂直叶片主脉中部的测量值可以代表叶片的平均值,几个枝中部叶片的平均气孔阻力可以代表该群体的气孔阻力;照光叶片的气孔阻力小于遮阴叶片的气孔阻力;嫩叶的气孔阻力小于成熟叶的气孔阻力。树冠平均气孔传导率与净辐射、气温及土壤含水率均有较密切的关系。有时苹果树的气孔传导率在中午有所下降,即“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气孔密度、大小及显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土壤中度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的气孔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水分胁迫的玉米叶片气孔密度增大,气孔的长、宽明显减小。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8664^**),气孔密度与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93l5^**),气孔密度与宽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8782^**)。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气孔的显微结构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孔开度逐渐变小直至关闭,且不同基因型玉米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玉米不同叶位气孔数量及形态。[方法]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不同叶位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不同叶位叶片上表皮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及形态存在差异,且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的大小及数量规律不同。[结论]该研究为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用农杆菌介导玉米自交系‘掖478’茎尖遗传转化的转基因玉米植株幼叶为材料,进行快速提取玉米叶片DNA方法的研究.在室温下取2cm2大小的玉米叶片,将叶片剪碎置于2.0mL离心管中,液氮处理后使用组织研磨器研磨,然后加入800μL CTAB提取液,24∶1的氯仿∶异戊醇溶液800μL,轻摇10min后于10 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最后用0.7倍体积冰异丙醇沉淀DNA.应用降落PCR进行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并对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效率高,降落PCR扩增目的基因条带清晰,测序结果与原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12.
旱地多熟制春玉米+棉花间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棉地粮经三熟制中春玉米+棉花的共生期、不同移栽密度、间作棉的施氮技术以及应用生长调节剂DPC等措施在杭州和衢州两地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间作会影响棉花的产量,但衢州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间作棉,共生期应控制在50天以内。衢州的间作棉种植密度以3.0-4.5万株.hm^-2为宜,杭州以5.25万株.hm^-2为宜,而春玉米以3.75万株.hm^-2较佳。间作棉的氮用量应在90kg.hm^-2左右,且以基肥和夫玉米采收后两次施用为好。应用DPC能显著增加间作棉的产量,改善间作棉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玉米(Zea mays L.)为材料,研究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中NO与Ca2+和钙调素(CaM)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Ca2+鳌合剂、Ca2+通道阻塞剂和CaM拮抗剂预处理均抑制了水分胁迫诱导的NO产生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synthase,NOS)活性的提高,同时也能抑制水分胁迫诱导的叶片线粒体NO产生,而对叶绿体NO产生并没有影响;NO清除剂羟基2苯基4,4,5,5四咪唑1羟基3氧化物(2-4-carboxypheny l-4,4,5,5-tetramethylimidazoline-1-oxyl-3-oxide,c-PTIO)能抑制水分胁迫条件下Ca2+和CaM的产生以及CaM1基因表达,但对水分胁迫最初诱导的玉米叶片叶肉细胞原生质体Ca2+和玉米叶片中CaM1基因表达以及CaM含量增加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NO和Ca2+/CaM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生产水平下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在紧凑型为1.00:0.18:1.57;在平展型为1.00:0.28:1.56.每生产100kg籽粒,紧凑型所需的氮磷钾数量为:2.14,0.39,3.36kg;在平展型则是1.92,0.543,3.00kg,对氮磷钾的吸收高峰期在拔节至吐丝期间,但因品种类型和栽培方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积累在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养分,在器官衰老过程中逐渐向籽粒转移,但茎杆和穗轴中的钾含量相对保持稳定,不同器官中养分的积累与再分配也因品种类型和栽培水平而异。 相似文献
17.
CaM与ZmCCaMK相互作用参与BR诱导的玉米叶片抗氧化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Zea mays L.)为材料,通过酶联免疫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共沉淀激酶反应以及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等方法研究了在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诱导的玉米叶片抗氧化防护过程中钙调素(Calmodulin,Ca M)的作用以及Ca M和Ca2+/Ca M依赖的蛋白激酶(Zm CCa MK)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外源BR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的Ca M含量,Ca M拮抗剂的预处理几乎完全抑制了BR诱导的抗氧化防护酶活性,表明Ca M参与了BR诱导的抗氧化防护。而且Zm CCa MK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及瞬时沉默结果显示Zm CCa MK影响BR诱导的Ca M含量,Ca M拮抗剂的预处理也显著抑制了BR诱导的H2O2的产生、Zm CCa MK基因表达以及激酶活性。说明BR诱导产生的Ca M增强H2O2的积累,进一步诱导抗氧化防护酶活性增加,并且Ca M和Zm CCa MK之间存在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光周期钝感自交系黄早4和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 288为亲本杂交所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构建了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含有237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3种不同长短日照环境下的株高进行QTL定位,在4个地区3个不同的光周期环境下共检测到11个与株高有关的QTL.在第1条染色体1.10区域的1个QTL在各个日照条件下都能够稳定表达;位于第10染色体10.04区域的1个主效QTL PH 10在长日照务件下特异表达,且具有较大的贡献率、效应值和LOD值,推断在该区段上存在控制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QTL. 相似文献
19.
玉米八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优良自交系‘农系531’和‘SIL8’为亲本构建200个F2:3家系,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8个产量性状进行QTL鉴定。8个性状共检测到34个QTL,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5.21%~26.62%不等,累计解释各个性状的表型变异为21.33%~74.10%。分布于第1、3、4、5、6染色体上16个QTL形成6个QTL富集区,且表型贡献率最大的QTL均位于富集区内。共检测到26对上位性互作,其中QTL间互作1对,QTL与背景间互作8对,背景间互作17对,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98%~15.93%不等,累计解释各性状的表型变异为15.93%~61.64%。多数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非常复杂,上位性在产量相关性状形成的遗传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QTL富集区对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标记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玉米中的应用潜力,分析了影响标记辅助育种效率的诸多因素,总结了可用于育种实践的标记开发方法,阐述了其在玉米品质和抗性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并列举了一些可用于辅助分析的工具软件。最后对玉米标记辅助育种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提出我国应大力开展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并拓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