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早熟玉米优良自交系合344的改良与利用研究,育成早熟、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5个,直接利用合344选育出优良玉米品种1个,利用其改良系选育出12个玉米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历来为育种家所重视。自交系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而是用其组配强杂交种在生产上使用。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增产潜力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合理组配,因此选育优良自交系是利用杂种优势的基础,也是玉米育种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继承前人利用热带种质资源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育种实践,提出在温带利用玉米热带种质育种的新方法,即不用热带种质群体而直接用优良温—热带、热带杂交种或杂交组合作基础材料,S1-2代不自交,而是混合授粉,之后连续自交,育成优良温—热带、热带自交系;再按适当的杂优模式,与优良温带、热带自交系杂交,育成优良温—热带杂交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方法与国内外已有的对热带种质群体"逐步驯化"、"逐渐导入"利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它开创性育成温—热带自交系,创新自交系选育方法,创立杂优新模式"瑞德×苏湾",显著提高玉米育种效率。运用新方法,已育成优良温—热带自交系YA3237、热带自交系YA8201和优良温—热带杂交种雅玉10号、雅玉889、雅玉青贮26,在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种植,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优良糯玉米自交系Nb11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糯玉米自交系Nb11是利用60Co-γ辐照诱变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该自交系具有优质、早熟、高配合力、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目前,已直接利用该自交系选育出科玉白202和科白糯8号2个优质、高产糯玉米新品种.此外,用Nb11及其转育系组配的糯玉米新组合在各级试验中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态区多环境下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不同生态区的多种气候和土壤环境以及自然病害压力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为选育广适型优良自交系探明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以黄改群和改良Reid群的5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不同生态区多环境的种植鉴定,以开花期、株型、抗病和产量性状分析为基础,筛选优良自交系。【结果】结果表明,同一个自交系在不同生态区多环境下开花期、株型、抗病及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是筛选综合性状优良自交系的基础。通过开花期、株型、抗病及产量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突出的自交系京457和京917;自交系京931株型、抗病、产量及其稳定性表现突出;自交系京332和京337开花期、株型和抗病性表现突出。【结论】不同生态区多环境下鉴定是筛选优良玉米自交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单隐性基因控制的特用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主要是利用现有特用玉米种质资源直接选育、利用群体改良和利用优良杂交种进行多代自交选育;还可以利用优良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回交转育,可采用回交、自交交替进行,回交、自交同时进行,回交、测交同时进行,两次授粉法等选育特用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7.
玉米多基因矮生系5003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育玉米自交系、利用其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是玉米育种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几十年来,我国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工作成绩显著.每当一个优良自交系育成,都使育种水平和生产水平提高一步,为生产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掖107、黄早四、自330、E28都是  相似文献   

8.
玉米自交系是选育玉米杂交种的基础,配合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玉米自交系优劣的主要条件之一。选育新的自交系或是引进新自交系后都要测定其配合力,从而为新系的利用和新组合的选配提供可靠依据。传统的做法是采用稳定系轮交法,主要适用于育种后期阶段,只针对精选出少数优良自交系,存在前期自交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9.
辣椒雄性不育系2A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辣椒雄性不育系8A为不育源,以优良自交系2为回交亲本材料,经过连续5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辣椒雄性不育系2A。其不育株率达到100%,不育性稳定,且综合性状优良,果实商品性好。利用不育系2A与32个辣椒自交系测交,仅有4个组合全部植株育性恢复并能正常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系谱法与品系内轮回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K12自交系 ,经配合力测定和性状鉴定表明 ,K12是一个籽粒产量高、配合力高、综合抗病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自交系。目前国内育种单位利用该自交系已育成 10多个通过省审定推广的优良杂交种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石蒜属植物的繁殖与栽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青  谢菊英  李向楠  张露  连芳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78-10679
主要介绍了石蒜属球根花卉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法及栽培管理,为全面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Improved ELISA法诊断猪囊尾蚴病不仅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没有交叉反应。还具打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被检血量[0.01ml-30~x/3]极低、采血方便、诊断结果易于眼观判定等优点。诊断抗原的研制打破常规法,可在短时间内研制出高纯度、高效价的抗原。本法已在我国9省70多县(旗、市)推广,诊断了80多万头猪,深受基层欢迎。  相似文献   

13.
石蒜属植物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石蒜属植物是一类优良观赏植物,既可用于园林配置,也可用作切花生产;它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本综述了光、温等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系统研究以及各种繁殖方法应用的研究,为全面开发利用我国这一丰富的野生资源提供了理论与技术。  相似文献   

14.
稻种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 60 年来,持续开展了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 18 800 多份、野生稻资源 5 158 份;研究建立了水稻种质中期库和野生稻圃,确保稻种资源长久安全保存和利用;系统开展了稻种资源农艺性状、抗病虫、抗逆性、品质等性状的鉴定评价,以及资源遗传多样性、分类、核心种质构建、基因挖掘等基础研究;开展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育成大批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利用优异稻种资源选育水稻优良品种 1 000 个以上,其中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推广面积达66.67 万 hm2 以上的品种有 31 个;“十五”以来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供栽培稻、野生稻资源累计近6 000 份次,充分展现了种质资源公益性作用。但在国外资源引进、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等方面仍显不足。拟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学科、多组学相结合,统筹开展稻种资源各项研究工作,促使资源研究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高产和优质及抗病大豆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推广的大豆品种、优良品系的调查分析与筛选试验选出了耐重迎茬的品种19个;并选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大豆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16.
 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数学模型,在华北厚皮甜瓜新产区,对影响果实含糖量、产量的五项主要栽培措施进行了试验,经电子计算机运算,完成了3125个组合设计方案。其中含糖量>11%的优化方案2164个,可为在各种条件下选择低耗、高糖、高产的厚皮甜瓜最佳生产方案服务。对方案分析结果,磷对提高含糖量有关键性的作用,亩施磷肥(过磷酸钙)应在75公斤以上;钾肥与含糖量呈正相关,华北栽培厚皮甜瓜应施钾肥;氮肥与含糖量呈直线负相关,施用量应控制。氮肥与磷肥和钾肥有密切的交互效应:当磷钾不足时,大大限制了氮肥的施用水平;磷钾充足是提高含糖量、产量的关键,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氮肥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张娟  秦锦云 《农学学报》2020,10(5):67-71
甲氧基丙烯酸类农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杀菌剂,它包括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和醚菌酯等产品。本研究对甲氧基丙烯酸类农药的残留方法进行综述,包括提取技术、净化技术和分析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以octadecyl silica(C18)、N-丙基乙二胺(PSA)或石墨化碳黑(GCB)为净化剂的QuEChERS技术应用最广泛。在样品分析中,传统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虽仍在应用,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由于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己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飞行质谱、近红外光谱、酶联免疫吸附等检测技术也会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国内昆虫病原线虫的优良品系筛选,防治对象,田间侵染力,耐药性方面的研究。我国已筛选出多个线虫品系,用于田间防治,近期发现小杆科和双胃科的线虫有生防价值。国内研究集中于小卷蛾线虫,芜菁夜蛾线虫和异上杆线虫对40多种害虫的防治,田间防效达70%以上。线虫施用技术,生活习性及搜索方式直接影响其侵染力。应用保湿剂,抗干燥剂及干燥脱水等技术为线虫的储运和防治食叶害虫提供了方便。低毒化学农药不影响线虫的存活和田间侵染力,可以混合使用。我国还应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线虫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及主成分方法对《茶树良种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的 相关研究》一文(表1)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茶树生物产量直接的 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X3)和单株叶干重(X6),茶树单株苗干重(Y)的预测回归 方程是 =-0.2869+26.5849X3+1.9647X6,并且指出对于多元相关变量采用 简单相关分析剔除变量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远缘DNA导入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猪DNA、鲑鱼精DNA和冬青DNA为供体 ,采用小麦花粉管通道途径将其导入到 92 4 14 2和94 6 0 0 6两个遗传稳定的小麦新品系基因组中 ,获得了大量的DNA导入变异后代 ,并从中选育出D32 4 5、D32 2 1、D32 31、990 38、0 990 14、0 990 2 1和D导 2号等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受体亲本和对照鲁麦 14的变异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