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菊酯类农药的问世,是杀虫剂农药的重大突破。它具有奇力强,用量少,杀虫谱广,残留量低,使用安全等优点。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很快在多种农怍物的主要害虫上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是,正是由于它的防效显著,大面积单一连续使用后,使害虫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而且发展很快。这一问题,引起国际、国内农药界和植保界的高度重视。探求出克服抗药性的多种途径。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共毒系数评价农药联合作用的不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云沛共毒系数法是评价我国农药联合作用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指定的农药配方筛选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对我国混配农药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从剂量和成本的角度,讨论了孙云沛共毒系数法在评价农药联合作用中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选用HP-5色谱柱,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内标,分离测定异菌脲复配可湿性粉剂中异菌脲的含量。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回收率为:99.2 ̄100.7%,方法偏差为0.022,变异系数为:0.30%。本方法可适用于异菌脲及其格制剂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测定在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性频率上升的条件下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于2014—2016年监测了江苏省南通市同块试验田中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14、2015和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2.97%、38.55%和43.38%,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三唑酮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97.82%、92.16%、85.98%,增产效果分别达23.90%、23.54%、22.57%;小麦样品(混粒)中DON毒素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57.39%、59.99%、43.34%,均优于多菌灵单剂处理,其中以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处理最好,多菌灵·三唑酮处理次之。因此,在抗性程度中等或偏轻的地区,采用戊唑醇、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取得较好的防病、增产及降低DON毒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丁草胺和西草净复配制剂的气相色谱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丁草胺和西草净的复配制剂,在5%OV-17填充柱上,以正二十三烷为内标物,用FID检测器进行检测,本方法得到丁草胺和西草净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5%,0.5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3%和99.29%,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3和0.9996,结果可靠,操作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在河南唐河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并对当地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性。为了筛选出防治该病效果较好的替代药剂,以常规药剂多菌灵单剂为对照,选择了4种新型复配制剂对当地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发现,在两次施药后,30%戊唑醇·福美双悬浮剂9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 mL/667m^2、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100 mL/667m^2、45%戊唑醇·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5 g/667m^2 4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中,以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防效最高,达80.2%;4个复配剂处理区的小麦较清水对照区增产率也均在30%以上,增产效果也明显优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农药应用后的风险评价问题,提出农药投入量毒性系数的概念,反映了农药投入量与急性毒性间的关系。作为风险评估的一个指标,将该系数在吡虫啉-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制剂研制中得到应用。该系数衡量了农药使用与生物风险的关系,为研制复配制剂和农药使用后生物风险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关中平原2003—2014年Aqua-MODIS数据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干旱监测结果,引入效率系数和一致性指数对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季节性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在干旱预测精度评价中的适用性。两种干旱预测模型的精度评价结果为ARIMA模型与季节性ARIMA模型的效率系数分别为-0.04与-4.27,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40与0.37,表明ARIMA模型对干旱的预测精度高于季节性ARIMA模型,这与均方根误差、皮尔森相关系数及Kappa系数等的评价结果一致,且效率系数对不同干旱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的区分效果尤为显著,对干旱预测模型的精度评价比一致性指数更为合理。因此,效率系数更适合用于遥感干旱预测模型的精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了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评价了这些农药对鱼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有1种药剂的96h LC50<0.1mg/L,属于剧毒级;6种药剂的96h C50为0.1~1.0 mgCL,属于高毒级;8种药剂的96h C50为1.0~10 mg,L,属于中毒级;6种药剂的96h LC50>10 mg/L,属于低毒级.  相似文献   

10.
6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毒叶饲喂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吡虫啉、毒死蜱、杀虫单和百菌清对家蚕的毒性。4d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茚虫威对家蚕LC50<0.5 mg·L-1,属剧毒级,吡虫啉、毒死蜱和杀虫单对家蚕LC50为0.5-20 mg·L-1,属高毒级;这5种杀虫剂的田间施药浓度/LC50比值远大于10,对家蚕都具有极高风险性。杀菌剂百菌清对家蚕的LC50 为2 828mg·L-1,对家蚕属低毒级,田间施药浓度/LC50比值介于0.1-1.0之间,对家蚕为中等风险性等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浙江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实际,探索研究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系数测算方法,提出回收端大数据测算法和回收端抽样调查法,供各地调查研究和政府决策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药的科学使用问题与农药应用工艺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简要评述了农药与农药使用技术同步发展的历史。对早期无机农药时代以及后期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开发的农药的显然相反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毒理和使用方面的比较,认为农药的不良副作用是由于有机合成农药的高亲脂性和高的油/水分配系数所引起,并从而产生了有机合成农药在生物圈中的富集现象以及对环境质量的冲击。经过长期的多学科合作研究,由此诞生了农药应用工艺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农药的不良副作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农药应用工艺学的科学范畴及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选择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采用不同施药方法对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结合甘蔗下种,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750g/hm2与底肥一起施用,对苗期稻蛀茎夜蛾防效为70%~75%; 结合甘蔗大培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与追肥一起施用,药后45d对甘蔗粉角蚜防效达98%以上,对甘蔗蓟马防效达70%以上; 在甘蔗伸长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对水450kg/hm2淋浇甘蔗根区,药后15 d对甘蔗粉角蚜防效为90%以上。农药根施防治甘蔗害虫,方法简单易行,持效期长,且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害虫防治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使用毛细管柱和FID检测器,采用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法对柴油进行分析,与磺化法相比,两种方法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26和1.19,变异系数分别为0.075%和4.53%,回收率分别为98.0% ̄102.8%和114.2% ̄134.4%,气谱法比磺化法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拟除虫菊酯农药在茶园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模拟施药与气相色谱法研究了7种拟除虫菊酯在茶园生态环境中的降解动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消解和泡茶过程中浸出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通过饮茶进入人体的农药量,结合农药的毒理特性,对拟除虫菊酯在茶园生态环境中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茶园中应用的安全性显著高于有机磷农药,在拟除虫菊酯农药之间,其安全性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不仅为茶园用农药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关于农药混用评价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混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建议采用共毒系数小于50 为拮抗作用、> 150 为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农药作为农业投入品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加强对登记后农药的管理是农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国政府为长期有效地控制农药风险.保证安全,逐步将登记后农药的再登记和再评价纳入登记管理范畴。本文着重探讨农药再评价的内涵.介绍欧盟和美国的农药登记再评价的基本情况,在分析我国农药登记后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农药登记后管理需要完善法律规定,建立长期的再评价制度和科学评价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增强与社会体系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有农药分类入手,介绍了生物农药的一般概念,特别是植物农药(Plant-Incorporated-Protectants,PIPs)的概念及其安全性评价原则。并以B.t10转基因玉米为例,详细解析了PIPs农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靶标——蛋白及相关遗传物质如蛋白编码基因、标志基因、报告基因;一般资料要求,如毒性、致敏性、抗药性和非预期效应;评价原则和决策依据,为今后评价此类农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