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与绿化观赏苗木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教学效果关系到相关专业学生的园林树木种植设计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对美国部分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其教学特点。同时,通过与我国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改进我国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建议:明确"以学为主,实践优先"的教学理念,调整"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引进"互联网+"理念,构建数字化课程辅助教学平台;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2.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风景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关键内容。对"园林树木学"课程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总结了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综合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3.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针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单一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问题,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施: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其次应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应加强工作案例教学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工作岗位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树木学是系统研究园林树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学生在学习园林树木学课程时存在的只是简单识记知识点、缺少深层认知的问题,从认知角度提出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4种认知,即园林树种形态和习性的认知、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认知、园林树木的空间认知和园林树木的文化认知。其次,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认知理论,科学地安排树种的讲授顺序;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最后,在教学环节方面注重认知的再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巩固学生的认知;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强课后认知。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大学本科课程"园林树木学"教学特点,包括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方式、网络教学等进行了介绍、分析和讨论,并提出我国农林高校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8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知,学生认为本课程最薄弱的环节是植物学基础和树种形态识别,最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依次是现场实践教学、植物综合实习和腊叶标本展示;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约为8∶2时学生的满意度最低,若将比例调整至5∶5后,学生的满意度则升至36.4%。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二是引入"项目教学"的理念,使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三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四是改革现有课程考核办法。改革实施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由位列全校理论教学类前36%提升至前24%,后续的专业选修课"园林树木栽培学"选课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针对"园林树木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内容偏多、课时有限、授课场所固定等问题,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了"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并探讨了实施方法: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将每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课件或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实训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电子产品的特点,多启发,多引导,多为学生提供花木网站、植物识别QQ群及微信公共平台等网络学习资源。"翻转课堂"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园林设计、植物养护的知识和能力,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是应对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及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2006级-2011级的"园林树木学"双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索了"园林树木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外语教学的比例、科学选择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专业思维能力,为其他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摘要: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风景园林、观赏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滑坡的原因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刺激记忆为主,学生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效率低、效果差。而植物分类系统本身是分类学家思维过程的展现,是非常好的辅助记忆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针对课程现存的问题以及植物分类系统的自身特点,以大量能准确展示植物分类学特征的图片为支撑,用概念图解析哈钦松分类系统目之间的演化关系,用思维导图进行科的特征和检索表的教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园林树木学"的课堂教学,力图减轻学生对分类学特征的识记负担,提高学生识别和鉴定植物的能力。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还可引导学生自动遵循建构主义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园林树木学课程为例,围绕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探讨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从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互动和教研结合、完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价办法等方面,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树木学"是林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野外实习时间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从网络教学、室内与室外联合教学、植物识别比赛3个方面丰富"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其次,在强化植物分类学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树木的认知能力;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野外实习时间。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树木分类的实战技能得到提升,"树木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转变教学理念、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建全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树木学"是农林领域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农林生产及生活实践联系密切。鉴于"树木学"课程知识点繁多的特点,采用PBL教学法对"树木学"课程树木分类部分内容进行了教学尝试,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在"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在"树木学"课程教学中有选择地开展PBL教学法,可以提高该课程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普遍对PBL教学法反映良好,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树木识别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VARK学习风格模型是目前最著名的学习模型之一,它将人分成4种学习偏好类型,分别为:视觉型(V)、听觉型(A)、读写型(R)、动觉型(K)。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应用VARK8.01问卷,对在读的87名学生进行了VARK学习风格分析,掌握了每位学生最擅长的学习习惯,以此为依据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设计,制定了多感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听说一体化、嗅觉记忆法以及教学动态化,为学生创造出“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动觉乃至触觉等感官,使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植物,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基于VARK模型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多感官教学方法,设计出匹配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园林史类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美国佐治亚大学作为两所在风景园林专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英美高校,其园林史类课程教学的特色有三: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二是实施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料;三是通过课内讲座与课外阅读的协同、课内考核与课内外学习的协同,实施课内外联动的教学环节。基于此,在国际比较视野下,针对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面临的课时量不足、学生班级规模过大、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教学资料陈旧且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提出借鉴国外经验改革"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的措施,即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以激发学生课外自学为目的的教学环节等。  相似文献   

17.
“园林树木学”是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和园林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实践性强和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树木学”课程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开展了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一是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并按照课程章节梳理归类为必学板块和自主学习板块,同时推送碎片化学习资源。二是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和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变到“学”上。三是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步骤,明确任课教师与学生在各个步骤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基于SPOC的“园林树木学”混合式教学强化了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达到了预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而促进了课程的自身建设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较强的现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一章为例,现场教学要有精心准备,包括提前纳入教学计划、选择现场教学地点,进行实地踏查;现场教学中可采用典型实例法和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教学路线安排要避免枯燥、重复,同时注意结合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现场教学生动、直观,学生易懂、乐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培养具有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脱节、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核心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应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案例式教学,增加专题讲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考核方式应采取期末笔试结合自主学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与作业完成情况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要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完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能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素描风景画"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特色精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突出的创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以期通过中国传统园林复原绘画创作训练,让学生将艺术性和科学性完美结合。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探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典型案例和山水画论的讲解,增加对园林遗址的调研;其次,应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渐进式和协作式教学;第三,改进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模型软件推敲园林设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体验园林的空间布局。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为精品教材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