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美利奴“U”系羊育种目标性状和选择性状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额法推导出一系列中国美利奴“U”品系羊育种目标中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实际育种过程中在多性状的综合选择中 ,给出“U”品系羊计算边际效益的有关生物学、育种学和经济学参数 ,计算出各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根据育成羊和成年母羊的不同特点 ,分别给出它们的目标性状以及各性状的选择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鲁西黄牛青年公牛体系和二阶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的基础上,利用确定性模型评估现行方案的育种效果,分析了影响现行方案育种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现行育种方案中,单一增加主动育种群比例、群体规模,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随之增加;增加种子母牛的比例,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达到峰值后缓慢减少;增加测验公牛数,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缓慢增加;扩大开放程度,育种效益和育种进展缓慢,增加到一定值后随之减少。以上结果说明,通过对现行育种方案的优化,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鲁西黄牛肉用品系现行的核心群育种方案,以育种最大投资回报率为评估标准,通过活体质量、繁殖、日增质量和胴体性状测定记录作为选择信息,根据使用不同可利用记录作为不同选种的标准设定了4种选择方案(方案1:活体质量信息+日增质量信息;方案2:活体质量信息+繁殖信息;方案3:方案1+方案2;方案4:方案3+胴体性状信息),并采用确定性模型评估了4种选择方案的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结果表明,4种选择方案的年综合育种进展分别为21.87、34.08、38.09和54.86元;育种效益为147.39、204.44、241.83和309.05元;投入产出比为1∶3.78、1∶4.60、1∶5.14和1∶5.77;平均世代间隔均为5.53年.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可利用信息在选择标准中的变化,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也随之变化,选择方案4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所以,在现行育种方案中,采用方案4可获得理想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4.
系统设计计算了荣昌猪123个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处理效应等多个统计量,并估计了这些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育种值等参数。系统设计包括数据库、统计软件包、遗传育种参数估计、性状的选育分析和饲料管理与配方优化子系统等主要内容。通过系统设计应用微机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荣昌猪选育提高计算机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扬州鸡约束选择指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扬州鸡开产日龄、300日龄产蛋数和300日龄蛋重3个性状的遗传参数与6组经济加权值求解出6个约束选择指数及其预期遗传进展、预估准确度和指数的遗传力;通过实际记录模拟选择和预期遗传进展分析。结果表明:在IA、IB、IC、ID、IE和IF6个约束选择指数中,IE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荣昌猪选育试验的数据验证模块的功能和运算的结果,获得了荣昌猪59个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重复力等遗传参数及8头荣昌种公猪不同性状的育种值等育种参数。这些结果为荣昌猪的选择育种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在育种群中利用MAS对猪育种中所需选择的5个性状即NBA、BF、FCR、ADG、IMF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3个不同规模的基础群:母猪分别为100、200、300头,公猪都为10头,利用LE、LD和DR等3种类型标记对5个性状分别进行MAS闭锁繁育选择5个世代,基础群个体间无亲缘关系;估计育种值采用的模型为SBLUP(标准BLUP)模型(以此育种值为对照)、MBLUP混合模型(使用LE和LD标记时)和QBLUP模型(利用DR标记时).由各性状利用MAS获得的额外遗传进展计算MAS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DR标记获得的经济效益高;3个规模不同育种群利用DR标记进行MAS时,300头母猪群体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尽管利用LE标记比利用LD标记获得更多的额外遗传进展,但还是以利用LD标记获得的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内蒙古敖汉细毛羊现行育种和生产条件下的育种技术参数、营养学参数和生产与市场经济学参数,采用“差额法”对内蒙古敖汉细毛羊的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进行了计算。通过各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标准化计算得到产毛性状、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之间的相对经济重要性之比约为7:2:1。若按照各类羊分别选择分开对待,则成年母羊约为10:5:1,育成羊则约为5:2:1。  相似文献   

9.
采用筛选出的混合模型及相应的遗传参数,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用FORTRAN计算机语言编制出种母猪遗传评估软件(MTSOWEBV).计算种母猪各重要繁殖性状的估计育种值(EBV),并按各性状的经济重要性,估计种母猪年生产能力的综合育种值指数.  相似文献   

10.
在考虑后裔测验与配母羊比例及测验公羊数量的条件下,按群体规模进行了中国美利奴羊育种方案最优化的模型计算,探索规划模型计算结果在我国细毛羊育种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多性状综合选育的育种进展及育种效益均较大幅度地提高;根据中国美利奴羊群的现状,后裔测验与配母羊在核心群中的比例应相应提高,最好达到50%以上;在一个2~4万只母羊的群体中,每年选留20~30只测验公羊进行后裔测验,就可以获得理想的遗传进展。对于一个大的育种单位,测验公羊数应每年选留50~70只。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分析了正确制定和运用育种策略对提高作物育种效率和效益的作用和意义。作物育种工作整体上由育种目标,育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基础研究,育种程序和技术,以及组织管理等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是一个系统。制定育种策略,就是要在制定出合理育种目标的基础上,从育种工作五个部分的相互联系性和层次性出发,综合运用育种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育种经验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对实现育种目标的动态过程或育种整体计划进行优化,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以经济有效地育成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效果和效益。从这种意义上讲,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是一项工程,即作物育种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根据雷公藤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资源学特性,提出以速生性和高药用成分含量为选育目标,以地理种源研究为基础,采取基础研究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有性育种与无性利用相结合的育种策略,论述了雷公藤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种源试验、无性系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及良种繁育等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4.
苜蓿作为草食性畜牧业的重要饲草饲料,其育种研究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提升我国苜蓿育种水平,介绍了我国苜蓿育种研究状况,其育种存在着育成品种少、育种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通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以及基因工程技术育种方法进行选育品种,并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传统育种技术为辅的研究方向,以期加快我国苜蓿育种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种猪遗传育种分析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OOPM),结合对种猪遗传育种工程中的最优选配问题,设计出种公猪、种母猪及后裔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计算遗传力、重复力以及育种值,建立了种猪遗传育种分析系统,提高了种猪生产的品质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小麦育种中多点试验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麦新品种西农 872 7选育过程中高代选系多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 Eberhart-Rusell模型分析多点试验对品系筛选的意义 ,并依此推算出参试品系的稳定性参数 ,作为评价品系优劣的依据。提出了改善多点试验分析方法的探讨性见解 ,并对该方法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同时 ,对目前区域试验的分析方法及品种评价指标提出了改进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张家界市大鲵生态繁育工程结构的关键因子与大鲵生态繁育的技术特点,实地调查10个大鲵生态繁育场,测量生态池的结构参数和主要水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繁育工程中影响大鲵亲本繁育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水深、繁育池底质、两岸坡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与人为干扰是人工溪流结构参数的主要因子;洞穴面积、洞口宽与洞口高、水深与洞底组成均为洞穴结构参数的主要因子;浊度、总硬度、p H值和硫化物、溶解氧、总氮、总磷含量及化学耗氧量为水质指标主要因子。张家界市大鲵生态繁育选用亲本的规格较大,年龄为(8.4±3.6)龄,繁殖率为64.9±52.6,繁育工程中主要存在雌雄鉴别不清与孵化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小麦育种工作中使用育种机械与未使用机械结果的比较分析,认为育种机械化对于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增大育种规模,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以提高育种试验的精确度,增加对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机会。认为在育种工作中,应在强调基因资源、育种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同时,实现育种机械化,扩大育种规模,以提高育种效率。在我国实现育种机械化应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大豆分子育种正朝着遗传图谱信息多元化、基因发掘规模化、分子育种技术高效化、分子育种理论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