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T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T型杂交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须解决强优势组合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等问题。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美国“T型”三系材料开始,至今虽几起几落,但经过不少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制种、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的喜人局面。所谓多渠道多途径是指T型三系、化学杀雄、K型和Y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利用研究。但是,目前仍以通过T型胞质不育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为重点。因为化学杀雄还存在制种纯度低及制种成本高等问题;K型和V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研究才开始,从我们的试验来看,还有抗病性、单倍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高度恢复也不是预料的那么容易;而T型胞质对普通小麦又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育彻底,虽然不育系难找恢复源,培育恢复系所需时间长,但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均已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关于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文献论述,但专门针对T型杂交小麦的论述还不多见。而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寄与厚望,但缺乏对其复杂性和困难的充分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我国20多年来,对T型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T型杂交小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高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两系杂交小玫较大面积制种存在花期不遇,亩有效穗数少,异交结实率差的问题,经过1994-1996年对制种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调节花期全遇技术,增加父母本有效穗的技术,提高异交结实率的技术。由于进行了制种的改革,使三年制种单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光敏两系法制种程序简单的技术优势与优良不育系选育、组合筛选、制种栽培技术以及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较简易、高效、实用的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即父母本同期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为杂交小麦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新组合T优55898系笔者主持用不育系T55A与强优势恢复系武恢898进行测交配组而成的籼型基本营养性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植株整齐、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2])。其高产制种技术是:科学安排播种期,选择适宜扬花期;稀播,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攻搭高产苗架;适时喷施“920”,提高异交结实率;及时防治病虫害;严格除杂去劣,防杂保纯。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大学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既可以用于杂交小麦制种,又可用于育种研究。与国外正推广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种子公司从 1987年开始承担对外番茄杂交制种,生产的种子出口合格率达 98%,受到外商的一致好评.现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将有关技术作如下总结,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1黄瓜开花、结瓜习性1.1开花习性:黄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授粉、虫媒花植物。1.1.1开花时间:天亮前开放,6时~8时开足。一天内,雌花受精率在初开花时最高,以后逐渐降低,故一天中最佳授粉时间为上午8时~10时。1.1.2雌、雄花寿命:雄花花粉生活力保...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光敏核不育粳稻制种从1985年配组合和产量比较,1987年开始在洪湖市万全和丰口2镇及南湖农场制种、示范各50亩左右,制种平均单产在50公斤左右,示范比鄂五增产75公斤左右,比汕优64增产20公斤左右,增产幅度为5~10%以上。1988年在洪湖、加鱼、黄陂、枝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为外商配制杂交种的任务越来越多,美国硬皮甜瓜的杂交制种在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展。1 制种田的选择1.1 制种田周围1000米以内不得种植任何甜瓜和西瓜,以防止串粉造成自然混交。1.2 制种田必须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无盐碱危害,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