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为探明不同前作茬口和种衣剂用量对花生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前作茬口,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大蒜茬(P1)和小麦茬(P2),副区为种衣剂用量,设每公斤种子用种衣剂6mL(S6)、3mL(S3)和0mL(S0)3个拌种水平,于2019-2020年调查花生茎腐病、白绢病、金针虫和蛴螬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处理对花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中种衣剂用量相同时,与P2处理相比,P1处理花生茎腐病和白绢病的病情指数下降了37.91%和30.00%,金针虫和蛴螬的荚果受害指数分别下降了41.96%和22.84%,花生的百果重和荚果产量均显著提高;2年中前作茬口相同时,随着种衣剂用量的增加,对花生茎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控效果提高了13.90%~84.03%,对金针虫和蛴螬的防控效果提高了11.61%~75.30%。P1S3处理组合的荚果产量最高,为5855.29kg/hm2,其次是P1S6和P2S6处理,分别为5773.92和5556.17kg/hm2。 相似文献
4.
不同前茬对大豆菌核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核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越冬或越夏 ,带菌土壤和病株残体是菌核病主要初次侵染源。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 ,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 ,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 ,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 ,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2 0 0 0年我场科研站对我单位同一块地的 ( 4hm2 )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不同前茬对大豆菌核病的影响。1 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地点为宁安农场种子公司试验田 ,品种为黑农 41 ,调查面积 4hm2 ,其中小麦茬 1 .5hm2 、地豇豆茬 1hm2 、地豆角茬 1hm2 、西瓜茬 0 .5hm2 。在大豆开花期 7月上、…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期播种是研究温光条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确定最佳播期的便捷途径。本试验以宣城地区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播期试验下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的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2 种水稻全生育期均缩短。‘两优6326’各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着播期延迟而逐渐上升,‘南粳44’全生育期灌浆速率在D2 播期最高,其他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播期延迟反应不一;‘两优6326’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随播期延迟均呈递减趋势,‘南粳44’理论产量以D3 播期最高,D2 播期最低。此外,通过不同阶段积温、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各阶段灌浆速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得出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6.
以华北平原南部两熟作物的搭配为研究对象,在玉米、大豆和花生3种前茬作物的磷常规施用水平基础上,同时设置不施磷肥的磷匮乏水平,同期检测收获后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后茬小麦产量及籽粒养分累积量,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制的作物搭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对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而言,在不施磷肥情况下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大豆前茬处理较高,花生前茬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含量相近;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表现为花生前茬处理较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大豆前茬处理最高。对后茬小麦而言,小麦千粒质量和产量及小麦籽粒氮、磷累积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在不施磷肥下均表现为花生前茬处理较高,分别较玉米前茬处理提高0.60%,6.19%,15.46%,18.11%和6.21%,较大豆前茬处理提高2.18%,7.30%,17.66%,13.40%和7.30%。综上,在低磷水平下,为了保证土壤养分平衡,选择花生作为小麦前茬作物是华北平原南部两熟区作物搭配的较优模式。 相似文献
7.
干扰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干扰作用机制和干扰引起生态系统异质性2方面详细阐述了干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干扰作用形成的2个假说——中等强度干扰假说和干扰频率假说,并从中等强度干扰假说的2个基本假定说明了中等强度干扰假说的具体理论研究。在干扰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作用方面,重点叙述了火烧、刈割和施肥3方面的干扰,从火烧后植物群落生产力及其产量空间结构、植物养分和草原植物对火的耐受力3方面阐明了火烧干扰对植被的作用研究;火烧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壤火烧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变化及微生物总数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和刈割干扰对土壤种子库和土壤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前茬对烤烟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烤烟K326品种为材料,在石林和寻甸两个不同气候生态点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年两熟条件下油菜、小麦、大麦、绿肥和休闲5种前茬对烟株生长及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前茬明显影响烟株的生长、成熟、产量、产值和评吸质量,且因生态区不同而有差异。前茬为小麦,两个试点烤烟均表现出前期生长较快、后期落黄较好;前茬为绿肥,烤烟前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过旺、落黄较迟;前茬为绿肥或休闲地,两试点烤后烟叶产量最高;但产值在石林点则以前茬为大麦、绿肥或油菜,寻甸点以前茬为大麦、绿肥或小麦的处理为最好。烟叶评吸质量在石林以油菜或小麦为前茬、寻甸以小麦或绿肥为前茬的处理最佳。综合而言,烟株生长期间气温较高的石林烟区烤烟前茬以油菜为宜,而气候冷凉的寻甸烟区则以小麦或绿肥为最佳前茬。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与门源油菜混播效益最高的牧草种类,解决油菜连作障碍问题,提高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土地的生产能力。采用油菜混播箭筈豌豆、青稞和燕麦的方式,分时段取样,探究油菜混播不同牧草对在不同时段牧草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土地当量比判断各混播组合的优劣。结果表明:油菜—燕麦混播处理在7月6日时表现干重最高,单位面积达174.48 g;在7月21日表现为鲜重和鲜干比最高,在8月15日时表现为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较单作油菜高97.02%,鲜重最高,达2817.00 g。在9月11日,油菜—青稞和油菜—燕麦混播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分别较单作油菜高64.33%和99.68%,以油菜—青稞混播处理的干重最高,达589.00 g,较单作油菜处理高147.51%。油菜—箭筈豌豆混播和油菜—燕麦混播有产量优势,油菜—燕麦混播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11,土地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前茬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马铃薯生产适宜前茬作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前茬作物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前茬处理马铃薯产量显著增加,以豌豆产量最高,为50168.0kg/hm2,马铃薯连作4年处理的产量最低。各前茬处理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淀粉、粗蛋白、还原糖、维生素C的含量,淀粉含量以筱麦茬最高,达46.26%;粗蛋白含量以豌豆茬最高,达8.13%;还原糖含量以连作4年最高,为0.67%;各前茬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含量,但差异不显著。豌豆和荞麦茬的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豌豆茬的枯姜病发病率最低。综合各方面性状得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豌豆、休闲是马铃薯良好的前茬,其次是筱麦、荞麦。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地区灌丛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对灌丛草地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生产,更加合理的利用灌丛草地。于1999年和2000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贺家坪天然灌丛草地上进行。山羊放牧试验分为三个处理:对照、轻牧和重牧。禾草、杂类草、灌木以及灌丛草地植物群落的总体保护指标分别为786.8、360.3、394.6和1541.6 (DM?kg/hm2)。如以生物量作为灌丛草地保护指标的衡量标准,优势灌木植物白栎、麻栎、美丽胡枝子和盐肤木的总体保护指标分别为152.7、43.4、33.5和36 (DM?kg/hm2)。优势草本植物芒、黄背草、东方草莓和宜昌飘拂草的总体保护指标分别为525.2、176.8、15.2和84.8 (DM?kg/hm2)。根据产草量与对应保护指标的大小关系调整灌丛草地利用方式,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控制食品安全的一种手段,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HACCP体系,对羊肉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进行了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分析,根据HACCP原理确定相应的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了监控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羊肉的食用安全性,旨在促进库区肉羊屠宰加工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为研究三峡库区北岸最大支流澎溪河中浮游动物与水质状况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09年春季(3月)、夏季(7月)在澎溪河流域上游至下游5个河流断面进行采样,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监测,并应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对水体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使用浮游动物评价水质状况得出的结论与营养水平评价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浮游动物种类及优势度评价得出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轻于基于营养盐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周期性淹水对消落区水土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脆弱,在水土交互作用下消落区土壤母岩风化成土进度加快、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大量溶出,其中N、P、COD和重金属是主要的溶出因子,淹没的耕地是主要的污染源。成库初期消落区生态脆弱性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增加、岸边污染加重,尤其在水流缓慢的库湾将会出现局部的富营养化现象;随着消落区稳定的库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水土耦合呈现正的环境效应。为了尽快构建健康的消落区生态系统,防止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环境的退化,必须加强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消落区土地保护区域、推广复合生态技术并做好库区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峡库区澎溪河落干期消落带不同地点、不同高程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硝化强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消落带硝化强度范围为0.76~9.76 mg/kg·d,平均值为3.76±0.76 mg/kg·d,明显低于国内其他研究区域土壤硝化强度。澎溪河消落带从上游汉丰湖到下游黄石,土壤硝化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随着高程的增加,消落带土壤硝化强度逐渐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 >0.05)。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河滩地土壤硝化强度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硝化强度(P<0.05),是耕地土壤硝化强度的1.82倍。消落带土壤硝化强度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质含量及亚硝化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周期性的淹水影响了消落带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从而影响了消落带土壤硝化强度。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垂直高程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三峡库区消落区不同垂直高程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笔者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垂直高程(145~155、155~165、165~175 m)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以As、Cd为主,Hg、Pb污染程度相对轻微。从长寿到巴东,即从库区的上游到下游,重金属含量普遍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9个区县消落带中,除涪陵的3个垂直高程土壤重金属超过背景值,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其余区县的3个垂直高程土壤重金属处于警戒线以下,土壤未受污染。总体来说,长寿、涪陵地区消落带土壤受重金属污染,控制污染源是防止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年净减少量呈扩大之势,2003年净减少量与当年耕地面积之比达2.06%。年净减少量较大的区域有西北区、中部区和西南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9%、22.2%和19.5%。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占总增加量的13.1%、17.5%、32.0%、37.4%。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分别占总减少量的13.7%、5.3%、59.6%、21.4%。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利用生态退耕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等保护耕地措施,确保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250万h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