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流域面积296611km~2,为一群山环绕的封闭山间湖盆。青海湖水面海拔超过3000m,深居大陆,远离大城镇,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少,基本上还处于半自然状态,是研究近代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良好地区之一。青海湖作为气候变化的一面镜子,有观测资料的近三十年来,水位一直持续下降,可能反映了全球大气中CO_2及其它痕量气体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水位下降与湖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青海湖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对湖水位升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青海湖萎缩是由于气候暖干化所致,再加上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研究有助于掌握青海湖水位的升降和湖区生态环境状况,为防治青海湖萎缩和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水位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青海省水位的下降,湖面积的缩小,使生态保护区的水资源发生了动态变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我们主要应用水量平衡法,分析计算了青海湖入湖补给量、耗水量以及盈亏水量,掌握了青海湖水位变化规律,并对未来湖水位的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5.
全球变暖情景下新疆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基于有关水文气象测站的观测资料,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与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新疆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新疆降水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处于振荡减少阶段,80年中后期以后降水呈振荡增加趋势,且1987年为一个降水突变的拐点;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主要应归因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境外输入水汽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乌鲁木齐市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利用乌鲁木齐市1951—2005年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55a来温度和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和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二维小波系数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并能对未来的气候演变趋势做出定性估计。小波方差图显示乌鲁木齐市逐月平均气温存在3年为主的短周期和以6年、11—13年为主的长周期;逐月降水存在以3年为主的短周期和以准8年、22年左右为主的长周期。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变化曲线图揭示了气候的长期和短期变化趋势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40多年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40多年来年季平均气温平均增温幅度为0.3~0.6℃,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多数季节增温具有非对称性。并且20世纪90年代四季增暖最为明显。夏季和冬季降水略有增加,而过渡季节降水变化基本呈减少趋势。年均和秋、冬、春、夏四季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分别为0.48、0.57、0.692、0.337、0.373℃/10a。冬、夏季降水变化的倾向率为0.442、4.672mm/10a;而秋、春季了水变化的倾向率为-2.304、-0.022mm/10a。冬季降水量和累计积雪量的缓慢增加容易导致该地区地表积雪的积累,极易形成雪灾或低温冻害。春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发生的频次将增加;秋、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比较大.将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繁殖,加重病虫害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阜康绿洲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近30 a阜康绿洲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阜康绿洲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6 ℃,对年气温变暖贡献最大的是春冬两季,分别升高1.2 ℃和1.3 ℃;阜康绿洲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升高,最低平均气温增幅达0.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不论是年还是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蒸发量下降约537.9 mm,夏季是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降水增加约60.54 mm,春夏两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对流云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的云状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多项式拟合和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对流云出现频率的分布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对流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近40年来,祁连山区增温1.3℃,增温率达0.32℃/10a,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气温上升趋势极为明显;祁连山区对流云的出现频率近40年来减少了近10%,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流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在30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气温和对流云出现频率基本为反位相变化。在15、10和5年尺度上,气温和对流云出现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反位相结构,而自80年代以后,呈现出同位相变化结构;祁连山区对流出现频率与气温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及其周围地区对流云出现频率一致为减少,绝大部地方减少2%~5%,祁连山中部减少最多,减少4%~5.7%。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中沙堤的形成及其对湖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青海湖区风沙、泥沙入湖后形成水下沙堤进而发展成子湖这方面,浅析对湖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表明:近百年来该区气温与全球气候变暖呈明显的正响应,而降水则表现为明显的负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明显,高温热害天气增多;物候季节提前或反常、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极端降...  相似文献   

12.
水分是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选取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水分特征湿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湿地24 h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探究了2020年和2021年8月(生长旺季)的CK(对照处理)、+25%(增雨25%处理)、-25%(减雨25%处理)、+75%(增雨75%处理)、-75%(减雨75%处理)条件下,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CO2排放范围为47.52~123.71 mg·m-2·h-1,CH4通量范围为-8.50~6.74μg·m-2·h-1,N2O通量范围为-15.82~6.90μg·m-2·h-1。(2)CK、+25%、+75%处理下CO2、CH...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7站1959-2008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的长期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Mann-Kendall法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与全球和全国变暖趋势一致,气温日较差与全国减小趋势相反;气候的变化过程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气候偏冷期,80年代开始转暖,90年代明显变暖;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在1999年和1994年发生变暖突变。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区域云、降水特征及降水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95-2004年5~9月青海湖区域刚察、共和、天峻、海晏4站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主要降水云状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混合云的降水频率最高,其次是积云,层云较低;降水特征有明显的差异,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南部明显小于北部,大降水东北部多于西南部;刚察、天峻混合性降水出现频率最高,共和阵性降水最高,海晏连续性降水最高,各站降水最高频数多出现在8月;降水概率各站之间有明显差异,降水最大值多出现在7月,其次为6,8两月,低云量进入统计后,部分站出现双峰型变化特征.对积云和层状云产生的降水效率估算结果表明,高层云降水效率较高,积雨云降水效率较低,混合云降水效率在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近54 a来甘肃省河东地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甘肃省河东及其周围地区近54 a来26个观测站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4 a来甘肃河东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6 ℃/10 a,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空间分布上,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以陇东高原中北部和陇中高原北部地区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季节上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以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近54 a来全区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12.01 mm,其东南部地区减少的幅度高于西北部。此外,甘肃河东地区气温在1997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而降水量突变不明显。进而讨论了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提供的1987-2014年的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的气象观测资料,同时结合1987-1993/2006-2007/2014-2015对空冰斗季节性积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积雪厚度,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最大积雪深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积雪稳定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季。2)稳定期积雪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缩短趋势。积雪的最大深度出现在海拔3865m处,这一高度以下,积雪深度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这一高度以上的地区则相反。3)积雪稳定期,降水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影响远远大于气温等其他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气候标准的改变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22个气象站旬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比较了1960-1990年与1970-2000年气候标准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地域特征。说明西北地区在气温显著升高的同时,西部降水增加,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事实,但是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的形势比前期更加严峻。西北地区30a气候标准的差异,主要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气候状态的显著差异造成的。新气候标准的应用对于气候统计分析、评价和预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省春季干旱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8年35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省农牧区无雨日数、干旱次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8年青海省春季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呈增多趋势,无雨日数空间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农业区、牧业区无雨日数总体无明显变化趋势。②近57 a,东部农业区轻旱、中旱、特旱发生次数均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仅重旱略有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农业区轻旱、重旱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农业区各等级干旱次数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③近57 a,青海省主要牧业区出现干旱总次数及不同等级干旱次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轻旱减少最为明显,而牧业区各等级干旱次数呈北多南少的分布。④青海省春季出现灾损的旱灾次数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2.4次·(10a)^-1。其中,东部农业区出现灾损的旱灾次数最多。⑤近57 a青海省牧业区干旱发生次数在1981年前后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而东部农业区无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距平曲线和短期预测方法分析了泾河流域内14个气象站点1960~1999(1971-2000)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用简单气候偏差指数计算了逐年的降水量变差;同时用变异系数计算了14个站点1960~1999(1971-2000)年的降水量年际变差。结果表明:近40年来14个站点的年均温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温0.7℃略高,年平均增温率为0.0225℃/a;年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但是波动幅度和变异系数都在增加,降水量年际间偏差呈现先减少后又增加的趋势。年内气候变化的趋势变化表现为:冬季温度升高;春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比有显著增加趋势,而秋季降水所占的百分比显著减少。最后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泾河流域近40年来气候出现的这种暖干化趋势对流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可为相关部门调整农业结构、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等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沟通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地域,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中外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关注。深入探索和研究、改善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平衡,已成为实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