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贺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597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夏季≥35℃的高温天气偏多和偏少年采用合成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高温偏多与偏少年份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6月南亚高压强度尚弱,而7月南亚高压强度相对较强;6月份,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而7月则相反,即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则表现为东撤。另外,高度距平场也有不同特征。然后,采用OLR资料对高温偏多和偏少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从预报的角度对河南省夏季高温天气与前期秋、冬、春季中低纬OLR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一些月份的OLR分布对河南省夏季的高温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1981~2018年威海市及其所辖台站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威海市大暴雨过程有增多的趋势;大暴雨相对集中在南部,且主要出现在7月中旬~9月上旬,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并普查了所有大暴雨过程的历史天气图,对大暴雨的发生规律及产生大暴雨的天气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将大暴雨过程分为5个类型,归纳出各型大暴雨形势场,为提高威海市大暴雨的预报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桂娟  鄢志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3-16835
采用锦州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36年大雾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锦州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锦州地区大雾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雾生成时段主要在00:00~08:00,占总数的77%;大雾消散时段频率最高出现在08:00~12:00,持续时间以0~4 h居多;锦州地区大雾年平均为24 d,一年之中大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其中夏季7、8月为最多,秋季9、10月次之,春季最少;大雾年际变化明显,36年来大雾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70和90年代为大雾的低值区,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为大雾的高值区,特别2000年以后大雾日数明显增多。大雾发生时主要与湿度、风、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有关,发生大雾时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风速一般小于3 m/s。锦州地区出现大雾的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平直纬向环流型、槽后西北气流型、高压脊型和副高后部型等4种类型,地面系统主要以变性弱高压和地形槽为主。  相似文献   

4.
全业超  吴俞  王春华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5-257,261
利用琼海市1981—2010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琼海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造成高温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琼海市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夏、秋3个季节,年总高温日数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反映了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增多;高温日数存在l一2年、4年、9年、16~17年的周期,高温日数偏多年份和偏少年份是由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共同制约的结果;西南槽是造成5月和6月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7月,西北路径且在东南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外围下沉气流是造成琼海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副高加强西伸且稳定维持时也容易造成琼海市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5.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1981—2018年威海市及其所辖台站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进入20世纪以来威海市大暴雨过程有增多的趋势;大暴雨相对集中在南部,且主要出现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普查了所有大暴雨过程的历史天气图,对大暴雨的发生规律及产生大暴雨的天气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将大暴雨过程分为5个类型,归纳出各类型大暴雨形势场,为提高威海市大暴雨的预报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群  蔡海朝  高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67-20871
利用1970~2009年铜仁地区1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暴雨资料和暴雨日数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近40年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对少暴雨年和多暴雨年的气候背景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仁雨季主要集中在主汛期(5~9月),主汛期暴雨量的大小将决定着铜仁地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少暴雨年在30°N以南的大部分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比多暴雨年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比多暴雨年偏西、强度偏强;东北路径冷空气的南下是导致铜仁地区暴雨出现的有利条件;少暴雨年孟加拉湾向北输送的水汽辐合比多暴雨年明显偏北;多暴雨年铜仁区域主要以东偏南风为主,少暴雨年则为一致的南风,且多暴雨年贵州中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垂直上升运动比少暴雨年强;少暴雨年OLR在孟加拉湾大部、南海南部的水汽输送区及贵州大部至我国江淮流域表现为正距平和正差异值控制,则对流活动较历史同期偏弱,同时也较多暴雨年偏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酒泉市霜冻特征和霜冻的危害,根据多年的历史资料,归纳总结酒泉市霜冻天气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酒泉市霜冻天气的环流分型为低槽型、西北气流型和高压脊型。分型特征可为今后霜冻的预报提供依据,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9.
刘敏  池明  庞丽洁  李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36-15737,15742
2010年铁岭市春季(3~5月)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异常偏多,日照异常偏少。全市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0℃,创历史同期最低值。冷暖起伏较大,前仲春低,后春高。降水比常年偏多近1倍,创历史同期最多值。各月降水量持续偏多,降水过程频繁且量级大。第1场透雨较常年偏早9~18d,日照较常年偏少115.9h,创历史同期最少极值。各月日照时数均偏少,尤其是4月,较常年偏少60h,创历史同期最少值。各站终霜均略早,其中,西丰较常年提前18d。回暖明显晚于常年。地温回升缓慢,冻土解冻延后,各地土壤化通时间比常年晚6~9d。花草苗木的萌芽或开花较常年偏晚。农作物播种期、发育期均延迟。低温寡照,大棚蔬菜病虫害较重。  相似文献   

10.
应用1960~2005年黔南州12个站的平均气温资料、秋风强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秋风的时空分布规律、年际变化及统计特征。黔南州秋风分布西北部重于东南部,且8月上旬至9月上旬,秋风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多,以9月上旬出现概率最大。46年中,1974年和2002年秋风出现强度最重,2002年出现的秋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通过对环流形式分析表明,在2002年8月发生在黔南地区的特重秋风天气过程中,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北以及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有密切关系,稳定少动的高空冷涡和热带风暴的西进是造成秋风期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是我国重要的作业渔场,中尺度涡与渔场形成和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流场几何的涡旋判别方法,利用2012-2018年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85°W~125°W,5°S~5°N)的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分析了该海域中尺度涡旋的空间分布、半径范围、生命周期和迁移路径及速度等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反气旋涡的数量要多于气旋涡的数量;涡旋的生命周期较短,绝大多数不超过一周;涡旋的半径主要集中在250~310 km,迁移速度主要集中在6~18 m/s,迁移距离为25~50 km;在靠近南北纬5°的海域表现出两条涡旋活动较为频繁的“热带区域”,而在纬度为零的海域几乎没有涡旋存在。同时,涡旋的生命周期和半径表现出明显的年间变化。该研究成果为深入分析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渔场形成、时空分布和开展渔情预报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逐月平均OLR资料和陕西省96个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对1981 ~2010年陕西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以及陕西夏季降水和太平洋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 ~2010年陕西省夏季平均降水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不同区域表现并不一致,陕北降水明显减少,关中、陕南明显增加;陕西夏季降水存在一个7年左右、2年左右的周期,7年左右的周期占主导地位;陕西夏季降水偏多年,同期赤道西太平洋地区OLR正异常明显,对流偏弱,日本岛东南洋面OLR负异常明显,对流较强,前冬与前春赤道太平洋地区OLR呈“西正东负”分布,反之亦然;奇异值分解(SVD)分析表明,太平洋地区OLR与陕西夏季降水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东疆地区暴雨天气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东疆地区1961~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东疆地区暴雨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东疆暴雨日数主要集中在夏季,巴里坤最多;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明显增多,暴雨日数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北坡多于南坡;暴雨由700 hPa上的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偏东急流共同造成,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路径有南方、西方、西南3条路径,低空偏东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对应暴雨的落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00年东疆地区6站逐日24 h降水资料,挑选出29场暴雨个例。采用逐日NCEP/NCAR资料,对29场暴雨个例进行普查,得到东疆暴雨高空500 hPa的类型有巴尔喀什湖低槽东移型、南北低槽结合型、高空冷涡型3种,分别对3种类型进行了相似个例的合成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胡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51-4653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包括OLR资料、500hPa位势高度场等资料,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夏季热带对流的强弱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变化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夏季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增强或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或偏南,且向北进时,在6月末和7月初存在明显或不明显突跳,从而影响东亚季风雨带在长江、淮河流域的停滞时间,造成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少或偏多。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热带海表温度(SST)与地气对外辐射(OLR)关系探讨了热带海表温度与对流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温度小于约28℃时,OLR随SST的升高而增大,当SST大于28℃时,OLR随SST升高而减小,28℃左右为SST与OLR的相关关系拐点。OLR的异常反映了对流活动的异常,当对流活动的强弱和分布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热源出现变异,因而影响环流的异常。通过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的合成分析得到,OLR与SST之间的关系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期间大气异常环流型的形成是非常密切的。由于OLR和SST之间存在相关性的拐点,使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期间对流的上升或下沉区域位置有所不同,也进一步证实SST是决定对流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西南地区干旱成因及物理机制,更好地做出预测,使用NCEP/NCAR、NOAA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西南地区的降水、气温、干旱资料,对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阻高偏弱使得冷空气不利于向西南地区输送,孟加拉湾的低值系统偏弱使得水汽输送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面积偏大,脊线偏北,且较常年偏西,使得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受到明显的阻断,造成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不足,导致降雨减少。对OLR的资料分析后表明,大规模下沉干区在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盛行,对流较常年偏弱,使得降水机制减弱,是造成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Airborne radi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ropospheric profiles of the clear sky greenhouse effect. A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larger than 300 kelvin, the clear sky water vapor greenhouse effect wa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SST at a rate of 13 to 15 watts per square meter per kelvin. Satellite measurements of infrared radiances and SSTs indicate that almost 52 percent of the tropical oceans between 20°N and 20°S are affected during all seasons. Current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suggest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clear sky water vapor greenhouse effect with SST may have climatic effects on a planetary scale.  相似文献   

19.
阿荣旗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阿荣旗1961-2009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和趋势图来看,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温度为5.1℃,最小值出现在1965年,温度为0.2℃,49年的平均气温为2.6℃;平均降水量为552.9mm,变化范围在232.4~975.7mm;大风日数的总趋势是逐年下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