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淮猪是江苏省淮阴地区从1954年开始用引进的约克夏猪同当地的淮猪杂交正在培育的一个新种猪。到1961年在淮阴种猪场培育基本定型,又经过近两年来开展群众性的育种活动,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全地区新淮猪育种网。除各社队和社员户饲养的母猪外,仅育种场内母猪群已发展到2,345头,为加快新淮猪的育种进程,进一步提高育种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亲交配是一项有利于基因纯合,固定某些优良性状的繁育方法.在猪育种的实践中,经常采用近亲交配.国内外著名猪种的育成史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近交.然而.对于猪的近交效果,说法尚不一致.在新淮猪培育的早期,曾对近交效果作过初步探讨.本文旨在进一步分析新淮猪培育各阶段,特别是自群繁育阶段的近交效果,探明影响近交效果的因素,为开展品系繁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淮猪是用淮猪和大型约克夏猪为亲本,采用简单育成杂交,在淮阴地区经过长期工作选育而成的肉脂兼用型猪。1977年通过国家鉴定,定为新猪种。 新淮猪头稍长,嘴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方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臀略斜,四肢强壮有力。被毛黑色,体躯末端允许有少量的白斑。有效乳头一般不少于7对。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探索新淮猪的最佳杂交组合,我们于1981年采用大群饲养的方式,进行新淮猪不同杂交组合全窝肥育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5.
苏太猪     
《农家致富》2007,(16):38-38
一、品种来源 1986年开始,苏太猪正式确定以太湖猪为基础母本,采取导入外血、横交固定、继代选育、性能测定、综合评定选择等育种技术措施,在苏州市苏太猪育种中心培育出一个国家级瘦肉型新猪种。1999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正式命1名为“苏太猪”。  相似文献   

6.
新淮猪已基本育成,并成为淮阴地区的当家猪种.我们为了探索以新淮猪为母本的最佳杂交组合,为养猪生产服务,于1977年在我省淮阴县种猪场和洪泽农场进行了不同杂交组合的育肥试验.兹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试验方法一、试验组合以新淮猪为母本,内江、大花白、宁乡、米猪、长白猪、克米洛夫猪为父本的各杂交组合作试验组;亲本品种的纯种猪作对照组.各组合由选自2—3窝健康、中等大小、公母各半的4~6头仔猪组成.供试猪只在断乳前驱虫、防疫,去势.60日龄断奶即入试验期.  相似文献   

7.
槐猪是福建省唯一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优良品种猪。为做好槐猪的保种与选育工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猪产业。2003年4月,上杭县争取上级多方支持建立了槐猪育种场。对槐猪育种场来说,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排除疫病威胁,防止病原入侵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本文就槐猪育种场的场址选择、猪舍布局、科学免疫、强化消毒、饲养管理、环境保护等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该成果包括建立配套系猪育种的三级繁育体系技术,种猪性能测定和选育技术,良种配套系猪的营养技术,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工艺技术等。该成果的主要特点是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猪配套系育种的领先技术,并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成果在总体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配套系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利用配套系技术培育猪种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推广该技术成果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育种目标,可以联合育种。该成果1998年通过鉴定。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  相似文献   

9.
张中 《当代农业》2010,(19):40-41
苏姜猪(暂命名)是在江苏省“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以姜曲海猪为母本.运用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杜洛克猪优良基因.选择理想个体进行横交固定,采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历经10余年培育的一个瘦肉型黑色母系品种。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农科院与海安县种畜场、海安县食品公司种猪场协作,试用新淮猪和姜曲海猪种猪资料,以FORTRAN算法语言编制程序,借助PDP 11/45型电子计算机,研制了上述两种猪的信息存贮、检索及数据增删改程序.按照1973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制订的种猪档案规定项目,兼顾畜牧生产和今后育种工作发展的需要,暂定程序中每1头母猪测定分析400个项目,其中有系谱(6代)63项、生长发育6项、繁殖性能(1~14胎次)280项,还有流水号1项、检索号5项,并留有45个备用项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外猪育种成功经验和我国现阶段养猪生产水平及现有猪种利用情况,1999年初农业部提出在全国有条件地方组织联合育种攻关。在此之前,我国已对联合育种进行过大胆尝试,如近年来,分别成立杜洛克猪育种协作组、长白猪育种协作组和大约克猪育种协作组,这些都是联合育种的雏型;1997年起,结合农业部“948”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与江西省种猪育种中心合作,开展“双肌臀”大约克猪联合育种攻关,该组织已扩大20多家协作单位,为农业部开展联合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如此,联合育种在中国现实养猪生产和经济水平上仍有一些具体问题引起注意,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猪的驯化。在50年代之前形成的地方品种,大多是靠地理隔绝、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自发选择形成的。到70年代初期,随着引入国外良种猪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72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立之后,有计划的猪育种工作才在全国各地真正地展开。选育的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以相畜为代表、到近代注重猪的形态机能及到现代群体选育的过程。选育方法上多数借鉴了群体继代选育法。评定,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公元前一千多年,先人已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相传殷商时代的韦豕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从外形特征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经过历代相传,猪的外形鉴定得以不断丰富。集中反映猪选种技术的是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的“: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清代《豳风广义》中的“: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书中认为具有这种外形的种猪早熟易肥。猪选种技术方面的记载,也散见于元朝的《农桑辑要》(1273年),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1760年)中。许多农谚中也有不少养猪选种经验(如“头大脖子细,一看就生气”是指头大颈细者屠宰率低、产肉少)“,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强调母猪要选颈细长、肚子大的,其产仔才多、母性才强。我国古代及当今民间流传的猪选种方法或经验是与数量遗传学中性状相关理论相符的。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一项重要方法。外貌选种虽方便简单,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加以选择。与骨骼有关的性状有相当高的遗传力,所以身体伸展、肋部扩张、腿部大小、肢蹄强健性等性状可作为重点的表型选择。外貌选种,因为不能对所选性状作出精确量化,因而有其局限性。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育种技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形的方向或模式,本期“专家论坛”收集了行业内专家对各自领域的介绍,希望带给我国养猪企业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猪的驯化。在50年代之前形成的地方品种,大多是靠地理隔绝、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自发选择形成的。到70年代初期,随着引入国外良种猪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72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立之后,有计划的猪育种工作才在全国各地真正地展开。选育的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以相畜为代表、到近代注重猪的形态机能及到现代群体选育的过程。选育方法上多数借鉴了群体继代选育法。评定,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公元前一千多年,先人已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相传殷商时代的韦豕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从外形特征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经过历代相传,猪的外形鉴定得以不断丰富。集中反映猪选种技术的是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的“: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清代《豳风广义》中的“: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书中认为具有这种外形的种猪早熟易肥。猪选种技术方面的记载,也散见于元朝的《农桑辑要》(1273年),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1760年)中。许多农谚中也有不少养猪选种经验(如“头大脖子细,一看就生气”是指头大颈细者屠宰率低、产肉少)“,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强调母猪要选颈细长、肚子大的,其产仔才多、母性才强。我国古代及当今民间流传的猪选种方法或经验是与数量遗传学中性状相关理论相符的。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一项重要方法。外貌选种虽方便简单,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加以选择。与骨骼有关的性状有相当高的遗传力,所以身体伸展、肋部扩张、腿部大小、肢蹄强健性等性状可作为重点的表型选择。外貌选种,因为不能对所选性状作出精确量化,因而有其局限性。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育种技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形的方向或模式,本期“专家论坛”收集了行业内专家对各自领域的介绍,希望带给我国养猪企业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猪的驯化。在50年代之前形成的地方品种,大多是靠地理隔绝、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自发选择形成的。到70年代初期,随着引入国外良种猪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72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立之后,有计划的猪育种工作才在全国各地真正地展开。选育的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以相畜为代表、到近代注重猪的形态机能及到现代群体选育的过程。选育方法上多数借鉴了群体继代选育法。评定,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公元前一千多年,先人已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相传殷商时代的韦豕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从外形特征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经过历代相传,猪的外形鉴定得以不断丰富。集中反映猪选种技术的是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的“: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清代《豳风广义》中的“: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书中认为具有这种外形的种猪早熟易肥。猪选种技术方面的记载,也散见于元朝的《农桑辑要》(1273年),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1760年)中。许多农谚中也有不少养猪选种经验(如“头大脖子细,一看就生气”是指头大颈细者屠宰率低、产肉少)“,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强调母猪要选颈细长、肚子大的,其产仔才多、母性才强。我国古代及当今民间流传的猪选种方法或经验是与数量遗传学中性状相关理论相符的。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一项重要方法。外貌选种虽方便简单,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加以选择。与骨骼有关的性状有相当高的遗传力,所以身体伸展、肋部扩张、腿部大小、肢蹄强健性等性状可作为重点的表型选择。外貌选种,因为不能对所选性状作出精确量化,因而有其局限性。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育种技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形的方向或模式,本期“专家论坛”收集了行业内专家对各自领域的介绍,希望带给我国养猪企业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猪的驯化。在50年代之前形成的地方品种,大多是靠地理隔绝、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自发选择形成的。到70年代初期,随着引入国外良种猪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72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立之后,有计划的猪育种工作才在全国各地真正地展开。选育的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以相畜为代表、到近代注重猪的形态机能及到现代群体选育的过程。选育方法上多数借鉴了群体继代选育法。评定,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公元前一千多年,先人已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相传殷商时代的韦豕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从外形特征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经过历代相传,猪的外形鉴定得以不断丰富。集中反映猪选种技术的是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的“: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清代《豳风广义》中的“: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书中认为具有这种外形的种猪早熟易肥。猪选种技术方面的记载,也散见于元朝的《农桑辑要》(1273年),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1760年)中。许多农谚中也有不少养猪选种经验(如“头大脖子细,一看就生气”是指头大颈细者屠宰率低、产肉少)“,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强调母猪要选颈细长、肚子大的,其产仔才多、母性才强。我国古代及当今民间流传的猪选种方法或经验是与数量遗传学中性状相关理论相符的。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一项重要方法。外貌选种虽方便简单,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加以选择。与骨骼有关的性状有相当高的遗传力,所以身体伸展、肋部扩张、腿部大小、肢蹄强健性等性状可作为重点的表型选择。外貌选种,因为不能对所选性状作出精确量化,因而有其局限性。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育种技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形的方向或模式,本期“专家论坛”收集了行业内专家对各自领域的介绍,希望带给我国养猪企业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猪的驯化。在50年代之前形成的地方品种,大多是靠地理隔绝、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自发选择形成的。到70年代初期,随着引入国外良种猪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72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立之后,有计划的猪育种工作才在全国各地真正地展开。选育的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以相畜为代表、到近代注重猪的形态机能及到现代群体选育的过程。选育方法上多数借鉴了群体继代选育法。评定,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公元前一千多年,先人已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相传殷商时代的韦豕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从外形特征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经过历代相传,猪的外形鉴定得以不断丰富。集中反映猪选种技术的是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的“: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清代《豳风广义》中的“: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书中认为具有这种外形的种猪早熟易肥。猪选种技术方面的记载,也散见于元朝的《农桑辑要》(1273年),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1760年)中。许多农谚中也有不少养猪选种经验(如“头大脖子细,一看就生气”是指头大颈细者屠宰率低、产肉少)“,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强调母猪要选颈细长、肚子大的,其产仔才多、母性才强。我国古代及当今民间流传的猪选种方法或经验是与数量遗传学中性状相关理论相符的。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一项重要方法。外貌选种虽方便简单,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加以选择。与骨骼有关的性状有相当高的遗传力,所以身体伸展、肋部扩张、腿部大小、肢蹄强健性等性状可作为重点的表型选择。外貌选种,因为不能对所选性状作出精确量化,因而有其局限性。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育种技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形的方向或模式,本期“专家论坛”收集了行业内专家对各自领域的介绍,希望带给我国养猪企业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198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展出的瘦肉型猪——“湖北白猪”成为热门货,共有87家厂(场)商要求转让该项成果或预购种猪。 1986年10月,由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和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共同承担的“六五”重点科研课题“湖北白猪选育”通过了国家鉴定和验收。专学们一致认为:湖北白猪的生产性能和各种育种指标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已构成新品种条件;以湖北白猪为母本的“杜湖”商品瘦肉猪,其瘦肉率与肉质已分别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12月,国家科委批准授予该课题主持人之一、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瘦肉猪育种”专家组成员熊远著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黑猪(淮猪),属古老的华北型猪种,是我国新淮猪、沂蒙黑猪等培育猪种的亲本,是培育杂交改良品种的良好育种素材。淮猪被毛黑色,体形紧凑,四肢粗壮,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成熟早,产仔率高,在中国猪系中属多产品系。淮猪生产性能良好。纯繁情况下,6月龄平均体重75kg,背膘厚3cm,屠宰率65%,瘦肉率44.5%。  相似文献   

19.
桑树是遗传上高度杂合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人工育种难度大,周期长.如目前生产上开始大面积推广的农桑系列12号等桑树品种,育种期长达18年[2].对地方品种采用选择育种,能缩短选育期,方法比较简单.而我国地方桑树品种资源丰富,变异谱广,从育种时间上考虑采用选择育种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育种方法.我国现行主栽桑荷叶白等品种均是通过这种途径选育而成[2],已在生产上应用了近30年.近几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海宁市蚕业生产技术指导站采用选择育种方法成功选育出一个新品种海宁桑,本文介绍这个品种的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老淮猪是我省徐、淮、盐地区的主要猪种之一,具有耐粗饲、肉质好、产仔多、适应性强和体质坚实等特点.五十年代曾育成新淮猪和徐州黑猪,很受群众欢迎.我们在1981年再以老淮猪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组合试验,探索其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