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恶食癖又称啄食癖,大鸡、小鸡都能发生,常见有啄肛、啄尾、啄趾、啄翅、食毛、食蛋癖等,轻者啄伤翅膀,尾基造成流血,伤残,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啄穿腹腔,拉出内脏而死亡。恶食癖的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饲养管理,饲料配合不当,特别是当饲料中缺乏某种必须营养物质时,都会诱使啄癖的发生,久之即成为恶癖。谤发因素及预防措施:1.断喙:断喙可以有效地防止啄癖,一般在5—8日龄进行,对于光照过强或饲养密度较大的无窗鸡舍,断喙可以提前在5—6日龄。断喙方法:用烧红的剪刀断其上喙1/2、下喙1/3,再将断端用剪刀接触3.5秒钟,以减少流血。断喙前需在料和饮水中添加充足维生素K,以加速血液凝固,停止接种各种疫苗。  相似文献   

2.
1鸡恶癖的预防措施 1.1适时断喙修喙 断喙.就是借助专用的器械将鸡喙尖端断去,断喙后上喙稍短,下喙稍长.使鸡失去啄伤皮肉和啄吃鸡蛋的能力.从而避免恶癖彤成。断喙尽管不能完全防止恶癖,但能降低恶癖发生率及减轻机体损伤,还可节省饲料。  相似文献   

3.
饲料的费用占饲养蛋鸡总支出70%,如何能既节约饲料开支,又养好蛋鸡,提高经济效益?其主要途径有下列诸方面:1.雏鸡断喙雏鸡在1~10日龄和12周龄前后应作两次断喙,其方法是用断喙器或用200瓦电烙铁,在雏鸡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雏鸡断喙不但能防止各种形式的啄癖,提高成活率,同时  相似文献   

4.
付兴周 《中国家禽》2005,27(2):28-28
恶食癖又称啄食癖,大鸡、小鸡都能发生,常见有啄肛、啄尾、啄趾、啄翅、食毛、食蛋癖等,轻者啄伤翅膀,尾基造成流血伤残,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啄穿腹腔,拉出内脏而死亡,给养鸡生产造成很大危害。恶食癖的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饲养管理,饲料配合不当,特别是当饲料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物质时,都会诱使啄癖的发生,久之成为恶癖。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断喙就是用断喙机或者用剪刀、烙铁等器具把鸡喙一部分断去,它是当代养鸡生产中富有决定性的管理措施之一。其主要优点有:一是有效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趾、啄蛋等恶癖的发生;二是减少了饲料浪费;三是采食速度减慢、均匀,使鸡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四是有效防止了产蛋鸡的啄肛现象,提高了产蛋期的成活率,减少了死淘率。合适的断喙可获得最大的生产性能,若断喙不合适,可能成为产蛋鸡群和种鸡群不理想生产性能的最主要管理因素。在实际生产中,断喙技术并未引起饲养管理者的重视,常因断喙不当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发育不良、均匀度差…  相似文献   

6.
<正> 啄肛、啄翅、啄趾的啄食癖,是群养鸡在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易发生的现象。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养鸡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防止和杜绝这一恶癖的发生,除了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饲料配方外,对群养鸡的有效预防措施是断喙。常规的断喙在雏鸡出壳或7—10日龄时进行,30  相似文献   

7.
即可开食,开始时应少量多次,少给勤添,昼夜喂料,一般每2~3h喂料1次。育雏期间除喂配合饲料外,还应适量饲喂青绿饲料,并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可增加育雏成活率和促进雏鸡发育。3断喙断喙可防止啄癖发生,节约养殖成本,还可促进雏鸡生长发育。适宜断喙的时间第1次一般为1周龄左右。雏鸡断喙一般采用电子断喙方法,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4适宜的育雏环境4.1场所育雏舍应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尽量避免来访人员。在免疫的前1d和后2d,在饮水中加入0.1%泰乐菌素或其它抗应激药物。4.2适宜的温度刚出壳的雏鸡,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还不健全…  相似文献   

8.
断喙是用断喙机或者用剪刀、烙铁等器具把鸡喙一部分断去,它是当代养鸡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其主要优点:一是有效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趾、啄蛋等恶癖的发生;二是减少了饲料浪费;三是采食速度减慢、均匀,使鸡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四是有效防止蛋鸡的啄肛现象,提高了产蛋期间的成活率,减少了死淘率。合适的断喙可获得最大的生产性能,若断喙不合适,可能成为产蛋鸡群和种鸡群生产性能不理想的主要管理因素。在实际生产中,断喙技术并未引起重视,常因断喙不当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发育不良,均匀度差和产蛋率降低,因而断喙的质…  相似文献   

9.
<正> 各年龄的鸡都可发生啄癖,通常对鸡实行断啄来防止这一恶癖。一、断啄时间断喙的时间在1~12周龄均可进行,一般在7~10日龄进行。在断喙前两天应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维生素K和维生素C,以防止断喙带来的应激和出血。二、操作方法手术者一手握雏鸡的双脚,一手固定雏鸡头部(大拇指置于雏鸡头部后面,食指置于颈部下方轻按紧靠喙底的咽喉处,使雏鸡舌头缩回),使其略微向下倾斜将鸡喙插入适当的断喙孔,大约  相似文献   

10.
啄癖也称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其代谢障碍所致非常复杂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各日龄、各品种鸡均能发病,鸡群一旦发生互啄以后,即使激发因素消失,往往也将持续这种恶癖,致鸡伤、残、死,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1病因啄癖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管理、饲料和激素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鸡的异常行为中,啄癖造成的损失最大。啄癖是指啄羽、啄肛、啄尾、啄趾、啄蛋等恶习。发生啄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营养、饲养管理、疾病和遗传等方面的因素。目前预防喙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断喙。断喙可用断喙器或电烙铁进行。断喙时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并在刀片上烙烫2/3秒,以防流血。断喙后可在每只鸡每天饮水中加入  相似文献   

12.
啄癖是指鸡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死亡,是群养鸡容易发生的恶癖,又称恶食癖。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趾、啄肉等。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光照过强、密度过大、营养失调、发育不良以及疾病等,均可引起啄癖,严重的可导致鸡群10%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在蛋鸡生产中,许多农户往往只注重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防疫灭病等问题,对以下六个方面有所忽视,从而影响了养鸡的经济效益,现分述如下。一、及时断喙断喙目的是为了防止鸡群发生啄羽、啄肛等恶癖。产生啄癖的主要原因有饲养密度过大,室内光线过强,食槽、水槽不足,饲料粗纤  相似文献   

14.
啄癖是指鸡只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死亡的现象,是群养鸡容易发生的一种恶癖,又称为恶食癖。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趾、啄肉等。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严重的可导致鸡只伤残、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甚至达到10%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啄癖是指鸡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死亡,是群养鸡容易发生的恶癖,又称恶食癖。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趾、啄肉等。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光照过强、密度过大、营养失调、发育不良以及疾病等.均可引起啄癖.严重的可导致鸡群10%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断喙是养鸡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其主要优点是防止啄癖发生、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报酬,正确的断喙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然而,断喙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有时不能被引起重视,常因断喙不当而造成死亡率较高、生缓慢等后果,给养鸡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断喙就是用断喙机或者剪刀、烙铁等器具把鸡喙尖部分断去,它是当代养鸡.特别是商品蛋鸡生产中富有决定性的、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其主要优点有:一是有效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趾、啄蛋等恶癖的发生;二是减少了饲料浪费:三是采食速度减慢、均匀,使鸡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四是有效防止了产蛋鸡的啄肛、啄蛋现象,提高了产蛋期的成活率,减少了死淘率;五是便于管理,减少管理工作中抓鸡人员手部受伤的机率.  相似文献   

18.
1 鸡恶癖的预防措施 1.1适时断喙修喙 断喙,就是借助专用的器械将鸡喙尖端断去.断喙后上喙稍短,下喙稍长,使鸡失去啄伤皮肉和啄吃鸡蛋的能力,从而避免恶癖形成.  相似文献   

19.
恶食癖又称异食癖、啄食癖,是指鸡群中的鸡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引起死亡,是散养鸡容易发生的恶癖,尤其是塑料大棚里的育雏鸡,容易发生啄癖现象。恶食癖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啄肛癖、啄趾癖、食毛癖、食蛋癖、食鳞癖等。  相似文献   

20.
在鸡的异常行为中,以啄癖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除单饲以外,任何饲养方式都可见鸡的啄癖,而笼养群饲时尤甚。因此,如何防止啄癖,乃是养鸡生产上的大问题。关于防止啄癖的措施,6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断喙方法。然而即使断喙,啄癖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不能彻底防止。况且近年来养鸡户的饲养规模越来越大,如果都采用断喙的方法,一只一只地进行操作,劳力负担无疑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