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旱地耕制开发途径与技术熊凡(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637000)1盆周山区旱地耕制开发潜力与可能性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四十二个县,土地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9.8%,农业人口1498.4万,占全省17.4%。非耕地面积大,垦植指数...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山区种子产业化开发及推广>项目历时3年时间,在黔西北喀斯特山区的毕节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制种基地3 500亩,生产各类农作物优良种子113.15万kg,建立种子营销网络108个,推广各类农作物良种75.42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5 656.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5.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占补平衡实现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平衡管理的升级,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迫切要求。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例,综合考虑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筛选台面坡度、海拔高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埋深、排灌设施、道路通达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耕地质量作以评价,确定占、补耕地地块的综合指数。以单位标准粮为桥梁,确定耕地质量数量折算系数.从而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质量型平衡。 相似文献
6.
截至2020年底,全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当前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农民发展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缺乏发展思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山区乡村经济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和社会聚焦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共同携手建设和发展好乡村经济。本研究以河北省F县为例,结合河北其他脱贫山区的农村情况,分析现阶段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的乡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8.
研究旨在通过皖南山区土壤检测报告给定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分析养分流失程度,为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采用指导性抽样选取样本,利用半梯形隶属度函数构建模糊数学模型,结合变异系数法,计算出不同地形类别的土壤养分流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以MATLAB仿真软件生成土壤养分的分布情况为直观依据,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发现多坡地的丘陵区域土壤养分流失最为严重。该模型的分析结果更贴近该地区土壤养分现状。研究验证了模糊数学模型在山区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研究中的实用性。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评估出土壤养分流失程度,为科学施肥护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山区生态烟草农业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省为例,提出了生态烟草农业的概念,阐述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山区烟草农业的存在的问题及优势的前提下,对如何发展山区生态烟草农业,促进山区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适度人口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一个城市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笔者应用生态足迹方法,通过对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来研究贵阳市人口规模的生态容纳量。结果表明,贵阳市目前已经出现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目前的人口规模非常不合理。因此,贵阳市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从而增强生态承载力,减少生态赤字,缓解区域环境承载的人口压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林业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在山区,应当高度关注山区。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满足看,林业必将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因此,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选择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山区林业应当走以生态建设为主,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路径,在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高度关注和切实解决发展林业与山区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延庆县为典型研究区域,针对京郊山地旱作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水平低,高效种植养殖开始起步的现状,以及区域内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发展不足和产业化要素配置不完整等主要问题,提出该地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方向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创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蔬菜、果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具体对策主要是重视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按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求配置其要素组合,同时启动主导产业工程和可持续能力建设工程两类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传统村落仍然存在发展滞后、聚落结构混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晋西北山区宁武县大水口村为研究区,基于1980、1990、2008和2020年四期遥感影像,利用参与式调研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建立数据库,分析大水口村40年来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特征,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更多的传统乡村发展提供原型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聚落私有空间的规模在40年来逐渐增大,斑块数量和斑块面积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聚落的形状特征逐渐趋于简单,边界形状也变得更加规整。(2)聚落生产空间中农业生产用地减少,主要是转换为林地和居民点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主要为占用农业用地。(3)聚落公共空间并没有随着聚落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呈衰退和废弃状态;仅有部分基础设施稍有改善。本研究将为未来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例,分析其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8年来,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荒草地及裸地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少;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较为明显,林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陡坡耕地得以实现生态退耕,但也有部分良田好地被生态退耕而转为林地、园地和荒草地,且退耕总量主要是<25°缓坡耕地,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显著不符。尤其应当看到的是,林地的增加量和增幅远远低于耕地的增加量和增幅,同时,一边实施生态退耕、一边又毁林开垦、且毁林开垦量明显大于生态退耕量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与集中连片扶贫是近年来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两大退耕还林和集中连片扶贫区的调查,分析指出两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相似,既包括自身的自然生态、经济、人文三大系统恶性循环,也包括政府制度供给偏向的影响。根据两地区扶贫开发的现状,提出从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的投入;从地方政府层面应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做好统筹规划,制定适合区域环境要求的扶贫开发策略;在具体实践层面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政策及专项资金扶持等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采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扶贫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