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的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石漠化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的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了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后,云南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权改革,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云南省的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RS-GIS的贵州省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现状、发展趋势,并基于贵州省石漠化发生演变的时空特征,重点研究了贵州省石漠化的形成原因,认为陡峻而破碎的地貌格局、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是石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常年温暖湿润以及大雨、暴雨频发的气候条件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外营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发生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石漠化发生、加剧程度及自然、人为成因,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和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对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济总产值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项目区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社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2010年项目区农民人均总收入较2008年增加515元;农民平均就业率为64.01%,相比治理前增加了10.84%;建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的农户数量占总农户的比例为33.35%,较2008年增长34.99%。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在有效遏制石漠化恶性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项目区农林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就业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监测是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搞好监测点规划布局对开展石漠化监测十分重要.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以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整合水文、林业、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现有监测资源组建石漠化监测网络体系,科学划分监测分区,合理布设监测站点.石漠化监测能及时掌握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以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6.
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贵州是全国喀斯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历史上政策失误、人口快速增长、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和不利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只有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以坡耕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增加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大力发展沼气,合理调控人口数量,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对比分析石漠化生态治理前后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特征、植被数量特征和地表水土流失状况等指标。结果表明: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强度石漠化治理效应优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次之,潜在石漠化生态效应速度最慢;治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地表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改善了区域局部小气候。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珠治”试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了水、土、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珠治”试点工程石漠化治理成效及经验,其成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水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经验:推广群众参与式治理模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充分利用水、土、石等资源,重视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示范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这种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而耕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从贵州五大石漠化治理类型区出发,选取5条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计算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来衡量评价农用地质量的高低,结果表明:2013—2015年,5条小流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在4~9等之间,集中分布在中间的5、6、7等,其中5等面积最大,4、8、9等面积较小;变化趋势为低等级和高等级向中间等级转化,集中体现在6、7、8等比例有所增加,4、5、9等比例有所降低。针对各个等级的耕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向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贵州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出一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机制。但贵州的石漠化防治任务依然严峻,在资金投入和工程后期管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省在石漠化治理上还需加强组织保障,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科技推广机制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由于领导重视、机制灵活、责任落实、重点突出、管理规范,南康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介绍了南康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包括大造舆论,水保工作氛围浓厚;领导重视,水保工作责任落实;科学规划,坚持不懈抓好实施;政策优惠,干群治理热情高涨;整合力量,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强化管理,预防监督执法到位等。  相似文献   

12.
偏关县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极大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偏关县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六十年代出现水保典型村;七十年代树立了英儿沟样板小流域;八十年代初涌现出了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和户包小流域治理的热潮,典型的引导,加快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步伐.近年来,我县加大水保...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在石漠化监测中的应用程度出发,以解决全省石漠化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促进监测技术信息化为切入点,介绍了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业务模块设计、网络功能设计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石漠化治理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科学管理方案,实现了相关部门石漠化治理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共享,有助于石漠化治理与监测有序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坡耕地是贵州省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坡陡量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坏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应在协调各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项目整合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投资强度、科学布设水保措施,以确保治理效果和工程效益长期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15.
通过长湾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实施,恢复和增加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项目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在不同石漠化类型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治理模式,为全市全面开展石漠综合治理提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会泽县"长治"工程共治理小流域20条,总面积295.09 km2,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土地利用结构达到优化,走上了"以林为主,农牧并举,全面发展"的新路。其主要经验是:治理目标明确;措施布设科学;实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制度,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切实转变河道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7.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贵州省的大力支持下,黔西南州立足实际,勇于探索,分别在高、中、低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探索出有效治理石漠化的"晴隆模式"、"坪上模式"和"顶坛模式"等,大力推广后效果显著,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不仅改善了全州脆弱的生态系统,还为治理石漠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贫困山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推动全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使石漠化治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石漠化治理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大力推广三大模式,通过以奖代补等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8.
青龙河小流域通过近10年的连续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28km2,基本实现了规划的建设目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支柱产业形成,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综合治理经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其主要经验及做法是: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宣传,强化意识;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科学规划,确保质量;依法管理,强化监督。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种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盘县哮天龙小流域和晴隆县孟寨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抗剪强度和崩解速率进行研究,以揭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草地建设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坡耕地上实施人工种草可有效改善土壤容重,调节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保水能力,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0.07%,17.83%和15.08%,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0.01%,16.06%和13.26%,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43.45%,43.61%和30.46%.(2)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措施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77.24%,其中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8.06%,85.58%和107.78%,土壤全氮含量相对增加42.64%,土壤全磷含量相对增加45.24%,土壤全钾含量相对降低43.28%.(3)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相对坡耕地表现出良好的土壤抗侵蚀性能,人工草地土壤抗剪强度是坡耕地的2.08倍,天然草地是坡耕地的2.06倍.坡耕地0-10 cm土层土壤表现出较高的崩解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此相反,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0-10 cm土层土壤表现出较低的崩解速率,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崩解速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4)人工草地土壤相对坡耕地具有较小的容重、较高的土壤孔隙度和较强的抗剪强度,土壤整体的抗侵蚀性能强于坡耕地,在坡耕地上实施人工种草,蓄水保土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海城市的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成效,从资金投入、大户治理、政策扶持、推广科技、加强宣传等方面,总结了水土保持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