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俊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9-9250,9253
[目的]研究黄淮南片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2009~2010年度我国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预备试验的数据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随产量的提高都增大,但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对产量作用的效应不同。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0.309 68)穗粒数(0.219 75)有效穗数(0.054 5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0.703 05)有效穗数(0.613 19)穗粒数(0.469 10)。[结论]结合黄淮南片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黄淮南片冬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冯家春  邓贺明  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46-10448
[目的]为小麦抗病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淮南片45个国审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的抗性。[结果]对白粉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2、2、21、20个,对赤霉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0、1、4、4JD个,对纹枯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0、4、25、16个,对叶锈病免疫、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1、1、2、25个。对条锈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6、8、8、5个,对秆锈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0、7、12、3个。[结论]供试品种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的抗性较差,而对3种锈病的抗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各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针对豫南地区特殊的生态条件,选用1986~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南方小麦区试信阳点共56个品种(系)的试验结果,对影响豫南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估测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的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沧麦15为试验材料,以2018—2020年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沧麦15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效应,对产量正向效应的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0.459 9)>千粒重(0.446 5)>穗粒数(0.373 2),穗数对产量正向效应的贡献最大。综上所述,沧麦15产量的提高要保持合适的穗数,在此基础上,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同时稳定千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潜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黄淮南片“十一五”国审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家春  邓贺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070-19072
分析了"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4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黄淮南片小麦品种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数值较高,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数值偏低,即蛋白质数量性状较好,而蛋白质质量性状偏差。因此,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方面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选育优质中筋小麦品种上,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强筋小麦,并加强小麦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淮南片当前推广的新麦26等11个强筋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等性状的评价和田间综合表现等,筛选出最适宜本区域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3个,分别是新麦26、济麦20和师栾02-1,以供当地农业推广部门和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参加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293个参试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年际间差异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也在提高;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系)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黄淮南片2014—2018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强筋、中强筋,没有弱筋品种(系)。因此,当前黄淮南片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时间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蓖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黄淮南片当前种植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存在问题,为我国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和品种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对黄淮南片82个小麦品种(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各品质性状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容重797.6 g/L,蛋白质含量144 g/kg,湿面筋31.3%,沉降值33.2 mL,面粉吸水率59.5%,形成时间3.3 min,面团稳定时间4.6 min,最大抗延阻力255.8 EU,拉伸面积55.2 cm2;根据专用小麦品质标准综合评定,黄淮南片82个供试小麦品种(系)中,品质性状达到强筋的有7个,仅占8.54%,中筋的有41个,占50%,弱筋的有4个,占4.88%。【结论】面筋强度差、稳定时间短、拉伸面积小是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育种工作者应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加强对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及拉伸面积的选择,以满足生产和加工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性较强,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最后对近年来部分新审定品种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08~2012年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3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而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因此,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选育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上,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强筋小麦,不断提高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质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花前和花后积累量对蛋白质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8.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影响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不同区域小麦品种利用的现状,探讨了小麦品种利用的原则和主导品种的发展趋势。对部分新审定优异品种和中间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系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小麦的杂交育种工作,根据育种目标,主要是选配好的杂交亲本,使双亲主要性状的优缺点达到最大程度的互补,杂交后代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好的变异类型,选育出优良的品系或品种的可能性就大,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除选择优良的株系外,对于优良单株的选择,依据于生育期、抗病、抗逆性及产量因素,如每株穗数、每穗小穗数和穗长,选择的效果如何,我们应用复相关分析,对产量因素进行筛选,验证了多年以来田间的单株选择方法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蛋白质产量主要由籽粒产量所决定。花前和花后积氮量对蛋白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型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