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烟台市1981—2010年雷暴日数据,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20世纪80年代开始,雷暴日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减少趋势,到21世纪初开始呈现增多现象;近30年年均雷暴日为21.37d,属于多雷暴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雷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7年全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地闪的95.4%;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2.8%,其中,8月份出现的地闪次数为全年之最,高达385817次,约占全年的45.7%;正地闪所占比例的月际变化与闪电次数正好相反,夏季正地闪所占的比例最小,而冬季正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雷电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在各个季节是不同的,形成雷电的原因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使用晋城地区5个气象台站197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晋城地区雷电的初日、终日,雷电日的年、月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雷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日数以短周期变化为主,存在3~5年的周期振动,总体有增多的趋势。晋城地区除冬季未观测到雷电现象外,春季、夏季、秋季均有雷电发生。晋城市雷电日空间分布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7.
利用2009年8月~2013年12月日喀则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统计和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密度、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闪电平均强度为45.90 kA,负闪平均强度为38.35kA,正闪平均强度为53.48 kA;其中负闪占总闪的94.4%,正闪占总闪的5.6%,负闪次数远高于正闪次数;时间变化表现为闪电月分布呈显著单峰变化,总闪、正闪、负闪频次主峰均出现在7月份;闪电频次季节分布也呈显著单峰变化,夏季闪电频次最多,冬季闪电最少,秋季闪电活动频次略高于春季;一天内闪电频次高发时段为14:00~20:00,其次是20:00~次日02:00,最少时段为08:00 ~ 14:00;空间变化特征为闪电集中在日喀则地区的东边偏北区域,而西南方向的仲巴、吉隆、聂拉木等县境内闪电密度非常低,其中闪电密度最低为吉隆县,仅占总闪次数的0.3%;闪电强度分布特征为冬季平均值略低于夏季值,峰值出现在6月份,谷值出现在11月份;平均闪电强度最高为仲巴县,强度为108.2 kA,闪电强度最低为江孜县,平均仅有26.0 kA.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选取平顶山地区7个观测站点的1954~2007年共54年的雷电资料,利用统计学、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顶山地区雷电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多、西北部少的特征;从月变化来看,平顶山地区雷电集中时段出现在6~8月,以7月最多,说明该地区雷电天气研究和预报服务的关键季节在夏季;从日变化来看,雷电集中分布在下午和夜里,以短雷为主;造成平顶山地区雷电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分为3类: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电型、低涡雷电型和高空槽雷电型,其中以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电型最多。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2012—2021年甘南州闪电定位仪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发生在甘南州的雷电次数、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南州境内发生的闪电以负闪为主,占78.15%;正闪平均强度为59.964 1 kA、负闪平均强度为-47.125 1 kA、总闪平均强度则为53.694 6 kA;电流强度分布主要在0~50 kA之间,该范围内的闪电次数占总闪次数的70.16%。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4—10月,日内变化则集中在13:00~24:00,且两者均以负闪为主。闪电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西南地区闪电频次高于东北地区闪电频次的趋势;闪电强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玛曲县、碌曲县和夏河县,其他地区较为分散,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根据1959—2011年马鞍山市、含山县、当涂县、和县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2005—2010年安徽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运用surfer、ArcGIS软件以及本地GIS信息分析了马鞍山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马鞍山多雷区主要集中在含山县中东部、和县北部、市区北部;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夏季;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午后13:00至夜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雷暴日数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20.
应用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分别统计了正、负闪雷电流幅值的分布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得到了正、负地闪的经验累积分布、雷击次数等值线图以及高于90 kA电流的落雷位置。结果表明,负地闪发生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地闪,正地闪幅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中值电流要高于负地闪;正地闪的平均能量高于负地闪,较高幅值的雷电流并不一定发生在落雷密度高的区域,对于雷击密度小的区域也应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