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野生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54个种源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利用SPSS 11.5软件对种源间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掬建遗传性状图.结果表明,从100务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多、清晰和稳定性好的9条引物,在黄芩54个种源中共得到2 279条带,1 577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68.73%,聚类分析将黄芩54个种源分为3个分支,表明野生黄芩种源间遗传变异丰富.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芩野生资源日益匮乏与人类对黄芩需求量日益增长的今天,黄芩资源的培育倍受重视,人工栽培黄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该文对近年来关于黄芩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合理采收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提升黄芩资源的人工培育水平积累基础资料,进而为提高我国人工栽培黄芩的产量与质量,为推进黄芩培育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9.
11.
12.
13.
[目的]培养黄芩优良品种并进行克隆化快速繁育。[方法]用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无菌根作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黄芩试管苗的继代扩大繁殖、生根等一系列优化试验。[结果]MS+2.0 mg/L 6-BA+0.2 mg/L NAA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效果最好;MS+2.0 mg/L 6-BA+0.2 mg/L NAA进行试管苗的复壮效果较好;最有效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3mg/L NAA,生根率可达96.7%。[结论]采用单节培养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黄芩繁殖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出一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j[方法]首先应用光谱仪获得4种黄芩的光谱曲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再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型进行检测。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每一个样品的前8个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黄苓苷和汉黄芩苷2种成分类型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节点,建立一个8(输入节点)-13(隐含层节点)一2(输出节点)的3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这2项指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87%和5.15%,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值的符合程度很高,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新模型可用于黄芩的质量检测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选用黄芩健壮枝条作为材料,进行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激素组合以6-BA1.0mg/L NAA0.5mg/L最为有利,所形成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和质量均满足要求;不定芽分化激素组合为6-BA1.0mg/L NAA0.1mg/L,增殖方式为器官发生型再生方式;继代培养采用NAA0.5~0.1mg/L B90.5~0.1mg/L,增殖在10倍以上;生根培养NAA0.5mg/L IBA0.1mg/L,一般15d左右生根,平均根量4~5条,生根率近100%,能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满足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以及解热和保肝作用外。近年来对其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1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为深化对黄芩既往功效的认识,发现新的药理作用,综述了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抗病毒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以往的研究多针对黄芩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且多为正品黄芩,对黄芩的进一步研究应注意到黄芩中含量相对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其潜在的药理作用有待于研究和开发,同时还应注重研究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化学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黄芩配合物生物活性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明确的前提下.为生产无公害“绿色畜禽产品”应进行其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的应用研究,推动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短期干旱复水对不同施水黄芩药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水处理条件下,短期干旱复水对黄芩药材中黄酮类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对池栽黄芩进行3种不同施水处理2个月,干旱处理7d后复水.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干旱前1d、干旱1,3,5,7d及复水2d的黄芩根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含量.结果表明:处理组工和处理组Ⅱ的黄芩分别在干旱1~3 d、干旱3~5 d时呈现出干旱胁迫状态,并分别在干旱处理3d、5d时具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的黄芩苷和总黄酮含量;处理组Ⅲ在干旱1~3d时有利于黄酮类物质积累.处理组Ⅱ旱后恢复能力强.3组不同施水处理的黄芩对干旱胁迫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深度对黄芩出苗的影响,为大面积栽培黄芩保证苗齐苗全提供依据。[方法]共设7个处理,播深分别为0、0.5、1、15、2.0,2.5、3.0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播深为0cm(不覆土)和播深0.5cm(覆土厚度O.5cm)的处理25d出苗率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深的出苗率,分别高达69%和60%。播深在1cm时,黄芩出苗率居第3位,为46%,播深在1.5cm时,黄芩出苗率为16%,其余播深不足5%。[结论]黄芩出苗率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出苗率降低。即播深越浅,出苗率越高,出苗速度越快,因此在大田黄芩种植以浅播为宜(0~0.5cm)。 相似文献
19.
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了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03%。[结论]黄芩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烯丙醇(5.53%)、苯乙酮(4.62%)、石竹烯(18.90%)、α-律草烯(3.99%)、香叶烯D(19.44%)、γ-榄香烯(6.23%)、1-乙烯基-1-甲基-2-(1一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烷(3.9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