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对牦牛粪便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24头体重相近、健康的3岁公牦牛,随机分成2组,分别饲喂低精粗比饲粮(35∶65,C35组)和高精粗比饲粮(65∶35,C65组)。预试期为15 d,试验期为90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组共检测出170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两组共有的OTU数目为1273个,占总OTU数目的74.79%;C35组的物种数、Chao1指数与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C65组(P<0.05)。2)在门水平下,C35组牦牛粪便中髌细菌门和蓝藻菌门极显著高于C65组(P<0.01),放线菌门显著高于C65组(P<0.05);C65组牦牛粪便中拟杆菌门、螺旋体门显著高于C35组(P<0.05)。3) C35组牦牛粪便中瘤胃球菌属极显著高于C6...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体内逐渐提高奶牛饲粮精料水平与体外批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硫胺素微生物净合成量的影响,以及添加硫胺素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素1为硫胺素添加水平,设0和180 mg/kg 2个水平,因素2为饲粮的精粗比,设4个水平,分别为40∶60、50∶50、60∶40、70∶30。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体外培养0、3、6、9、12 h后采集样品。结果表明: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精粗比为40∶60、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在3、9、12 h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精粗比为50∶50和60∶40的饲粮组(P<0.05或P<0.01)。在12 h时,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极显著降低(P<0.01),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组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pH极显著提高(P<0.01)。在6、9、12 h时,精粗比为60∶40和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乳酸浓度极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的饲粮组(P<0.01);在3、9 h时,添加硫胺素可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乳酸浓度(P<0.01)。饲粮精粗比对培养液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P<0.05或P<0.01);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中牛链球菌的数量降低了3.84%(P<0.01),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提高了4.02%(P<0.01),但乳酸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降低,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硫胺素可通过提高瘤胃pH,降低乳酸浓度,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结构来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饲粮精粗比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体重相近、健康的雄性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各试验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50:50 (A组)、65:35 (B组)和80:20 (C组)的饲粮,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90 d。在正试期第90天,晨饲前经口腔采集瘤胃液,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瘤胃液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1) 3组共产生3 354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OTU为1 851个,占总OTU数目的 55.19%;瘤胃液细菌的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及谱系多样性随饲粮精粗比的提高呈显著线性降低(P <0.05)。2)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饲粮精粗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 <0.05),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试验B组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5)。3)在属水平上,随着饲粮精粗比的提高,普雷沃菌属_1 (P...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西藏牦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取3周岁、平均体重(154.8±13.6)kg、健康无病的牦牛20头随机分为低精料组和高精料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分别饲喂低精料(精粗比40∶60)和高精料(精粗比60 ∶ 40)饲粮,预试期10d,正试期90d(8、9和10月).结果:饲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 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 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 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 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 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6.
饲粮精粗比是影响反刍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精粗比可以改善反刍动物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维持瘤胃内环境稳态。为了解反刍动物生产过程中精粗比应用的研究现状,文章综述精粗比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为反刍动物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饲粮精粗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8.
奶牛日粮精粗比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粮精粗比作为科学饲养奶牛的基础,已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该文在奶牛日粮精粗比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日粮精粗比在奶牛的瘤胃功能、采食行为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日粮精粗比是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肉牛生产过程中日粮精粗比应用的研究现状,现主要通过查阅总结了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从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瘤胃菌群以及影响机制4方面阐述不同精粗比在肉牛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肉牛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日粮精粗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饲粮精粗比影响动物瘤胃发酵内环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代谢的主要器官,精粗比是影响瘤胃发酵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内环境、饲料降解率以及发酵产物的影响,为提高反刍动物饲料利用率和机体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于杰  王谊鹃 《饲料研究》2021,44(9):156-159
适宜的饲粮精粗比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瘤胃发酵,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合理配制日粮,提高反刍动物养殖经济效益.文章综述饲粮精粗比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及菌群、屠宰性能、肉品质和产奶性能的作用,为提高反刍动物养殖的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冷暖季节变化对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多样性的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歇武镇的1.5岁和3.5岁放牧牦牛的粪便微生物总DNA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冷暖季节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粪便细菌进行了功能预测.结果 显示,在冷季中,放牧牦牛粪便菌群的Ace指数、Chao 1指数...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西藏牦牛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浆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周岁体重相近(154.8 kg±13.6 kg)且健康无病的牦牛20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试验Ⅰ组饲喂低精料饲粮(精粗比40∶60),试验Ⅱ组饲喂高精料饲粮(精粗比60∶40).预试期10 d,正试期3个月(2019年8...  相似文献   

14.
粗饲条件下生长牦牛能量代谢的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增重对生长牦牛在自由采食不同日粮时的能量代谢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当精料:小麦秸为28:72及48:52时,生长牦牛对日粮能量的代谢率分别为0.470±0.044和0.478±0.031,差异不显著(P>0.2)。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中添加小肽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以及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5交叉设计,以底物的精粗比(40∶60、50∶50、60∶40)和小肽的添加水平(0、0.75%、1.50%、2.25%、3.00%)作为两试验因素,试验共1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发酵48 h后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NDF和ADF的降解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1.50%和2.25%水平效果较佳。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产气量(GP)和干物质(DM)、粗蛋白(CP)的降解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2)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pH逐渐降低(P<0.01),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逐渐升高(P>0.05),且50∶50和60∶40无显著差异。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pH和MCP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2.25%水平最高。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氨态氮(NH3-N)浓度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挥发性脂肪酸(VFA)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在3种精粗比条件下,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乙酸与丙酸比(乙/丙)和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比例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以1.50%水平时乙/丙最小,乙酸比例最低,2.25%水平时异位酸比例最高。综上所述,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体外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着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精粗比为50∶50和60∶40时效果较好,小肽的添加水平以1.50%和2.25%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前期牦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3周岁、体重[(164.9±12.9) kg]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牦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 4组牦牛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5∶55(C35组) 、50∶50( C50组) 、65∶35( C65组)和80∶20(C80组)...  相似文献   

17.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数量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荒漠草原区的饲草资源,但目前人们对其饲用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为了充分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华北驼绒藜这一自然资源,缓解冬春季及“白黑灾害”造成的饲草不足问题,更好地为荒漠草原区探索出高效养羊的新路子,开展了华北驼绒藜饲用评价试验.将华北驼绒藜、谷草、苜蓿铡短、粉碎后,再与50%、30%、20%的精料混合制成颗粒日粮,饲喂绵羊,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绵羊的增重情况,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不同精粗比水平下华北驼绒藜的养羊效益.试验表明,华北驼绒藜和谷草在30%精料水平下,具有与相同精料水平下用苜蓿饲喂绵羊同等的增重效果,并可增加纯收入高于80元/只;华北驼绒藜在精粗比为3:7的条件下有较好的养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数量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荒漠草原区的饲草资源,但目前人们对其饲用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为了充分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华北驼绒藜这一自然资源,缓解冬春季及“白黑灾害”造成的饲草不足问题。更好地为荒漠草原区探索出高效养羊的新路子,开展了华北驼绒藜饲用评价试验。将华北驼绒藜、谷草、苜蓿铡短、粉碎后,再与50%、30%、20%的精料混合制成颗粒日粮,饲喂绵羊,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绵羊的增重情况,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不同精粗比水平下华北驼绒藜的养羊效益。试验表明,华北驼绒藜和谷草在30%精料水平下。具有与相同精料水平下用苜蓿饲喂绵羊同等的增重效果,并可增加纯收入高于80元/只;华北驼绒藜在精粗比为3:7的条件下有较好的养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旨在通过对舍饲育肥牦牛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探究其对牦牛体内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15头平均体重130.4 kg、年龄2~3岁的健康阉牦牛,随机分为精粗比为3∶7(A组)、5∶5(B组)和7∶3(C组)3个组,每组5头。饲喂90 d。试验最后一天进行屠宰,分别取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酶联免疫(ELISA)技术和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与A组和B组相比,C组牦牛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质合成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酯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酶活性及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牦牛肝脏、十二指肠和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酯酰辅酶A氧化酶(ACO)、肉碱酯酰辅酶A转移酶1(CPT-1)和肉碱酯酰辅酶A转移酶2(CPT-2)酶活性及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脂质合成酶与脂肪酸氧化酶的酶活性和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