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续第1期第19页)茶园春季晚霜是在春季冷空气到来时,短时间内较大幅度降温,加之夜间晴朗无风或微风,茶园及茶蓬面的辐射散热,气温在垂直方向形成逆温层,其温差可达5~6℃,最低温层在80~100厘米高度,正好与茶叶采摘面高度一致,导致茶园受冻。另外,处在休眠期的茶树能抵抗零下8℃低温,但一旦萌动,其抗寒性急剧下降,当生长到1叶1芽时,其抗寒性最低,此时如茶蓬面气温降到零下2℃,即使30分钟也会造成冻害。低温发生在春季茶园冬  相似文献   

2.
暖冬现象会给果树生产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气温较高、水分蒸发加快,日平均降水量减少,树体活动较旺盛,水分需求量加大;春天出现“倒春寒”现象的可能性较大,为搞好果树生产,预防晚霜为害,应采取如下措施:1及时灌水、喷水,延迟果树发芽土壤解冻后,未浇冻水的果园要及时浇水;萌芽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廊坊市葡萄塑料大棚为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春季大棚内外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研究分析不同天气类型和采取不同农事活动时塑料大棚内外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塑料大棚内白天气温呈单峰型变化趋势,14点左右达到最高值,最高值出现时间早于棚外,06:00前后达到最低值,基本与棚外同步。(2)晴天时塑料大棚内最高温度超过40.0℃,日夜关闭风口时棚内外温差是白天开风口、夜间闭风口时的3.4倍;(3)3月下旬、4月中下旬及5月夜间棚内存在逆温现象;(4)在日夜关闭风口情况下,棚内相对湿度呈现双谷型变化,12点前后会有个小高峰出现;(5)在白天开风口、夜间闭风口情况下,棚内相对湿度仅为日夜关闭风口时的1/5左右;(6)在日夜关闭风口情况下,棚内除草松土能够降低棚内气温和相对湿度,使夜间棚内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的时间缩短,其降湿作用至少持续3 d;(7)浇水可降低棚内气温,同时使相对湿度明显升高,在日夜关闭风口情况下浇水的影响可持续3 d;在白天开风口、夜间关闭风口的情况下浇水的影响仅能维持1 d。  相似文献   

4.
倒春寒晚霜造成严重的茶园冻害,经济损失巨大,成为茶叶生产的瓶颈问题.气流扰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机械化自动化防霜方法,其控制技术尤为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尚不深入,仍存在诸多问题.论述了国内外现有气流扰动防霜装备及其控制技术,以实例论证现有各种控制策略在充分必要条件和节能上的缺陷,并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完备的气流扰动防霜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果树晚霜冻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果树的经济效益。为了提升晚霜冻害预报预警能力,分析了深州市终霜日期和早春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初步分析了晚霜冻害与暖春、晚霜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深州市的终霜日期呈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存在准16年的振荡周期,1997年后年际间终霜日期波动增大,春季气温的不稳定性增强;早春平均气温表现为上升趋势,存在准7年和19~20年的显著振荡周期。气候变化未改变暖春和晚霜同年出现的概率;暖春和晚霜同时出现的年份,晚霜冻害出现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桑树由于暖冬现象的发生,开春后桑树生长发育提前,生产上常出现晚霜危害,致使蚕农遭受经济损失.本文从霜冻危害原理和症状、晚霜冻害规律、桑树霜冻危害应对措施、晚霜危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四个方面阐述了桑树晚霜冻害发生应对措施,从而减轻蚕农遭受晚霜危害程度,确保蚕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运用模糊集方法对我国北方冬小麦区晚霜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晚霜冻害模糊集,以及重、中、轻害型模糊子集。重点分析了4月份晚霜冻对冬小麦的危害等级。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桑树由于暖冬现象的发生,开春后桑树生长发育提前,生产上常出现晚霜危害,致使蚕农遭受经济损失。本文从霜冻危害原理和症状、晚霜冻害规律、桑树霜冻危害应对措施、晚霜危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四个方面阐述了桑树晚霜冻害发生应对措施,从而减轻蚕农遭受晚霜危害程度,确保蚕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索我区近五年来晚霜发生的规律,采用增强树势、树体涂白、熏烟增温、灌溉等措施防御晚霜的危害,最大程度降低晚霜对我区核桃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取仙居县1960—2020年气温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M-K分析法等研究仙居县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仙居县近60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了约1.4℃。冬季和春季成为气温增长趋势的最主要贡献者;平均气温大致可划分为2个时期,1960—1998年的偏冷期,1999—2020年的偏暖期。平均气温虽然没有发生突变,但在1988年左右气温开始转为偏暖,且在2008年前后显著上升;对于季节平均气温,除春季没通过突变检验外,其他季节均发生了突变。仙居县平均温度在演变过程中存在着2~5年短周期规律和10~20年较长周期规律。四季和全年的平均气温Hurst值都大于0.5,表明未来的气温变化趋势与过去的气温变化趋势相同,都将持续增暖。  相似文献   

11.
咖啡碱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咖啡碱对茶树4种主要叶部病原真菌(茶炭疽病原菌、茶云纹叶枯病原菌、茶轮斑病原菌、茶赤叶斑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咖啡碱质量浓度为1~10mg.mL-1时,抑制率为33.0%~100.0%,对4种病原真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917、1.860、0.937、1.889mg.mL-1;而EGCG在试验设计浓度下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筛选茶叶中的主要抑菌物质,将咖啡碱、茶粉、茶叶水提物、脱咖啡碱茶叶水提物和茶渣分别添加到PDA培养基中,在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茶树叶部病原真菌(茶轮斑病原菌、茶炭疽病原菌、茶褐色叶斑病原菌),分析不同添加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5种处理抑制率为-32%~70%,且5种处理对3种病原真菌抑制作用趋向一致,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咖啡碱、茶粉、茶叶水提物、脱咖啡碱茶叶水提物、茶渣。上述结果显示:咖啡碱是茶树叶部病原真菌的一种抗菌物质,儿茶素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没有抑制作用,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含量可作为评价茶树品种抗病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坡顶、坡中、坡下3个位置离地1.5 m内不同高度的最低温度进行观测,研究冬季晴夜辐射降温中1.5 m贴地层内高度的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顶、坡中、坡下贴地高度内各部位日最低温度(td)随离地高度(H)的变化为:在0.1 m处td都出现最低,而在1.1 m、1.5 m处td常出现最高.贴地层逆温效果明显.其逆温强度随着相对坡位(G)的增大而增大,最大逆温达到1.53℃.在冬季或早春果树嫁接中,种植者可采用高位嫁接技术避免或减轻低温对果树的冻害.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5年中卫市沙坡头区国家气候基本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及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沙坡头区气温及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沙坡头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尤其21世纪初气候变暖明显,在此背景下,沙坡头区初霜冻日呈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进入21世纪,初霜冻日平均推后4~5 d,终霜冻日平均提前15 d左右,无霜期明显增加,尤其在近5年平均延长了31 d,特早终霜冻日和特长无霜期也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14.
从茶鲜叶中提取糖苷类物质,用茶叶粗酶水解后气相色谱分析挥发性酶解产物.结果表明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甲醇和苯乙醇是水解后挥发性苷元的主要成分,且挥发性苷元含量远高于相应的游离态香气;茶叶游离态香气组分和键合态糖苷类香气前体对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当茶叶游离态香气组分为0.5~2.5 μL·L-1时,其对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香叶醇抑制作用最强,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 μL·L-1;当茶叶键合态糖苷类香气前体质量浓度为5~25 mg·mL-1时,其对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地区初、终霜冻日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哈尔滨地区近50年各级强度初、终霜冻日分布的研究,得出终霜冻的年际间差异比初霜冻大,且有强度大的霜冻年际间差异大而弱霜冻的年际间差异小的趋势,同时文中给出了各级强度霜冻指标出现的保证率曲线及各级保证率出现的相应日期。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并没有减少趋势,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可能对林木的组织或整个幼树、幼苗产生致命伤害,进而成为林木生长发育,天然或人工更新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取决于林木生长复杂多变的物理环境和树木的耐冻性,前者又受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局地尺度小气候特征的影响.借助于3S技术建立复杂地形下低温和光照的空间分布模型,并结合林木的耐冻性,构建低温霜冻危害评估的概率模型,将有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水平.森林低温霜冻的防御应考虑将物理与生物防霜方法相结合,前者通过建防护林和采取合适的采伐措施,来改善林内地表的辐射平衡;后者则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增强林木的耐冻性.需结合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模型,对各种不同防霜措施的防霜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7.
抗寒锻炼期间对11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幼树枝叶进行人工低温处理,以1年生针叶和茎的相对电导率作变化曲线,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樟子松针叶和茎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其抗寒性;并测定了针叶和茎的干物质含量及针叶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Fv/Fm),对干物质含量和Fv/Fm与抗寒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抗寒锻炼的进行,樟子松针叶和茎的抗寒性逐步增强,抗寒锻炼初期的9月针叶的抗寒性强于茎的抗寒性,而抗寒性达最强的3月茎的抗寒性强于针叶的抗寒性;②这些器官的干物质含量与抗寒性为多项式相关;针叶的荧光参数Fv/Fm与抗寒性为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19.
使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苹果观测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资料,分析了春季终霜冻和苹果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春季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 d·10a-1,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 1984年以来苹果开花盛期以5.9 d·10a-1的速率极显著提前,1998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8—2012年平均开花盛期比1984—1997年提前10 d。气候持续变暖,苹果开花盛期提前的速率明显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苹果花蕾出现至开花盛期遭受春季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male fertility alternation of TGMS lines in rice were studied under the simulated low air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summ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arm water with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of TGMS lines is able to keep the lines' male sterility stable under the air temperature below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applying warm water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the lines from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low air temperature occuring in summer in the course of seed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