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明确机械化单粒播种技术条件下北京地区春玉米不同品种之间播种质量差异,以农华101、郑单958(CK)等1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4个参试品种粒距合格指数均较对照郑单958高,差异为15.8%~52.6%,其中农华101、京科665、丹玉8201、登海618和先玉3355个品种与对照郑单958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农华101粒距合格指数最高,为96.7,较对照郑单958增加52.6%。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北疆7个冬小麦品种抗旱性,在大田滴灌条件下,开展了不同冬小麦品种耐旱性试验,设置了水区和旱区两个水分处理,研究了对不同冬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区各品种的SPAD值明显低于水区,其中新冬41号的SPAD值明显高于旱区其他品种。干旱导致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其中生物量降低幅度3.78%~26.90%,收获指数降低幅度为4.51%~20.42%;旱区籽粒产量最高为7 234.38 kg/hm~2(新冬33号),最低为5 156.25 kg/hm~2。综合各指标和产量因素,本试验条件下新冬33号的耐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的5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植株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了生育期、株高、穗长、小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在晋北地区均能成熟;远杂2号株高最高,达到130.7 cm;远杂2号的穗长最长,为17.9 cm;坝莜13号的小穗数最多,为63.4个,但与其他品种无差异;坝莜13号的单株粒数最多,为171.2个;坝莜13号单株粒质量最大,为3.51 g;远杂2号的千粒质量最高,达25.66 g;坝莜14号3 a平均产量最高,为3383.33 kg/hm2,燕科2号平均产量最低,为2777.78 kg/hm2.各农艺性状的权重依次为生育期>产量>穗长>小穗数>株高>单株粒数>千粒质量>单株粒质量.远杂2号的加权关联度最大,坝莜13号次之,坝莜14号、燕科2号和定莜9号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位列第3~5位.灰色关联度综合鉴定表明,远杂2号和坝莜13号2个品种在生产性能上表现良好,适宜在晋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庆阳市小粒大豆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庆阳市对引进的12个小粒大豆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褐小豆折合产量最高,为2 466.67 kg/hm2,较对照品种龙小粒2号增产93.89%;吉林小粒8号、吉育101、吉林小粒7号产量也较高,分别较对照品种龙小粒2号增产69.87、52.40%、48.47%。这4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好、抗逆性强、产量较高,适宜在庆阳市内进行推广示范种植。吉育102由于其籽粒为绿色,可根据需求适当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适宜机收粒春玉米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机械化籽粒直收技术条件下北京地区春玉米不同品种之间收获质量的差异,以农华101、郑单958(CK)等1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9月18日收获的15个参试品种中籽粒含杂率均小于3%,符合国标要求;籽粒破损率仅宁玉735、丹玉8201、良玉66和宁玉525符合国标,分别为3.84%、4.02%、4.94%和4.97%;总损失率除中单909(5.27%)和京科528(10.36%)以外,均小于5%,符合国标要求,其中联创808、宁玉525和宁玉735三个品种最低,分别为0.06%、0.14%和0.21%。进一步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与破损率、落穗损失率和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关系,与杂质率和落粒损失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杂质率与落粒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产量损失率与含水量、杂质率和落粒损失率呈正相关关系,与落穗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破损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验玉米品种为农华系列玉米品种农华101、农华032、农华106,对照品种先玉335,通过考查生育期、农艺性状、综合抗性及产量表现得出,农华032株型理想,缺苗率和空秆数低,保苗、增产效果明显,籽粒折成14%含水量时的亩产量达到1 004.09 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11.37%,籽粒含水量比对照低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青饲甜高粱优良新品种(系)引种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加强优良青饲甜高粱品种在贵州的推广利用,特引进当前生产中几个甜高粱品种(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维多45的穗长最长(33.5 cm),较其它参试品种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大力士的主要产量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参试品种(系),其差异显著性比较明显。株高达470.0 cm,茎粗和节数分别为2.3 cm和20节;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鲜草产量均明显优于其它参试品种(系),分别为2 894粒、81.6 g、28.2 g和120 833.3 kg/hm2,差异性呈极显著;籽粒产量最高的是晋草1号(7 662.5 kg/hm2),较其它参试品种(系)差异呈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旱地春小麦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麦品种甘春2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密度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而穗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小麦的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375万粒/hm~2处理的产量最高,300万粒/hm~2处理的次之,分别比产量最低的525万粒/hm~2处理显著增加了4.12%、2.81%(P0.05)。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3,而籽粒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97(P0.05)。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小麦种植密度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产量、株高、小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表明受密度影响最大的性状因子是穗数。虽然小麦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7号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穗数从而显著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著,施氮量和密度均显著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三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青饲甜高梁优良新品种(系)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优良青饲甜高粱品种在贵州的推广利用,特引进当前生产中几个甜高粱品种(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维多45的穗长最长(33.5 cm),较其它参试品种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大力士的主要产量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参试品种(系),其差异显著性比较明显.株高达470.0cm,茎粗和节数分别为2.3 cm和20节;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鲜草产量均明显优于其它参试品种(系),分别为2 894粒、81.6g、28.2g和120833.3kg/hm2,差异性呈极显著;籽粒产量最高的是晋草1号(7 662.5kg/hm2),较其它参试品种(系)差异呈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东昌7072是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良星99为父本、烟农15为母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白皮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全生育期219.0天,比对照济麦22早熟1.3天。幼苗半直立,叶片深绿色,春季返青拔节较快。分蘖力较强,幼苗长势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3.2cm,株型松散,旗叶斜上举,大小适中,穗层整齐,茎秆披腊粉中等,落黄及熟相好看。穗长方型,长芒,籽粒饱满度好,角质,两年区域试验产量三要素结果分别为亩穗数44.2/44.5万,穗粒数29.0/32.2粒,千粒重41.7/40.3g。2019-2020两年度区域试验亩产517.3千克,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3.07%,2020-2021两年度区域试验亩产515.2千克,比对照济麦22品种增产5.72%。该品种栽培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基本苗14-16万/亩,底肥亩施纯氮16-18千克,氧化钾5-8千克,五氧化二磷7-9千克,注意防治蚜虫、赤霉病等病虫害。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分析,庆农号小麦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1.2%~24%,株高降低5~10cm,蛋白质含量提高0.08%~1.89%,赖氨酸含量提高0.13%~0.22%,抗旱、抗病性增强。指出选择适应当地条件品种作亲本之一;进行抗旱、抗寒、抗青干定向选择;保证足够穗数,提高穗粒数和粒重,产量三要素协调是育种的关键。今后应加强选育优质专用品种,挖掘穗粒数和粒重的增产潜力,进一步协调丰产与稳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和评价耐高温、干旱能力强的玉米杂交种,利用人工控水坑栽和高温设施进行干旱和高温处理,研究了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6个审定杂交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对6个玉米杂交种花期抗高温、干旱的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均延长了玉米雌雄间隔期,降低了比叶重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玉米果穗穗粒数明显减少,百粒质量及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且干旱+高温复合胁迫对玉米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高于单一胁迫。不同基因型玉米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且玉米品种的抗高温能力与抗干旱能力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综合不同玉米品种各性状耐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的系数和隶属函数值分析,浚单20、郑单958、郑单538花期抗高温、干旱的能力强,迪卡653中等,农华101、先玉335最弱。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0个二棱大麦品种11个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亩穗数、穗长和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3.81%、19.83%和18.64%,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52%;小区产量与生育期成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成极显著正相关;经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3.43%。性状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在品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生育期和单株粒重,同时结合株高、穗长、主穗粒数、主穗粒重等性状,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平衡,优化栽培技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不同冬春类型品种在我省南、中、北不同生态麦区的15个县、市,17个不同栽培条件试点上进行定位观察,获得16个生态监测点,119个环境×品种的组合产量,明确了样点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变异特点:穗数>粒数>粒重,表明穗数是最易受自然与栽培环境影响而变化的关键产量因素。试验在60万穗之内,穗数与产量几乎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82。在对产量的作用力上,环境作用力占到90%多,远大于品种对产量的作用,并相对表现为环境对穗数作用力较大,而品种对穗粒重作用力较大,试验年份由于越冬气温偏高,半冬性小麦在晋中忻州都安全越冬,春性小麦在霍县以南及太原小气候下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8个小麦品种和2个品系在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研究15年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推广的扬麦5号,产量水平约为286kg/亩,比70年代前期推广的品种提高12-15%。由于新品种的育成,平均每10年产量提高8-10%。1970-1985年间,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保持了一定的亩穗数和着重增加了粒重。近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显著好于老品种。结合产量因素的演变情况,提出了今后江苏淮南地区的产量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9.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1984年对陕西关中麦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数量消长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有该蚜虫为害,抽穗前蚜口增长缓慢,抽穗后蚜口急骤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口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灌浆期受蚜害的损失率占全穗期同等蚜量为害损失的56.46—62.34%;占由扬花开始受害损失的72.6—88.23%。在灌浆期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y=0.9323x-1.4729。不同生育期喷药防治证明,以灌浆初期防治增产效果最佳,比不防治的千粒重增加8.2%,均比其它时期防治增产显著。据分析,在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是防治麦长管蚜的最适期。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400—500头/百穗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