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描述和鉴别了上海市嘉定区直播稻田假稻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假稻对直播水稻的产量影响,并选用6种对禾本科杂草有较好防效的稻田除草剂进行假稻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假稻在上海市嘉定区能够全年发生,其中3月底至5月、7月底至10月分别为麦茬田、稻茬田生长盛期.种群发展蔓延迅速;直播水稻产量(y)与假稻密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476.5026-0.5366x(r=0.9535);上海市嘉定区的假稻种群对所有供试除草剂均具有极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4.
5.
稻水象甲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 ,因其繁殖数量惊人、防治难度大 ,疫区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盘锦稻区主要虫害。因此 ,对稻水象甲进行科学、经济、有效地防治是降低成本、夺取丰产的重要措施。除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外 ,目前 ,化学防治仍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多年来 ,我们根据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采取了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习性及越冬场所稻水象甲属孤性繁殖 ,能飞、能爬、擅潜水 ,能呆在水中连续多日 ,这也是防治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以成虫在稻田周围的土坡、杂草地、田埂、林带、树叶下越冬。当…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和对广元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川北稻区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越冬、取食、田间分布、产卵、迁飞和扩散规律,为因地制宜的开展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土壤含水量、水层和土层深度等环境因子对杂草稻发生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抗逆性和萌发势强于杂交稻申优693和常规稻秀水128.杂草稻萌发起点温度为8.86℃,萌发所需的有效积温为58.60℃,低于秀水128和申优693;杂草稻最适发芽温度为30~35℃,高于45℃或低于10℃均不能发芽;20~40℃杂草稻的萌发势强于秀水128和申优693.土壤含水量≥10%时杂草稻均可萌发,萌发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5%~40%,杂革稻萌发对干旱和水涝具有更强的忍耐性,水层深度对杂草稻萌发和生长影响较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杂草稻的出苗率随之降低,土层深度大于12 cm时杂草稻出苗率为0,杂草稻受土层的影响小于秀水128和申优693.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香蒲(Typha orientalis)是一种优良的水生观赏植物.2008年首次在香蒲上发现一种钻心虫——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该虫钻蛀香蒲茎秆,造成枯心、无法抽穗,严重影响香蒲的观赏价值.室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结果表明,稻蛀茎夜蛾在武汉地区1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香蒲茎秆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老熟幼虫化蛹羽化.越冬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一代发生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三代发生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初步研究了香蒲稻蛀茎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情况,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关中地区中华稻蝗防治的有利时机,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对中华稻蝗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并调查了它的天敌种类。建议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达到消除虫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常规试验条件下,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产生的黄色厚垣孢子萌发,黑色厚垣孢子不萌发.黄色厚垣孢子的萌发能力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急骤下降.变温处理对该菌有性世代发育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温差大于10℃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的子座.本文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厚垣孢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