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干旱是影响固沙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不同沙地,不同水分条件,建立不同的植被覆盖度是维持沙地水分平衡,建立稳定的固沙植物群落,防止固沙植被演替退化的重要技术措施。 本文通过对榆林红石峡约5000亩沙地植被,抽取样方144个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榆林红石峡水分条件下适宜的植被盖度是50—70%,覆盖度大于70%时,因植物蒸腾耗水量过大,致使土壤过度干旱,是导致植被演替退化的主要原因。 对红石峡沙地封禁后植被恢复、演替、退化经历的主要阶段作了初步的划分。提出了沙地植物在各演替阶段中的主要生活型谱,为选择固沙先锋植物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期连续定位调查结果对客观评价飞播固沙成效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定位调查方法,连续测定了2004—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流动沙地飞播区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飞播后植物生长年限的增加,播区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物密度和植物种类均呈现多项式模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均为指数模型。典型样方内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从8种逐渐增加到19种,多年生乡土植物种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到6种,植被平均盖度从21.65%增加到60.00%,生物量从22.30 g/m2增加到56.70 g/m2。植被盖度、生物量、植物种类和年度降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植物种密度和年降雨的相关性较差。飞播固沙后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被盖度、多年生乡土植物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沙地植物的利用和植被特征进行了论述,对于沙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及牧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化学-生物固沙是一种有效固沙技术。试验以450、600、750 kg/hm2固沙剂和未喷施固沙剂喷施为研究处理,通过生物多样性分析,探讨了在不同处理下沙地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应用固沙剂后猪毛菜、雾滨藜优势度降低,油蒿、虫实、沙米、柠条、杨柴优势度得到提高;重要值则随着优势度增加而增加,降低而降低;固沙剂各处理较对照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均有提高,表明应用固沙剂后对群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以600 kg/hm2处理最好。1年生植物物种占优势的群落中,植物多样性多由非优势种决定,密度大的群落不一定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固沙林水分平衡与植被建设可适度探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该文分析了固沙林水分平衡和自然植被的特征,提出植被建设应遵守的原则和固沙林适宜的密度.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环境对植被的支持力比较低,固沙林密度偏大就会引起土壤水分亏缺,导致土壤水分贮量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建设人工植被应遵守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固沙林应为“疏林”,密度宜低不宜高.  相似文献   

6.
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种群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不同沙丘土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变化情况。[方法]以9个沙地土样与1个土壤土样作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同一样地环境、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不同样地环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真菌数量变化均较大,而各土壤类型的真菌数量分布均以翠柳沟(天然荒漠草原)最多、流沙最少;在不同固沙地类型中,翠柳沟真菌种类和数目最多。[结论]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的数量随固沙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加强沙地的植被建设和人工管理有助于改善沙漠化现状。  相似文献   

7.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短花针茅→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草地的植被发展过程是共和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干旱、耐土壤贫瘠等特性,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优良固沙植物和重要牧草。半固定、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在共和沙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其稳定十分重要。从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与逆行演替的规律来看,适度的放牧是保持沙地油蒿群落稳定的关键,既一方面要限制过度放牧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封闭保护,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向下一个演替阶段发展,导致油蒿群落的衰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进行封育,并实施"草方格+种植灌草"固沙措施,研究了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物种重要值、群落特征要素及群落相似度等.结果表明,在演替时间分别为第1年、2年、3年和4年的群落中,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4.26%、36.37%、22.66%、71.96%和37.57%.其中,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指数等群落特征要素与植被恢复时间呈线性回归关系,且符合相应的曲线模型.多样性指数变化有较大的波动性.群落物种重要值交替明显,一年生植物的比例逐渐减少,多年生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多,冰草取代沙米成为群落优势种.在不同群落中,各生活型的优势度排序为:A>P>S.植被恢复1年和2年、3年和4年,群落相似系数相对较大,分别达到0.518 5和0.744 2.但由于恢复年限较短,群落仍然很不稳定,生态系统很脆弱.两相邻群落3、4之间、群落1、2之闻较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44 2和0.518 5.而群落2、3之间相似度较低,相似性系数仅为0.318 2.此研究进一步体现了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的递进性和渐变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设置沙障后不同固沙条件下植被物种组成、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扎设草方格、尼龙网格、草绳方格固沙的沙地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固沙模式对土壤风蚀、水分和电导率以及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总结不同固沙模式对沙地植被恢复区的土壤风蚀、水分和电导率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从总风蚀速率来看,流动沙丘风沙活动最强,为0.15 cm·d-1,且以沉积为主;草方格沙丘风沙活动最弱,为0.04 cm·d-1;土壤风蚀的总风蚀速率较流动沙丘减小0.11 cm·d-1。沙丘风蚀与沉积的净变化速率在草方格沙丘最小,为-0.04 cm·d-1;流动沙丘最为剧烈,为0.15 cm·d-1;土壤风蚀的净变化速率较流动沙丘减小0.19 cm·d-1。(2)流动沙丘和尼龙网格沙丘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和电导率无明显变化(P>0.05);草绳方格沙丘土壤水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表层、深60 cm、深40 cm(P<...  相似文献   

10.
根据滦河流域沙地土壤的特点,进行了9个玉米品种的抗旱性、种植密度及产量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于滦河流域沙地土壤种植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适于滦河流域沙地种植的高产抗旱玉米品种为沈玉21和沈玉26。  相似文献   

11.
宁夏盐池沙地土壤水分条件与植被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夏盐池沙地为对象,研究了沙地水分条件与植被分布格局的关系。通过对2002年和2003年样地调查数据的分析,运用烘干法和L 520型中子仪对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植被覆盖地段的30 cm和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比裸地低约10%,其变化幅度也由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耗水量的不同而比裸地剧烈,特别是植物根系密集的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决定了该区域的植物种类。选择的10块样地中,只有耐旱能力很强的苦豆子生长在含水量较少的沙丘顶部,主要伴生种只有沙蓬和赖草,赖草、沙蒿、猫头刺和柠条6块样地均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平地,主要伴生种有10种。土壤含水量与地表植被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沙地的水分条件决定了植被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蒙古柞、辽东柞适应比强,林分生长稳定,生物量大,生态效益明显,是辽西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用材林、水土保持林及薪炭林的重要两种.柞树虽然后期生长稳定,扰逆性强,但存幼龄期生长相当缓慢,表现脆弱,对辽西地区的高温、强光、干旱很难适应,这是柞树造林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辽西地区除采用一般干旱地区造林技术之外,还必须在栽植柞树之前营造油讼、刺槐及灌木,创造柞树幼龄期适宜生长的庇荫条件,才能促进柞树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封育促进天然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县北部沙漠的荒漠植被年内变化特征为:4月植被开始返青,5月底植被盖度均较4月减少,6月随着短命植物完成生活史,植被盖度显著降低,7月由于有一定量的降水,植被盖度有所上升,8月后降雨明显减少,大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干旱而死亡,多年生草本植物枯梢和灌木植物生长势降低,植被盖度下降,到10月底植被盖度降到最低.未封育区牲畜采食使植被难以恢复,践踏使沙地不能稳定,梭梭灌木林地风蚀严重,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梭梭灌木林分布不均匀;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梭梭灌木林分布较均匀,梭梭灌木林地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福建省沙化监测实施方案》沙化等级划分和沙化监测结果为依据,通过分析、提炼影响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的主要因素,建立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模型。选择福建省漳浦县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2个年度的TM/ETM遥感影像序列及防风固沙效益模型为基础开展了漳浦县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动态监测研究。研究表明,监测模型与沙化监测结果间的相关系数为0.909,模型监测精度为77.82%。研究区非沙化、轻度及中度以上级别土地的面积在1988年分别为25440.01、24386.12、8644.24hm2,而在2003年分别为46950.26、10779.54、740.57hm2。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沙地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幼树主要根系分布区土壤生态条件,对沙地毛白杨蓄水抗旱栽培技术及其对幼树生长的作用进行了6a守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幼树根系分布区内分层掺壤,铺塑料膜双及进行聚水抗旱栽培,可明显增强沙地蓄水保墒能力。形成水,肥的富集区,对幼树成活和保存以及对根系,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露营地人群构成、环境特点、区域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露营地景观建设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的原则。并结合露营地游客人群构成和场地要求,指出植物的选择要以无毒、无刺、抗性强、易于管理的乡土植物为主,景观建设要在保护原有的植被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升,同时满足场地的功能需求,将营区的绿化和生态防护结合起来。根据露营地的分区,重点阐述了各功能区对景观功能的要求及生态景观的设计与营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稻田供水与耗水情况对水稻节水抗旱作用。[方法]该研究利用控制性田间试验,研究了四川丘陵地区水稻田间水分供需平衡关系。[结果]丘陵地区降水3611.10m3/hm2,灌溉用水6299.25m3/hm2;水稻腾发6424.95m3/hm2,深层渗漏2459.55m3/hm2,漫田溢出1026.00m3/hm2。水稻生产全程耗水8884.50m3/hm2,其中水分利用效率为0.99kg/m3,灌溉水利用效率为1.40kg/m3。[结论]在四川丘陵地区,应进一步协调稻田供水与耗水,从而实现抗旱节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质:黏土(A)、粉质黏土(B)、砂土(C)为基质,分别种植紫花苜蓿、小冠花和无芒雀麦3种草本植物。通过现地观测的方法得到各植物的高度、颜色、均一度、抗病性、抗旱性、抗贫瘠性等指标,分析不同土质对草本植物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砂土土质上生长状态最好,在黏土土质上最差;小冠花在黏土土质上无论是生长速度还是抗逆性都好于其他两个样方;无芒雀麦则是在粉质黏土土质上有最好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9.
Within-field variations in potential grain yield may be due to variations in plant available soil water. Different water holding capacities affect yiel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years depending on weather. By estimating plant-water availability in different weathers, scenarios could be created of how yield potential and thereby fertilizer demand may vary within fields. To test this, measured cereal grain yields from a dry, a wet and an intermediate year were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related variables in a Swedish arable field consisting of clayey and sandy areas. Soil water budget calculations based on weather data and maximum plant available water (PAW), estimated from soil type and rooting data, were used to assess drought. A reason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estimated and measured soil moisture was achieved. In the dry year, drought days explained differences in yield between the clayey and the sandy soil, but yield was better explained directly by maximum PAW, elevation, clay content and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EC). Yield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SEC and elevation within the sandy soil in the dry year and within the clayey soil in the wet year, probably due to water and nitrogen limitation respectively. Dense SEC, elevation and yield data were therefore used to divide the field into management zon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risk levels for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These could be used as a decision support tool for site-specific N fertilization, since both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affect N fertilization demand.  相似文献   

20.
选择半干旱黄土区流域尺度不同地形条件下成熟柠条林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坡草地作为对照,在2009-2011年生长季节对0-210cm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开展了剖面土壤水分变异、动态平衡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水分平均值:30-130cm对照>北坡>东坡>南坡,150-210cm南坡(上、中坡位)>对照>北坡>东坡,南坡和北坡样地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9月﹥8月﹥7月,5、6、10月份最低;不同地形条件下,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极差值和变异系数并没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在垂直尺度上,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极差值和变异系数曲线在0-50cm表现比较活跃,70-210cm则相对稳定;在连续干旱年份土壤储水量并没有连续的降低和亏缺,在第1个欠水年亏缺比较严重,第2个欠水年盈亏量基本平衡,而第3个欠水年则略有盈余。研究认为:小流域尺度下的地形条件差异造成了土壤水分规律性变化,但在特定植被生长发育状态和剖面尺度下,植被因子将会成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主控因子。柠条林发育至成熟阶段,土壤水分补偿与消减将会保持平衡状态。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另一方面植被对土壤水分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是因为土壤含水率高促进植物生长,植物生长势增强会进一步加大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水分含量不足则会抑制植物生长,植物生长势减弱会进一步降低对土壤水分的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