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疆典型草原灰漠土有机碳总量、腐殖酸种类和腐殖质矿物复合体的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壤剖面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改良的В.В.ПоноMаpёва和.A.Плотникова法即重铬酸钾-外加热法进行分组测定.[结果]典型草原灰漠土中土壤有机碳总量变化范围为7.85~ 10.45 g/kg,其中胡敏酸(HA)含量占有机碳总量4.56;~15.96;,富啡酸(FA)变化范围为7.54;~ 43.17;,而胡敏素为41.98;~87.90;.腐殖质矿物复合体中以粘土矿物复合体占的比例最大,即胡敏酸紧结合态为1.81;~ 8.70;,而富啡酸紧结合态复合体含量较低,只占复合体总量0.33;~1.84;.腐殖质矿物复合体随土壤剖面的分布规律:胡敏酸、富啡酸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为7.86;、7.91;、3.96;、19.16;、42.15;和14.90;.[结论]新疆典型草原灰漠土有机碳总量和腐殖质不同组分在海拔高度和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且腐殖酸类型是在海拔高度高处和剖面上层以胡敏酸-富啡酸型为主,HA/FA<1.  相似文献   

2.
不同封育年限下典型草原栗钙土物理性状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围封恢复系列进行研究,测定了不同围封年限下的栗钙土物理性状.结果表明,(1)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下降,土壤密度变小.孔隙度增大,土粒密度基本不变.土壤机械组成中:粘粒、粉粒含量增加,沙粒含量下降.(2)通过Duncan方差分析,发现围封10a左右是土壤以上物理性状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3.
新疆典型草原黑钙土腐殖质组分的垂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不同海拔高度典型草原黑钙土有机碳总量、腐殖酸种类和腐殖质矿物复合体等土壤剖面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改良的B.B.Пономарёва和плотникова法进行分组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结果]新疆典型草原黑钙土有机碳总量变化范围为71.08 ~44.21 g/kg,胡敏酸(HA)含量变化范围为8.09 ~44.63 g/kg,而富啡酸(FA)变化范围为10.35~36.72 g/kg.腐殖质矿物复合体以粘土矿物复合体为主,即胡敏酸紧结合态为75.13; ~85.14;,而富啡酸紧结合态的是33.92; ~ 38.48;.腐殖质矿物复合体随土壤剖面的分布规律为胡敏酸和富啡酸都是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在波动中逐渐减少,即45.54、27.36、19.90、32.71、26.25和13.85 g/kg.[结论]新疆典型草原黑钙土有机碳总量和腐殖质不同组分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且腐殖酸类型以富啡酸胡敏酸型为主,HA/HF>1.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地形的3个试验样地的栗钙土层厚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个样地栗钙土层厚度的平均值均在10 cm以下,变异系数介于25.47%~39.74%之间。选用高斯函数模型对1号样地(坡地)、3号样地(丘陵区)的栗钙土层厚度进行拟合,用指数函数模型对2号样地(高平原区)的栗钙土层厚度进行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拟合度较好。3个样地的块金值、基台值、偏基台值和变程值从大到小依次为3号(丘陵区)1号(坡地)2号(高平原区)。3个样地的栗钙土层厚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比例分别是1号样地(坡地)62.2%、2号样地(高平原区)88.4%、3号样地(丘陵区)83.1%。3个试验样地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空间格局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一块面积为60m×60m 的样地上用重复距离倍增的方法布置了72个取样点,初步研究了草原地区普通栗钙土(暗栗钙土)湿度的空间变异及相关特性。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覆盖下的暗栗钙土,浅层的土壤湿度大,其变异程度也较高,计算平均含水量的土层越厚,则相对变异程度越小。各层土含水量的统计特征都遵循正态分布。浅层相关距离较短,多层平均含水量的相关距离近于各层相关距离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伊犁昭苏草原黑钙土为对象,研究分析草原黑钙土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不同海拔高度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等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层厚度上的空间变异性。【结果】伊犁昭苏草原黑钙土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碳密度不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且也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研究区100 cm处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密度在海拔1 000~3 000 m分别为64.70~616.79 g/kg、4.49×10~(-8)~1.94×10~(-6)Pg/hm~2、3.26~194.27 kg/m~2。典型草原黑钙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密度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r=-0.92,-0.943,-0.95),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989**,-0.968**,-0.966**)。【结论】伊犁昭苏草原黑钙土有机碳含量、储量与密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典型黑土水分物理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冯勤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47-6848
对典型黑土的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整个土壤层次可划分为0~50cm的高孔隙度区和50~100cm的低孔隙度区;土壤持水性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赤水市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十里不同天的多层次垂直气候特点,根据本地山地丘陵气候观测资料及垂直变化规律,划分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层。分析了赤水市山地丘陵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根据各气侯观测资料和温度垂直分布模型,推算出不同海拔高度各温度要素值,提出了不同农业气候层次的果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草原栗钙土养分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草原栗钙土的养分状况。通过研究初步表明,草原栗钙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在人为活动很少干扰下,不同年份间含量变幅较小。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强度,在其它环境因子相似条件下,给土壤温度关系密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学统计方法,以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3类不同地貌的3个试验区内栗钙土层厚度和植被盖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空间结构和异质性,讨论了植被盖度与栗钙土层厚度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关系,定量揭示了两者空间变异和协同演变的规律。通过空间分布图的对比,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有沙化趋势的区域,对这些区域加以重点保护,将有利于延缓草地的沙漠化,更为通过高光谱影像解译代表性植被的光谱数据、实现对栗钙土层厚度的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分布特征来确定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并为区域SOC储量估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法分层测定典型草原0—100 cm SOC储量。【结果】①3个研究样地SOC储量为9.72—14.84 kg•m-2;②具有空间距离的3个研究样地土壤碳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样地内4种处理之间SOC储量差异显著,且均表现为中度放牧处理(moderate grazing,MG)>轻度放牧处理(light grazing,LG)>重度放牧处理(heavy grazing,HG)>对照(control area,CK);③随土层深度的增加SOC储量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土层之间SOC均有显著性差异。SOC储量与土层深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这种关系可以用对数和线性方程描述。【结论】典型草原亚带草地生态系统SOC储量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呈现明显的垂直递减特征;同一植被亚带不同处理对SOC储量的影响显著高于空间差异;适度放牧利用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SOC固持。  相似文献   

12.
农垦及放牧对温带半干旱草原土壤碳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3种草原群落不同层位土壤样品碳素含量的测定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农垦及放牧对该区主要草原土壤类型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农田30 a后,与未开垦的打草场相比,农田1 m土层内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且农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有机碳含量趋于一致.(2)放牧使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表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较深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升高.放牧强度较大、较干旱的大针茅草原0~20 cm下降,30 cm以下升高,放牧强度较小较湿润的羊草草原0~10 cm下降,10 cm以下升高.(3)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农田使1 m土层内的土壤无机碳含量升高,钙积化位置变浅.(4)放牧使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1 m土层内的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钙积化位置加深,放牧强度较大、较干旱的大针茅草原表现尤为明显.(5)草地开垦为农田,在使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降低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无机碳的含量;放牧在使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深层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同时,也减少了无机碳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三江源区选择了果洛州甘德县青珍乡(高寒草甸)和玛多县花石峡镇(高寒草原)2个样地,每个样地各划分5种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HD、极度退化ED),10 cm等深度采集表土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ASOC)主要组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土壤表土(0~30 cm)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e organic carbon,ROC)和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含量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0~30 cm土层MBC含量为244.46~360.69 mg/kg,LFOC为1.36~8.64 g/kg,ROC为1.12~9.41 g/kg;WSOC为83.41~141.59 mg/kg;0~30 cm土层,ED与UD相比,MBC降低了25.47%~30.57%,LFOC降低了78.76%~81.27%,ROC降低了80.97%~82.97%,WSOC降低了16.48%~24.43%。MBC、LFOC、ROC和WSOC分别占SOC的比例为1.11%~4.32%、24.07%~26.56%、19.82%~28.92%和0.40%~1.62%。ASOC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高寒草甸的青珍乡样地高于高寒草原的花石峡镇样地。  相似文献   

14.
赵锦慧  李海燕  宫玺  杜文妹  胡荣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09-3410,3415
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不同功能分区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含量差异以及各层次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功能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这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 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 > 枣麦间作 >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 > 枣园 >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 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 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