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杂种后代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宋启建  盖钧镒 《作物学报》1991,17(2):128-124
利用九个蛋白质、脂肪和总量含量高低不同的亲本,采用 S=4的轮回式部分双列杂交设计,对亲本在 F_1—F_3的配合力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性状在后代的表现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随着世代的推进,这种作用愈显重要,三性状含量与世代的互作显著,互作主要由世代与一般配合力互作引起,但与平均的一般配合力比较,这种互作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温条件谷子光温互作模式研究及SiCCT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周期和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生态适应性和产量的2个重要环境因素,揭示光温互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对育种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长日照高温、长日照低温、短日照高温、短日照低温4个光温处理,调查‘黄毛谷’抽穗期、株高、叶片数和穗长。结果表明,光周期对谷子的发育起关键作用,温度的改变不影响长日照比短日照延迟谷子生殖生长的效应,温度的作用随光周期的不同而异,短日照条件下,高温缩短谷子营养生长期而低温延长营养生长期,长日照条件下则相反;对谷子生殖生长的促迚作用是短日照高温>短日照低温>长日照低温>长日照高温。利用RT-PCR技术从‘黄毛谷’叶片兊隆了一个CCT结构域基因(SiCCT),该基因编码286个氨基酸,属于CMF亚家族成员,基于CCT域基因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迚化分析,谷子与高粱、玉米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 SiCCT基因在‘黄毛谷’叶片中高表达,其次为幼穗和叶鞘;长日照、短日照处理SiCCT基因均表现24h昼夜节律性特点,短日照七叶期表达水平最高,八叶期(抽穗)及穗后表达迅速降低,长日照七叶至十叶期‘黄毛谷’处于营养生长期...  相似文献   

3.
小麦杂种后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金正勋  赵西华 《作物学报》1996,22(4):490-494
选用6个蛋白质含是高低不同的亲本,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二,对亲本在F1-F3的蛋白质含量配合力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的GCA与SCA方差均极显著,表明在要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三个世代gcaMs/scaMs值均极显著,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又逐渐增加,因此蛋白质含量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随着世代的推进,基因加性效应越显重要,在  相似文献   

4.
高EGCG含量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没食子儿荼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较强药理功效,它是茶叶的天然成分之一,不能进行人工合成。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展开了对高EGCG含量茶的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就影响茶叶EGCG含量的因素以及提高茶叶EGCG含量的途径进行了阐述,并展望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测土施肥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合理施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试验、养分速测和常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草甸黑土上春玉米的目标产量、百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的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有效养分的校正系数等参数。结果表明,在草甸黑土上,春玉米目标产量为9945 kg/hm2;每形成100 kg春玉米籽粒需要吸收氮2.27 kg、五氧化二磷0.88 kg、氧化钾2.01 kg;草甸黑土在玉米的生育期可提供氮212.4 kg/hm2,五氧化二磷81.4 kg/hm2,氧化钾209.9 kg/hm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氮素为0.49,磷素为1.20,钾素为0.37;而肥料利用率:氮肥为27.8%,磷肥为10.8%,钾肥为20.6%。这说明测土施肥技术的参数是确定施肥量的关键,这些参数受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影响,各个参数经过田间试验校验之后,可长期在该土类测土施肥中应用。通过连续3年正常年份春玉米的产量估测的春玉米的目标产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年8月1日和8月8日和2013年8月2日和8月9日各测量1次叶绿素含量。采用QTLNETwork 2.0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受2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混合主基因控制,叶宽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叶柄长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绿素含量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检测到10个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C2、H_1、L和O染色体。其中2个叶长QTL分别位于C2和L染色体,是2对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QTL;3个叶宽加性与环境互作QTL分别位于A2、C2和O染色体;2个叶柄长QTL分别位于L和O染色体;3个叶绿素含量QTL分别位于A1、C2和H_1染色体。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较复杂,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是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遗传基础。建议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一方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另一方面要注重上位性QTL的影响,这对于性状的遗传和稳定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断根与外源细胞分裂素诱导去叶黑麦草耐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牧草的持续再生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从黑麦草多次去叶后根系对叶片生长的影响方面,设4个处理:(1)不断根未喷施细胞分裂素,(2)断根未喷施细胞分裂素,(3)不断根喷施细胞分裂素,(4)断根喷施细胞分裂素。结果表明:断根和多次去叶均能降低新生叶片和根系的生物量。多次去叶能引起叶中的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升高,生长素含量以及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降低。多次去叶条件下,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叶片中ZR含量及其生物量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多次去叶条件下叶中ZR含量与其生物量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总之,多次去叶条件下新生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是影响去叶黑麦草持续再生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于第B2、C2、D1a、E和N连锁群,其中1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另检测到15对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3.75%。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贡献率达到4.47%。  相似文献   

9.
大豆油分含量相关的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Charleston × 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 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年到2006年连续5年的大豆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 并作加性效应, 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1个控制油分含量的QTL, 分别位于第A1、A2、B1、C2、D1a、D1b、F、H和O连锁群上, 其中2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 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 另检测到15对影响油分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 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7.84%。发现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 贡献率达到5.76%。  相似文献   

10.
以将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恢复系蜀恢527和明恢86为轮回亲本,以另外3个水稻品种作为导入亲本,在回交种植的BC2F2世代,按照产量综合性状较优的原则,在6个群体选择单株,得到6个籼型恢复系的产量选择导入群体。通过对6个群体在合肥和海南试验点的田间株高性状的单双向方差分析,总共检测到0.01显著水平的12个主效QTL和145对上位互作,主效QTL和上位互作在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了遗传稳定性和群体和环境的特异性。一些位点通过上位互作和遗传连锁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了控制株高的协同互作的网络,又发现主效QTL与很多的参与上位互作位点紧密连锁或者直接参与了很多的上位互作,由此推断主效QTL是由于位点上位互作效应使之凸显出来。最后提出了改良水稻的株高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稳定性的速溶普洱茶研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速溶茶产品的稳定性问题影响市场销售,为了能大批量生产出高稳定性速溶普洱茶,本试验以云南普洱茶为材料,研究高稳定性速溶普洱茶粉加工工艺参数。在加工过程中,浸提2次,提取温度为70~ 75℃,添加茶叶量10%左右的β-CD环状糊精,茶水比1:20,并且陶瓷膜过滤时茶汤制冷温度30℃以下,陶瓷膜过滤后茶汤制冷温度17~18℃,静置充分,可生产出高稳定性速溶普洱茶。应用该工艺生产出的速溶普洱茶稳定好,适合作为罐装茶水的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2.
对117个不同来源的茶样进行了甲基化EGCG分析,其中只有16个的EGCG3″Me含量在检测限(0.01%)之下,占茶样总数的13.7%,而高于0.1%含量的为40个,占总数的34.2%,含量在0.3%以上的有18个,占总数的15.4%,其中含量最高的为C48,达到了1.7%;含有EGCG4″Me的品种只有10个,只占总数的8.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C45,含量为0.55%,最低的是C69,含量只有0.036%。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茶渣的综合利用,分析了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原料与茶渣中的主要成分及金属离子含量。理化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粗蛋白、纤维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38.56%、32.57%~58.54%,而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下降了61.55%~70.79%、47.72%~56.72%。品质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的下降率分别在58.34%~67.93%、46.95%~61.05%、49.33%~58.09%范围内。金属离子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茶叶茶渣中的金属离子铅、铜、砷、镉含量有所下降,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速溶茶制作后的茶渣中依然含有较多的有益成分,特别是粗蛋白和纤维素,同时也含有较多的金属离子,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渣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即食薇菜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薇菜干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即食薇菜加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即食薇菜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薇菜干质量为100%,食盐添加量7%,腌制时间30 min,油炸时间80 s,食用油添加量25%,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即食薇菜色泽均匀,无水分渗出且饱满,有较淡香味,口味独特,与调料融合均匀,硬度适中,咀嚼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生产出皮薄高筋道、保质期长、美味可口的方便馄饨,以面粉和瘦肉为原料,添加食复合胶和木薯淀粉等配料,研究速食馄饨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得到速食馄饨加工的最佳工艺参数:和面加水量为38%,机械连续压延次数为5次,打粉量为8%,馅料加工用斩拌机斩拌混合,面皮与馅料的质量比为3∶1,在80℃下干燥90~120 min。最后,在此工艺基础上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设一条非油炸方便馄饨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线,针对传统的人工制皮、手工包馅、推车蒸煮、推车干燥和人工包装等劳动密集型加工方式,设计非油炸方便馄饨新生产工艺,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在此工艺基础上,选择新型生产设备,并详细地介绍真空和面机、馄饨皮机、馄饨成型机,以及干燥机等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云南临沧晒青毛茶香气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所测得的香气成分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晒青毛茶的香成分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电子鼻及GC-MS技术分析临沧不同地区的16个晒青茶样的香气成分。[结果]结果表明临沧地区16个茶样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醇类、杂环类、酯类、醛类4大类物质,其中醇类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电子鼻分析显示茶样LC-11与茶样LC-15较其它茶样差异最明显;GC-MS分析结果表明LC-11、LC-15及LC-10与其它茶样差异最明显;LC-11检测出的香气成分最多53种(占86.86%),杂环类含量较其它茶样最多,LC-15检测出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最少(占59.05%),醇类含量最少;通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C-10及LC-15与其它茶样区别明显。[结论]本试验明确了临沧不同地区的16个茶样可以通过电子鼻结合 GC-MS 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其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复水率和感官评定为评价指标,探讨方便米饭加工中的浸泡、蒸煮、离散、干燥等主要环节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方便米饭加工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为60℃,时间为30min;原料米与蒸煮水的比例为1∶1.3,蒸煮时间20min;热水离散温度为80℃,时间为5min;采用热风干燥,干燥温度为80℃,时间为150min。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述了四川黑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砖、云南普洱以及广西六堡等黑茶的历史起源以及文化内涵,指出品质、工艺的独特性以及地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种类黑茶独特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黑茶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及工艺,并对比分析得出各地黑茶传统加工工艺的差异在于消费品质导向的不同以及精制过程中特色的紧压工序;结合品质调控以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内在要求,提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机械化采制将是今后黑茶加工工艺改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毛豆仁在制成长货架期配餐用罐头时易丧失原有色泽和弹性及糯香口感.现就产品色泽和口感研究了毛豆仁罐头加工中适宜的护色工艺条件和杀菌工艺.在80℃的护色液中保温20min,再于常温下静置1 h可取得满意的护色效果,经5'~10'~5'/100℃杀菌后,其产品保质期可达6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