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玉门市2002—2012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从2002年的55.74增加到2012年的88.89,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的状态由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升级到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土地利用各效益的协调度值从0.68降为0.20,协调度由比较协调状态变化为不协调状态。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状态是良好的,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玉门市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在土地利用中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
吕铮  高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68-173
为了测度国土整治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效益,指导后续项目的开展,以重庆市忠县天子村为例,选取经济、社会和景观生态效益等24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天子村国土整治整村推进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其隶属度为0.3626;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其对应隶属度为0.3903;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为"好",其对应隶属度为0.3420;景观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其对应隶属度为0.3370。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显著,综合效益较好,但应该重视土地整理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勇跃村村屯建设规划前后土地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计量分析对比黑龙江省勇跃村村屯总体规划前后土地利用的集约情况,进而提高勇跃村土地集约利用度。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收集资料的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勇跃村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因素的权重,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统计分析勇跃村规划前、近期规划、规划后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勇跃村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规划前为39.05,近期规划为38.27,规划后为61.58。最后,为提高勇跃村土地集约利用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编制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新农村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农村存在的闲散地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的考量土地资源配置情况,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从土地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模型,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度分析,指出南川区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其科学用地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3年间南川区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效益起到主要作用,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绩效的提升的约束作用有增大的趋势;南川城市土地利用中应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实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2)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既要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又要注意到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尤其土地的自然条件等。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的考量土地资源配置情况,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从土地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模型,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度分析,指出南川区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其科学用地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3年间南川区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效益起到主要作用,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绩效的提升的约束作用有增大的趋势;南川城市土地利用中应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实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2)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既要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又要注意到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尤其土地的自然条件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县域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选择开发较晚但代表性强的黄河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结合该研究区域的特点,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层面,对黄三角城市群的19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在GIS的辅助下,绘制了这19个区(县)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专题图。结果显示:广饶县的综合评价分值最高,沾化县综合评价分值最低,分别为63.4539、8.6519;在土地投入水平上,广饶县最高,利津县最低,分别为88.3224、5.7364;在土地利用强度上,寿光市最高,河口区最低,分别为83.4258、3.7468;在土地产出效益上,广饶县最高,沾化县最低,分别为89.0062、1.9548;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上,莱州市最高,沾化县最低,分别为94.0085、11.9175。由此看出,黄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偏低,县(市、区)之间差异较大,相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提高。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湖南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东到西逐渐降低;(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为了正确的认识土地利用现状,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应用权的最小平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黔江区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分值为70.58,处于基本合理利用阶段,建议在未来土地使用中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取向,内涵式集约型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新疆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为促进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从土地利用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构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法确定权重,并通过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9—2014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作出评价。结果表明:①2009—2011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2012—2014年处于初级协调;②2011—2014年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各个子系统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长,表明尼勒克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开始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尼勒克县一方面要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合理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区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与经济建设要求相匹配的问题,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以呼和浩特市市区为例,结合2001—2016年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变化特征,围绕经济-社会效益目标分别运用目标规划法和层次分析法对2030年用地需求方案进行模拟预测和择优,并通过CLUE-S模型对上述2种目标的优化方案进行空间模拟和最佳用地方案决策。结果表明:(1)2001—2016年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增率达到94.104%,其中增幅较大的2类用地为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2)与现状城市用地结构变化趋势不同,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的优化方案中,增幅最大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分别为商服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且2种方案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均衡度比2016年现状值分别高出0.259、0.462,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构成趋于动态平衡的态势。(3)2种不同效益目标优化方案的城市建设用地预测总面积有所不同,经济效益方案比社会效益方案高出30.828 km2。社会效益优化方案在城市用地结构及布局的动态平衡度上优于经济效益方案,设定其为最佳城市用地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河北省耕地利用各效益值的空间差异很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唐山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周围。研究成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耕地利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及协调性状况,促进耕地的科学高效利用,笔者以泰安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效益方面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2000—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特尔菲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并结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性,准确分析不同时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2000—2009年,泰安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状态;社会效益前3年出现小幅度波动,后期一直稳步上升;生态效益不太稳定,总体数值较低,整体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3个阶段;综合效益曲线走势与耕地利用社会效益曲线趋势相同;系统协调度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与综合效益曲线走势不同,总体协调度水平不高。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泰安市应加大农业财政和科研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以最终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4.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assistance model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ocial assistance building to multi-functional building.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omplexity and peculiarity of urban social assistance building, as well as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architecture, proposed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objectives of the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urban social assistance building, and elaborated desig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e selection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reform of old buildings, flexible internal layout of building and combination of routine use and disaster use design, so as to improve social benefits and social assessment of assistance buildings sustainably, and to balance humanistic concerns and social resource input.  相似文献   

15.
重庆低山丘陵的地形条件对农村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引导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对废旧农村居民点拆旧建新或者复垦,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产能,还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了评估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效益,完善评价方法,提高整治质量,通过对重庆市3个区县12个乡镇26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区调研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整治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良好”;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优秀”,生态效益“中等”;在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着力提高生态效益,以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对策建议:在农村土地整治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土地整治效益的预测和评价研究,完善土地整治管理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现如今以新增耕地为单一目标的土地整理工作难以再适应综合整治阶段的各项需求。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理论、内容和方法,以河北省沧州市马厂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方法]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基于Vensim 软件平台构建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果]研究表明:历史数据与仿真数据的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研究区的粮食产值、人均收入、就业人数、公众满意度等指标在今后的十年内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下降趋势。[结论]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结构和功能上通过了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检验,能够有效预测各效益指标在今后中长期内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剖析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结构方面存在的难题,从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的结构效益、经济效益和公平效益三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构建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2009—2013 年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绩效虽呈波动状态,但评分总体较好,土地供给侧政策实施效果整体良好。在供给结构调整方面,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工矿仓储用地占用比重较大,商服和住宅用地比重较小;在经济效益方面,保持着较高的土地供给率和土地市场公开出让率,但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在公平效益方面,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经适房比重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最后,为阜康市土地供给侧结构调整优化提出优化供地结构、注重存量土地内部挖潜、转变低效供地利用、以“三规合一”为导向等建议,以实现未来城市土地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concept of value‐added planning (as part of the Valuing Attractive Landscapes in the Urban Economy, INTERREG IVB North West Europe Project)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facilitate integrative planning, focusing on the benefits that use and non‐use green spaces can provide to an urban area. The aim is to stress the need to plan for, and protect, green spaces in urban areas by determining the economic values connected to the green spaces and relate that values to community benefit and local authority revenue. The paper identifies tools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conomic value of green space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first section (value) refers to the social value of green spaces as determined from the public perspective and introduces the workbench method as a tool to assist with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nd capturing of the social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The second section (added) refers to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and, by means of the Green Credit Tool, introduces ways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green resources in an area. The final section (planning) refers to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green space, bringing use values and non‐use values of green spaces together.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value‐added planning, incorporating all the tool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captur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and relating it to community benefit and local authority reven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