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确保江西三熟制稻田的三熟高产和克服季节矛盾,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套播油菜共生期试验,设置与水稻共生期分别为10天(D10)、5天(D5)、0天(D0,CK),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为研究稻田三熟制谷林套播油菜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处理D5、D10与CK油菜成熟期基本一致,但油菜营养生长期分别延长5天和7天,有利于前期营养物质的累积,为最终取得高产奠定基础。(2)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其他生育期密度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导致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共生期延长而下降,成熟期处理D5密度最大、CK次之、D10最小,分别为42.35万株/hm2、40.02万株/hm2、36.68万株/hm2。(3)共生期影响着油菜各期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构,延长共生期有利于油菜个体生长发育及单株产量形成,但群体产量以处理D5最大、D10次之、CK最小,分别为1564.12 kg/hm2、1430.72 kg/hm2、1402.37 kg/hm2,在单株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来弥补,从而提高群体产量。根据以上结果,建议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套播油菜共生期以5~10天为宜,5天为佳,在适宜范围内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2.
稻田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套播油菜密度、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套播油菜只要掌握好配套技术,仍可达到与育苗移栽相当的产量水平,而且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经济效益较高。在江苏扬州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1日前后,密度以30.0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稻田套播油菜优化农艺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套播期3个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二次回归近似最优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套播期对套播油菜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和频数分析,明确套播油菜的优化农艺方案.即种植密度25.65~36.30万株/hm^2,纯氮用量231.75—263.70kg/hm^2,套播期5—6d。  相似文献   

4.
苏北沿海稻田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城市地处苏北黄海之滨,为江苏省油菜主产市之一,常年种植油菜11万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力向非农业转移,加上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的移栽油菜冲击很大。为此,盐城市自2000年秋播开始实施“稻田套播油菜轻型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经过近几年试验示范,不仅证明了稻田套播油菜的可行性,而且示范面积逐年扩大并形成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03年全市稻田套播油菜达到0.7万hm2,平均单产2512.5kg/hm2,其中射阳县原种场1.3hm2高产示范方平均单产达3048kg/hm2。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以及农村劳力转移,以往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的油菜翻耕移栽的精耕细作模式将逐步淘汰,而省工、节本、增效的油菜免耕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将成为当今油菜主要栽培模式.免耕直播包括撒播、条播、穴播等3种方式,产量效果有异.为此,我们进行了油菜免耕3种直播方式的比较试验,以求选择适宜当地的免耕直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山泉  陈川  庄春 《作物杂志》2003,19(1):29-3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氮肥运筹对稻田套播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稻田套播小麦冬前生长期长,生长量大,与一般稻后播种小麦相比,冬前用氮量应适当减少,返青肥和穗肥比例适当增加,有利于防止稻田套播小麦因早衰而减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方法及统计原理,建立的稻田套播油菜氮磷、钾肥与其产量二次多项式数学回归模型,拟合程度高。三因子对稻田套播油菜产量作用效应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氮磷互作>氮钾互作>磷钾互作。提出本区产量≥150kg/667m2最佳施肥组合为,产量施N量19.41~23.42kg、P2O58.04~10.14kg、K2O8.87-11.28kg/667m2,N、P、K之比为1∶0.41~0.43∶0.45~0.48。  相似文献   

8.
稻田套播双低油菜苏油1号不同施肥量对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按比例增施氮、磷、钾肥明显地促进油菜生长,增加一次分枝数,增加各生育时期单株绿叶数、叶片开展度、叶面积指数;(2)增施肥料明显提高子粒产量,其主要原因是增加了一次分枝上的有效角果数;(3)本试验条件下,施用N 315kg/hm2、P2O5 120kg/hm2、K2O 180kg/hm2能获得较高产量和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稻田油菜免耕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稻刚油菜栽培产量的形成不在于耕作方法,而取决于氮肥施用量及栽培密度。并得出了稻田油莱采用免耕栽培技术,能节本增效。氮肥施用量以15kg/667m^2为经济有效,栽培密度以6000株/667m^2较为合理.已列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试验不仅大大地减少了稻田翻犁的复杂工序,而且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松桃县稻油两熟制生产区的首选农业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1988年起,在安远县欣山镇水背村新屋背塅设置连片定位三年的油菜—双杂(油菜—杂交早稻—杂交晚稻)三熟耕作制栽培试验。在定位的50.2亩示范田中,1990年双季杂交稻亩产1028公斤,比示范前(1987年)增产12.6%,每年平均增产4.2%。利用冬闲田种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113公斤。由于油菜—双杂三熟制,以增施有机肥为  相似文献   

11.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共生期与播种量对水稻套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套播模式是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田的有效手段,共生期与播量是影响套播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为探讨其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规律,设计共生期及播量裂区试验,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各处理条件下油菜密度随生育期推迟而下降,油菜套播有利于提高出苗期密度,但其他生育期的密度降幅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2)共生期与播量显著影响着油菜各生育期密度,且对三叶期密度存在极显著正互作效应,两试点成熟期密度在共生10 d、播量为9.0 kg hm–2的处理达最高值。(3)共生期及播量均影响着油菜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延长共生时间可增加叶面积指数,但易线苗,油菜叶面积指数等指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导致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产量及小区产量改变;(4)与CK比,套播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且以共生10 d、播量9.0 kg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稻板田中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直播和移栽油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播油菜4.5~7.5 kg/hm2播种量范围内(密度27.3万株/hm2~38.7万株/hm2),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移栽油菜9.0万株/hm2~1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播油菜以6.0 kg/hm2产量最高,移栽油菜以15.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高密度增产优势不明显,表明密度过大也不利于高产,甚至可能降低产量。随着播种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主茎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株高、分枝高度变高,叶面积指数变大。移栽油菜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优于直播油菜,直播油菜产量和产值明显要低,但直播油菜节省劳力和减少投入,净收入却比移栽油菜多1735.7元/hm2,效益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14.
为快速获取大田油菜长势监测信息,针对不同栽种方式和施肥水平对油菜叶片生长的影响,建立单株油菜叶面积和叶鲜重估计模型。分别于2013—2015年的2个油菜种植季,设置不同施肥水平下直播和移栽油菜试验小区。在油菜叶片形态差异最大的六叶期和蕾薹期,测量样株所有叶片的长、宽、面积和鲜重,采用方差分析对比栽种方式和施肥水平对油菜叶片生长的影响,运用麦夸特法+通用全局优化法建立叶面积和叶鲜重的长宽估计模型。在不同施肥水平和栽种方式下,2个生长期的油菜叶面积和叶鲜重与叶宽关系均比叶长更明显;相同条件下蕾薹期油菜叶片变异程度比六叶期要大,2个时期不同施氮水平、栽种方式下油菜叶面积、叶鲜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两者对叶片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叶宽线性模型估算叶面积和叶鲜重的预测R2为0.89、0.84,RMSEP为32.40 cm2、2.54 g,长宽幂函数模型与常规的长宽线性模型相比,叶面积和叶鲜重的预测R2为0.97、0.94,RMSEP为 12.92 cm2、0.86 g。不同生长条件下,叶宽线性模型可用于快速获取油菜单片叶面积和叶鲜重,长宽幂函数模型受施肥水平、栽种方式、叶形、生长期等因素影响较小,适用于精确估计单株油菜叶面积和叶鲜重。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头季留茬高度对水稻再生季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实现再生季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稻新两优22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头季收割时设置40(高留茬,HS)、20(中留茬,MS)和5cm(低留茬,LS)3种留茬高度处理,考察不同节位再生穗产量构成因子、稻米品质、叶面积指数、氮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留茬高度降低,2个品种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再生季HS处理产量(4.13t/hm2)比MS和LS处理分别高9.9%和16.3%。随留茬高度降低,再生季稻米碾磨品质显著下降,新两优223整精米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黄华占,前者HS处理分别比MS和LS处理高26.8%和59.7%;随留茬高度降低,稻米外观品质显著提升,蛋白质含量下降,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再生季水稻主茎、叶片和新芽的氮素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HS和MS处理的Pn显著高于LS处理。综上所述,根据品种特性,调节头季收割留茬高度,可促进水稻再生季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菜籽饼粕中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菜籽饼粕的脱毒以及从中提取蛋白质的各种方法,综述了菜籽蛋白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水相酶解法和膜分离法在提取、分离菜籽蛋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土壤酸化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pH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土壤酸化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硫酸调节土壤pH结合移栽后浇灌不同pH的水使土壤酸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的下降,双季早、晚稻生育期延长,物质生产量下降,产量降低,当浇灌水pH下降至4.5以下,土壤pH下降至5.0以下时,双季早、晚稻产量下降明显,其中早稻平均下降7.82%,晚稻平均下降8.06%;当浇灌水pH下降至3.5以下,土壤pH下降至4.5以下时,双季早、晚稻产量下降幅度更大。土壤酸化主要抑制双季早、晚稻前期分蘖的发生,导致每穗粒数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发酵菜粕流化干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发酵菜粕干燥工艺,利用流化床设备对其进行干燥研究。对干燥过程中定时采样的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得出干燥过程中发酵菜粕的干燥特性曲线,分析发酵菜粕在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变化的特性。结果表明,120℃恒定干燥条件下,发酵菜粕的恒定干燥速率为82.62 kg/(m2 ·h),恒速干燥阶段蒸发的水分占总蒸发量的44.54%。该研究获得了发酵菜粕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发酵饲料的流化床干燥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油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日趋成熟。2003年,转基因油菜在全球种植面积为352万公顷。油菜基因工程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转化的目的基因、筛选标记、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方法方面。目前油菜已建立了子叶、下胚轴、茎段、原生质体培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体系;用于油菜基因转化的方法有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PEG法、激光微束穿刺法、显微注射法和花粉介导法等。在油菜转基因中所转化的目的基因趋于多样化,如:品质改良、抗病、抗逆、不育基因等;较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是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本文主要从油菜转基因的再生体系建立、筛选标记及转化方法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油菜转基因上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