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鉴别人类活动,特别是气象观测环境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和定量变化的影响特点,以达到客观分析气候变暖的目的,笔者利用1952-2009年西峰、平凉与1968-2009年环县气温资料,以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西峰基准站1997年观测环境明显城市化为界限,通过计算分析气候趋势系数和线性回归方程倾向率等,判别城市热岛效应对西峰站气温序列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西峰基准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暖趋势比平凉和环县更为明显;西峰年平均最高气温在南北方向上与平凉和环县比较,并无一致性显著影响。西峰站年平均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比平凉站、环县增加0.051℃/10 a、0.111℃/10 a;西峰站年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比平凉站、环县站增加0.279℃/10 a、0.478/10 a;就年平均最高气温的线性倾向率而言,与环县相比,城市化环境对西峰具有一定的影响,西峰与平凉站相比无明显差别。关键词:观测环境;城市化;气温;均一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象台站迁址历史观测资料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莘县国家基准气候站、冠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茌平国家一般气象站作为参考站,采用差值比较、线性趋势、相关系数、均一性t检验方法,对拟迁站聊城国家一般站1961—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进行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结果表明:(1)聊城站现址气象要素月年缺测率为0%,观测资料完整性好。(2)气温区域一致性较好;降水由于存在局地性,区域一致性一般;受站址变动和气象探测环境变化的影响,2003年以后现址风速、相对湿度区域一致性较差。(3)年平均气温为序列连续,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连续性较好,年平均风速连续性较差,站址变动及站址周围逐渐长高长大的树木是影响该站现址观测资料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镇安县迁站前后1958—1980年以及1981—2010年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镇安县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58—1980年镇安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波动幅度不大,而1980—2010年年平均气温上下波动较大。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以0.53℃/10 a的倾向率上升。镇安县年平均气温为13.7℃,月平均气温最高均出现在7月份,1958—1980年为24.4℃,1981—2010年为24.7℃,最低均出现在1月份,分别为0.6℃和2.0℃,气温温差较大。整年四季分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较寒冷。1958—1980年年平均降水为952.03 mm,1980—2010年平均降水为769.94 mm,1981—2010年平均降水较1958—1980年少182.09 mm,近30年降水有所减少。镇安县1958—2010年月平均降水均由1月至7月逐渐增多,7月以后逐渐减少,最高降雨量均出现在7月,分别占29.96%和19.17%,夏季降水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高于800 mm的降水保证率为37.73%,高于700 mm的保证率达到了69.81%,高于500 mm保证率为100%,表明镇安县雨水充足,气候湿润。  相似文献   

4.
刘焕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3):269-272
日平均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了弄清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的影响,笔者对河北省5 个国家基准站的多年逐时气温资料分别进行极值平均、4 次平均、8 次平均3 种计算方法,统计日平均气温并与实际日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 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平均气温序列与实际平均气温序列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高达0.9 以上。气温平均值8 次平均最接近于实际日平均气温,平均偏低0.0052℃;极值平均比24 次平均偏高0.4568℃;4 次比24 次平均偏低0.1789℃。增温速率24 次平均最小,24 次平均比4 次平均的气温增温速率偏低0.001~0.03℃/10 a。3 种计算方法的估计精度在10-7和10-4之间,精度较高。在保证资料长度及测站数量的前提下,几种方法均能很好地代表气候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平均气温是统计月、年和多年平均气温的基础,也是分析气温长期变化特征的重要指标。了解不同观测时次或计算方法获得的日平均气温值之间的差异,对于气候学和气候变化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哈尔滨站分钟气温观测资料基础上,指出24次定时气温平均值可以代表每日平均气温真值。然后利用黑龙江省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多年24h观测数据,分析评价不同观测时次和日平均气温统计方法对长时间尺度平均气温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次加权计算值(T3)和最高最低平均值(Tmn)获得的年平均气温都明显偏高, 每日四次平均(T4)与每日24次平均(T24)获得的年平均气温值接近;(2)从季节平均看,T3春、夏季平均偏高,冬季偏低,Tmn夏、秋、冬季偏高。相对T24,全省平均T3在3—10月普遍偏高;Tmn除5月外,其余11个月均偏高;T4在4—7月偏高。T3和T4,各站上半年的后期偏高,年初和年尾偏低;(3)Tmn平均结果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西南部台站全年偏高,北部台站年初和下半年偏高;(4)在偏暖年份,T3、Tmn平均值一般偏高更多。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近53年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预测辽宁冬季气候,进而达到对冬季设施农业等方面服务的目的,根据辽宁省5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利用滑动T检验方法、Mann-Kendall检验方法、最大熵谱方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3年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呈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辽宁出现了气温偏低的情况;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在1985—1986年前后发生了1次明显突变,之前气温以偏低为主,之后开始显著增温。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的主要周期为准3~5年周期和17年周期。采用新资料得到的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与采用旧资料的情况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站气候资料均一性检验及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7):168-173
为了研究五台山站气候资料均一性及气候变化趋势,利用1957—2013 年五台山气象观测站的地面逐月气温和降水量,采用滑动T 检验、回归订正法、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全面分析五台山站迁站前后气候资料均一性与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 月、5—10 月降水量序列在五台山站迁站前后无显著差异,其余各气象要素序列在五台山站迁站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从1998 年开始,五台山站因迁站导致气温观测值比1998 年前偏高约4.6℃,降水量观测值比1998 年前减少约12.5 mm。(3)五 台山年平均气温与四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年上升0.32℃(年)、0.36℃(春)、0.18℃(夏)、0.31℃(秋)和0.50℃(冬);年降水量与四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10 年下降-36.8 mm(年)、-7.9 mm(春)、-37.3 mm(夏)、-11.4 mm(秋)和-3.8 mm(冬)。  相似文献   

9.
气温对安徽省刺槐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气温变化对安徽省木本植物的可能影响,根据安徽省宣城、合肥、滁州、凤阳、宿州5个台站1992—2008年的物候和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安徽省近17年来刺槐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安徽省的刺槐的春季物候期明显提前,秋季物候期明显推迟,从而导致整个生长季延长。温度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显著:前一年秋季(9—11月)在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气温升高,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0.4~3.1 d/℃,平均提前1.5 d/℃;而在4—7月秋季物候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平均气温升高,可导致秋季物候期推迟4.4~4.6 d/℃,平均推迟4.5 d/℃。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长沙市城区热岛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沙市城区的热岛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长沙市城区和郊区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对长沙市城区热岛强度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1年间(1988-2008年)长沙市平均热岛强度为0.92℃,年均变化在0.76~1.46℃之间。(2)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秋、冬季强,春、夏季弱。(3)热岛强度日变化表现为夜间比白天强;夏季整天存在热岛现象,其他季节表现为快速形成和快速消失的现象。结论表明:长沙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与城市建设的进程相一致;近20年来,长沙市城区和郊区的气温同步增高,同时热岛强度越来越大,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临汾市近30年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有效提高临汾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利用临汾市17个地面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M-K)法,分别对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及≥0℃积温和≥10℃积温等表征热量条件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4℃/10年,增暖主要出现在春季及冬季,增温速率分别为0.603℃/10年和0.49℃/10年,年平均气温及其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平川地区高于东部山区和西部山区,临汾市区最高;临汾市年平均日较差以0.18℃/10年的速率增加;临汾市≥0℃活动积温的增加速率为137.21℃/10年,≥10℃活动积温增加速率为101.77℃/10年;由M-K检测可知,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及全年≥0℃活动积温显著性增加,在20世纪末期显著上升趋势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而全年≥10℃活动积温增暖趋势仅在2008年之后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1951-2000年山东省高温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风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峰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354-358
摘要 利用山东省1951-2000年50年的高温气象资料,选取惠民站、济南站、潍坊站以及兖州站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惠民、济南、潍坊三站1951-2000年平均最高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基本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特征,在1950年左右,其最高气温的平均值约为19.3℃;在1965年左右,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将为18.5℃左右;1965-1985年近20年的时间内,最高气温都在18.5℃左右震荡。1985年以后,最高气温开始缓慢回升,到达19.0℃左右。而兖州站的变化特征较为平缓。四站中济南站的高温日数最多,共有约781站,其一级高温、二级高温和三级高温的日数分别为584天、185天和12天,其可能与山东省会热岛效应有关。兖州站的一级高温虽然较多,但二、三级均为最少。高温气象灾害的风险济南站排在首位,风险最大;山东潍坊和山东兖州排序为第二,风险适中,山东惠民站风险略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卢氏站2014年新、旧站址正式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数据,采用通用差值统计方法,分别计算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2 min平均风速的差值平均值、年差值标准差等;风向一致性采用相符率统计。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对卢氏新、旧站址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估工作,并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以期为站址迁移及迁站后的预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新址年平均气温和年最高气温比旧址分别低0.3℃、1.1℃,年最低气温比旧址高0.1℃,年最高气温相差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0%,说明相对湿度受站址迁移的影响不大;新址风速大于旧址,年平均风速偏大1.0 m/s;旧址与新址年风向相符率只有26%,两站风向一致性很差。通过对新、旧站址各气象要素的差异研究,为气象预报服务中气象要素的精准预报和科研业务中气象资料的准确利用提供保障,为卢氏站气象资料序列延续和均一化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卢勇  王思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94-499
[摘要]明清时期,黄淮合流,东入黄海,但黄河所携巨量泥沙逐渐淤塞中下游河床,汛期无法迅速泄水,淮河改道南下入江,变为长江支流。淮河南下,不仅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南下的淮河洪泽湖至长江段两岸,湖泊扩大、河流改道、土质恶化,甚至加剧了沿江地区的江岸崩塌,引发整个周边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麦田湍流通量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景  严平  伍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19-323
利用淮河流域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的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麦田湍流通量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净辐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成熟期;显热通量在中午温度最高时达到最大值,夜间显热通量多为负值;潜热通量峰值出现时间比净辐射通量峰值延迟1h左右;自拔节期开始,麦田潜热通量日平均值都大于50.0 ;三叶期和分蘖期,土壤热通量日平均值都为负值,其它时期为正值;H/Rn和LE/Rn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下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气候变化下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对比,本研究统计分析了近30年(1981—2010)和过去30年(1971—2000)年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以此为评价指标对近30年和过去30年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各要素及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变化图。结果表明:近30年海南全岛年平均气温平均升高0.3℃,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升高1.2℃,1月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升高0.3℃,≥10℃活动积温平均增加108.2℃?d;全岛日照时数除中部地区有增加外其他地区均变现为降低,平均降低59.8 h;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不适宜地区减少了6.2%,次适宜地区增加了10.2%,适宜区减少了约4%,尤以北部以及中部山地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香蕉的种植合理布局,香蕉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香蕉种植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持。适宜地区增加了10.2%,适宜区减少了约4%,尤以北部以及中部山地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香蕉的种植合理布局,香蕉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香蕉种植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Due to the effect of hot island of the city, the temperature is much higher and the urban hot environment is much worse in the city than those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is paper, the total heat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has been suggested as an evaluation factor and the total heat change quality index as evaluation method to describe the quality of urban ho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