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省14个县市统一布置北美红杉的区域性栽培试验,根据北美红杉在各个试验点的生长情况,结合各地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北美红杉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筛选出用于区划的生态因子,对云南省的引种区进行了初步区划,划分为最适生区、适生区、次适生区和可能种植区等4种区域,为云南省扩大栽培北美红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2.
北美红杉生态因子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北美红杉自然分布范围狭窄,通过100多年的努力,北美红杉已在20多个国家成功引种。许多学者对北美红杉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从影响北美红杉分布和生长的光、温度、雾、土壤4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出发,结合该树种自然分布的生态环境,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北美红杉生态因子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美红杉自然分布范围狭窄 ,通过 10 0多年的努力 ,北美红杉已在 2 0多个国家成功引种。许多学者对北美红杉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从影响北美红杉分布和生长的光、温度、雾、土壤 4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出发 ,结合该树种自然分布区的生态环境 ,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北美红杉是不可多得的大径材树种,为研究了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生态适应性,通过营造北美红杉实验林,试验研究了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随海拔变化的保存率、高生长和地径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美红杉高和地径生长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而降低;保存率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量,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最适栽培海拔范围为1200~1300m,建议栽培海拔范围为550~1550m。  相似文献   

5.
北美红杉在云南引种栽培近30年,生长发育正常,与原产地比较相近,保持了速生特性和较强的抗逆性。引进的北美红杉不同种源、不同无性系,在云南不同生态环境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幼龄期表现较好的有SYA4s、SYA6s等6个优良种源和无性系,分别适应云南省的纬度范围为北纬22°59′~26°52′,海拔高度为1300~2400m的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带、不同生态环境。还有少数耐寒种源和无性系,在海拔3200~3500m的高寒山地也能生长。该项研究对促进北美红杉在云南发展造林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美红杉外植体选择、基本培养基筛选试验、不同激素水平对比试验、栽培基质试验得到北美红杉组织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壮苗等几个生长阶段的优化配比培养基,建立外植体的无菌培养体系,对北美红杉进行了批量生产试管苗和室外圃地移植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白栎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优化Maxent模型对白栎的适生区进行预测,了解气候因子对白栎分布的影响,同时结合植物耐寒性区域地图(PHZM)探讨白栎的栽培区划和引种区划,为白栎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Maxent模型,利用AICc指标对特征参数(feature)和正规化参数(β)进行筛选,建立最优模型。基于484条分布记录和10个环境变量模拟白栎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现代和2070年的潜在分布区。综合jackknife检验、置换重要值和百分比贡献率、限制环境因子,探讨影响白栎适生分布区的环境因子。【结果】1)最优模型的参数设置为:feature为LQP和β乘数为1.5。2)jackknife检验表明:年均温、最干月降雨量、平均日温差、温度年较差为关键因子;百分比贡献率排前3名的环境变量依次为平均日温差、温度年较差、年均温;置换重要值排前3名的为年均温、温度年较差和等温性。影响现代最适分布区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年降雨量和最干月降雨量;影响未来最适分布区的环境限制因子为极端最高温和最干月降雨量。3)白栎的现代高度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重庆、贵州局部地区、湖南、湖北南部、江西、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末次盛冰期时白栎的高度适生区在湖南和江西零星地区,较现代分布区面积减少28.28%;全新世中期高度适生区范围与现代相似,较现代高度适生区面积增加6.44%,面积达到最大;在进行未来适生区的预测时,原本不具有适生区的辽宁出现少部分低度适生区,2070年温度可能升高,适宜分布区向北扩张,高度适生区面积减少6.44%。【结论】年均温、平均日温差、温度年较差和最干月降水量是制约白栎分布格局的重要环境因子。影响白栎的现代最适宜分布区和未来的最适分布区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年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和极端最高温。末次盛冰期白栎的高度适生区集中在华中地区,随气候的转暖逐渐向北移动。全新世中期时,高度适生区面积扩张达到最大。未来气温升高,白栎适生区可能发生向北扩张的趋势,高海拔地区分布的白栎更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根据Maxent预测的白栎分布区结合中国耐寒性区域地图进行白栎的栽培区划和引种区划,新疆、北京、天津可能适合白栎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8.
北美红杉 (Sequoiasempervirens)简称红杉 ,又名世界爷 ,杉科单种属植物 ,是世界著名的大径级速生用材树种。北美红杉原产北美洲 ,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 ,即从美国的俄勒冈州南部到加利福尼亚中部。该树种适应性强 ,而且具有诸多的优良特性 ,主要表现在 :(1 )北美红杉在适生区生长十分迅速 ,原产地年平均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可达 0 2 37m3 。在英国蒙哥马利郡利顿种植的红杉 ,有一株仅 2 1年生就长到 2 4m高 ;(2 )北美红杉生长旺盛期特别长 ,易于培养大径级用材林 ,生长期一百年以上的红杉仍能保持很高的生长势 ;(3)北美红杉树干通…  相似文献   

9.
北美红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美红杉(Sequoiasempervirens(Larnb )Endl )简称红杉。又名世界爷、美国红杉树,为杉科(Taxo diaceae)单种属植物,世界上稀有的孑遗树种,也是世界著名的速生珍贵大径级用材树种和巨大锯木工业的主要原料[1,2]。国外对北美红杉的组培研究较多,并进行了老树复幼工作[3,4]。由于目前红杉在国内尚属引种阶段,种源极少,且种子繁殖后代分化较为严重,2000年4月云南省林科院从法国引进了63个优良无性系,为使这些无性系得以扩繁,结合前期已引种的红杉开展了北美红杉组织培养研究,以便为批量生产优良无性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1 材料与方法1 …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种植环境及造林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美红杉造林地选择,根据其不同种源和无性系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生长发育的相似群体归类,并按不同的类型选择相应的造林地: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相关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植被类型林地,适宜作为温暖湿润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造林地;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相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中性湿生灌丛植被类型的林地,适宜作为温暖半湿润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造林地;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相关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以杜鹃、野山茶、苔草等为代表的灌丛植被类型的林地,适宜作为温凉干燥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造林地;耐低温类型的北美红杉,已能在云南高海拔地带的暗针叶林地区生存,并有一定生长量,值得继续研究,可选择相应的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栎类、桦木、花楸、槭等针阔叶林地作为高寒山地低温环境型北美红杉造林地。云南省有大面积低产林分和宜林荒山,生产潜力较大,其中有适宜不同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造林的环境。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北美红杉造林,改造这些低产林分和在适宜的荒山造林,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大提升这些低产林和宜林荒山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北美红杉在我国的引种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美红杉在我国华东、西南几省引种已20余年,其适应能力较强,在各引种栽培点都能生长,但以昆明、贵阳、舟山、都江堰等地生长较好,且都已开花结果.根据各引种点不同生态环境与北美红杉生长发育的关系,探索了该树种对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北美红杉在我国引种区对年均温14~17℃,绝对最高温低于40℃,绝对最低温不低于-10℃,年降水量1000~13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2%~80%的亚热带温暖和温凉、湿润和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比较适应.在红壤、黄壤或棕壤上都能生长,且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生态适应性研究为我国扩大其栽培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用6个与大扁杏栽培有关的气象因子,应用聚类分析方法,通过6个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选出4个与大扁杏栽培区划有密切关系的因子,并依此对内蒙古地区大扁杏栽培进行区划,为该地栽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云南秃杉种源区以及为规划秃杉人工栽培提供可靠依据,应用Max Ent模型预测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秃杉的潜在分布区。研究过程中收集了241个秃杉自然分布点和26个环境因子,预测准确性高和结果可信度强。结果表明,秃杉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为232 013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8.6%。其中,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怒江州、保山市及德宏州,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红河州、临沧市、普洱市,低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秃杉现有自然分布区都位于高适生区,中适生区虽然没有自然分布的秃杉林,但适合秃杉生长,是较好的秃杉人工引种区。  相似文献   

14.
对试验地北美红杉生存的土样及其VA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的研究表明:在徐州自然条件下,北美红杉能够形成VA菌根;北美红杉与落羽杉VA菌根侵染强度的差异显著;不同生长势的北美红杉之间VA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差异显著,摸索最适宜北美红杉菌根发育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北美红杉在我国的引种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北美红杉在我国华东、西南几省引种已20余年,其适用能力较强,在各引种栽培点都能生长,但以昆明、贵阳、舟山、都江堰等地生长较好,且都已开花结果。根据各引种点不同生态环境与北美红杉生长发育的关系,探索了该树种对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北美红杉在我国引种区对年均温14~17℃,绝对最高温低于40℃,约对最低温不低于-10℃,年降水量1000~13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2%~80%的亚热带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xEnt模型的毛红椿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环境因子对毛红椿适生区分布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引种及其人工林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axEnt模型能利用现存不完整、小样本、离散型分布数据构建物种适生区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线下面积(AUC)检验预测模型的精度,面积越大精度越高等优点,本研究应用毛红椿在云南的分布数据及1个地型因子和6个气候因子,来构建其适生区分布模型。[结果]毛红椿适生区分布MaxEnt模型平均训练AUC和平均测试AUC分别为0.891、0.885,说明对毛红椿适生区的预测是可靠的;降水量变异系数和最干季度降水量是决定毛红椿适生区分布的主要因子,年均气温变化范围、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是次要因子。在当代和未来(2050S、2070S)气候变暖条件下(RCP2.6情景),云南省和全国适生区面积计算结果直观、定量的反应了全球变暖对毛红椿适生区变迁的影响。[结论]预测云南省及全国的毛红椿适生区随全球变暖而小幅萎缩。  相似文献   

17.
对浙江建德新安江林场营造的33年生北美红杉人工林进行了生长适应性研究,同时进行了树干解析、木材密度和心材比例测定。结果表明:北美红杉(组织培养苗)在浙江建德的适应性较强,33年生人工林平均树高逾22m,平均胸径逾36 cm,极显著大于同期种植的杉木砧木嫁接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33年生北美红杉组织培养苗人工林的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尚未交叉,其尚处在较快生长期,其木材密度平均为0.35 g/m3以上,而心材的比例平均为69.0%。说明北美红杉可在浙江建德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屏边县进行的不同整地方式及不同抚育措施对北美红杉幼林树高、地径生长影响的试验表明,带状整地和全垦松土抚育对北美红杉幼林(3年生)树高、地径生长有利,其他整地方式及抚育措施对生长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为园林观赏植物,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通过探究其适生区分布可为科学引种栽培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因此研究基于854个美丽异木棉的自然分布点数据和26个环境因子数据,选择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美丽异木棉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AUC训练集和测试集平均值均为0.9以上,表明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美丽异木棉适生区范围主要集中于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南部和云南省南部、四川盆地南部、台湾沿海等地区,总面积为60.2 km2。由模型结果可知,影响美丽异木棉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最冷月平均气温5℃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 500~2 500 mm的地区最适合美丽异木棉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1 172个薇甘菊分布点、27个环境因子及Max Ent模型,预测并定量分析云南省薇甘菊不同等级适生区域及其面积。结果表明,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地区,普洱市、德宏州、红河州有大范围高适生区;临沧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有大范围的中等适生区;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有较大面积的低适生区。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等级划分采用阈值较为合理,等级划分结果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高适生区基本都是现有薇甘菊发生的地区,不同适生区等级气候生态条件与薇甘菊生长需求的层次也很吻合。本研究利用全世界1 172个薇甘菊发生点数据既包括了原产地中、南美洲,也包括了云南省被入侵地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等,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