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度与施肥对克旱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杨玉国 《麦类作物》1998,18(2):35-35
密度和施肥是影响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密度与产量关系密切,密度取决于品种特性和施肥水平,密度和施肥具有显著地互作作用,在同一适宜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基本上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肥达到一定量时,又呈下降趋势。试验认为,只有密度和施肥统筹兼顾,才能保证小麦高产优良。  相似文献   

2.
为给春小麦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肥料施用量对小麦不同密度群体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与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低施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肥水平下,产量随群体密度增加出现波动,但均高于低施肥水平的产量。群体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收获穗数饱和度、穗粒数及籽粒面筋含量,但增加了籽粒容重;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面筋含量;群体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调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小麦—花生统筹施肥对花生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花生两熟制统筹施肥对花生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麦、花生单季习惯施肥相比,将小麦花生两作施肥统筹考虑,采取了减少周年氮用量、增加钾肥用量、调整氮磷钾在小麦-花生上的分配比例、改变施肥时期等优化施肥措施,可有效增加花生结果枝、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出仁率,使花生产量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0.5%、9.1%;花生籽仁中粗脂肪、钾含量、花生酸和山嵛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土壤磷、钾养分含量提高,有效解决了土壤养分不平衡问题。因此,通过小麦花生统筹优化施肥,既能够增产又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为给旱作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在半湿润农田系统下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研究了施肥、除草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草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和施肥极显著影响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正常密度(播量150.0 kg·ha-1)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比低密度处理(播量90.0 kg·ha-1)分别高15.5%和9.1%.相比不施肥、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氮磷配施具有较高的增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过量施氮有降低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趋势.综合来看,在正常种植密度、氮磷配施和135kg·ha-1施氮量下,半湿润地区的冬小麦能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肥水运筹对不同筋类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2年的施肥和灌水试验,研究了肥水对强、弱筋小麦产量扣品质的影响,探讨了以群体调控为核心的节本增效技术。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的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在一定范围内,强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品质提高,弱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品质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弱筋小麦不同灌水量处理间的品质差异不明显。因此强筋小麦要节本增效,应在底墒克足、一播全苗的基础上,不浇越冬水扣返青水,小麦全生育期灌水由3~4次减少为1~2次,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底氮用量,起身拔节期重施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6.
吴元奇  王伟  赵丽  邱贵兰  唐兰  杨荣  张艳茹 《玉米科学》2022,30(5):99-107,115
以试验前期筛选适合西南地区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分别在两年三地进行试验,探究氮肥、密度、环境及其互作对青贮干物质产量、品质的影响。2018年结果表明,减氮施肥能替代传统施肥,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先增加后降低,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2019年在雅安和合川试点,减氮10%和 30%与常规施氮(纯氮 300 kg/hm2)相比,各品种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 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在怀化试点,减氮 10%处理下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和减氮 30%处理,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氮密互作对青贮玉米品质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两年干物质产量及品质,在种植密度 71 250~82500株/hm2搭配减氮 10%~30%时,青贮玉米产量达到最高且品质没有降低或降低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氮磷钾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175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运筹对小麦植株和产量性状、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面团品质和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或氮磷、氮钾、氮磷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磷、单施钾、磷钾配施以及不施肥处理显著增产,并改善了植株性状。施肥处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品质和烘焙品质影响显著。籽粒产量性状和不同品质指标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有别,如施肥处理对产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影响较大,对容重、吸水率影响较小。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施肥处理的反应亦有差别,如中麦175的籽粒产量、面团拉伸阻力、拉伸比值、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值、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敏感,其变异系数大于济麦20,而济麦20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敏感,其变异系数大于中麦175。施氮对改善籽粒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效果优于单施磷或单施钾处理。  相似文献   

8.
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重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管理措施,以渝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施肥量效应表现显著差异,并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4个播期中,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密度以180万.hm-2的产量最高;施肥量以基施40%复合肥450kg.hm-2+追施纯N 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与施肥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当追肥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渝麦12号在11月7日播种、播种密度135万.hm-2、基施40%复合肥(含N 20%、P2O512%、K2O 8%)450kg.hm-2+追施30kg.hm-2纯氮的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瑞华麦5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立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0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措施,在大田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对瑞华麦520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播期与密度试验中,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10月1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受密度影响不大。氮肥运筹试验中,施氮量180~27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施氮量超过270kg·hm~(-2)后产量增长缓慢;氮肥基追比7∶3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hm~(-2)、施氮量270kg·hm~(-2)、基追比7∶3时瑞华麦520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促进基部节间缩短,从而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能。另外,追肥比不追肥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籽粒和面粉品质。两个基追比相比,基追比4:6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动态的合理发展,以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尤其在拔节期追肥效果最佳,既可获得小麦籽粒最高产量,面粉品质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密度再增加则呈相反趋势;扬麦12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15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密度再增加亦呈相反趋势。当密度增加至240×104/ha时,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密度再增加则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品种扬麦9号最优密度为240×104/ha,此密度下有利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生产中采用200~25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中筋品种扬麦12号最优密度为150×104/ha,此密度下可实现优质高产,生产中采用130~17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及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20世纪50至90年代育成的32个代表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氮肥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呈增加趋势;施氮增加了不同年代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但降低了千粒重。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小麦品种穗粒数对氮肥响应最敏感,千粒重最不敏感,因此该时期小麦的产量在施氮条件下增产显著。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随年代的推进呈降低趋势,但蛋白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淀粉含量和沉降值随年代先降后升,而降落值先升后降。除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外,氮肥对其他品质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各品质指标对氮素响应不同,早期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对氮肥响应较现代品种敏感。氮肥对20世纪70年代品种的湿面筋含量、80年代品种的沉降值和90年代品种的降落值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正相关。说明品种改良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但对小麦不同品质性状有不同的影响,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前提下,稳定小麦品质是今后品种改良与合理施肥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降值提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大幅增加播种密度,个体生长发育受抑制的程度将明显减小。因而,晚播小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通过强化群体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民习惯施肥、技术部门推荐施肥、小麦专用配方肥等几种施肥方案对鄂北岗地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筛选出适宜的肥料,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宜施壮小麦专用肥平均增产1050 kg/hm~2,增产率达17.7%;农技部门推荐施肥平均增产690 kg/hm~2,增产率11.6%;当地小麦专用肥平均增产260 kg/hm~2,增产率4.4%;不施肥的明显减产52.9%。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宜施壮小麦专用肥增加纯收益1893元/hm~2,农技部门推荐施肥和当地小麦专用肥分别增加纯收益516、112元/hm~2。宜施壮小麦专用配方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加经济收益,施用效果最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探讨行距对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5个不同类型的超高产小麦品种在相同密度(基本苗225万/hm2)、不同行距条件下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小穗数、成穗数总的趋势是以16.67cm行距时最高;不同品种要实现最大成穗数所要求的最佳行距不同:周麦16和矮早8以行距16.7cm时最高,温麦6-986和百农9711以行距20cm时最高,偃师4110以行距23.3cm时最高;行距的大小对超高产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沉淀值无显著影响。在生产上可以根据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通过调整行距、增加成穗数以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扬麦25为材料,分析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与当地常规配方施肥对小麦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对小麦前期分蘖表现出了促进作用,茎蘖数的增加幅度高于常规配方施肥,且分蘖率的差异更为显著。随着小麦分蘖数开始下降,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成穗率低于常规配方施肥,但差异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有效穗数比常规配方施肥高,具差异显著(P<0.05),但在实粒数和千粒质量方面几无差异。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来看,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通过增穗数、增粒质量达到增产效果,增幅2.93%,增加净效益50.5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8.
周慧敏  郑生宏 《茶叶》2015,41(1):12-14
2012-2013年,在龙泉市八都镇瀑云茶场开展了茶园不同施肥方式大田比较试验,试验以人工开沟施肥、人工撒施和机械犁耕施肥为基础,设4个不同施肥处理,对新梢发芽密度、百芽重以及鲜叶产量和主要品质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人工开沟施基肥和追肥处理的春茶新梢具有较好长势,其春梢发芽密度和鲜叶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4种施肥方式对新梢百芽重和鲜叶品质成分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渭北旱塬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旱地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养分配置及相应集成栽培技术处理,研究了旱作条件下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量施肥水平基础上氮肥减少7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增加569.85 kg.hm-2,增产幅度达8.1%;高量减氮施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11.3%,其增产幅度比高量施肥处理高8.4个百分点;高量减氮处理养分效益为4.25元.kg-1,比CK提高250.3%;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2.3%,比CK高9.9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8 kg.mm-1.hm-2,比CK提高16.5%。旱地在目前氮磷肥投入水平基础上增施钾肥,单位有效养分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收益分别增加10.0%、30.6%和8.2%,说明增施钾肥是促进旱地小麦肥料有效利用和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棉粕腐植酸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棉粕腐植酸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以小麦新春3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无机养分和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复合肥处理相比,施用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干物质均有所提高,分蘖和成穗率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与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复合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加了51.36%和13.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