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龄起蚕添食NPV后,用人工饲料无菌育进行个体隔离饲养,並对残存的蚕在低温处理前进行体表消毒,5龄起蚕时进行低温处理,调查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血液型脓病的诱发与1—4龄添食NPV的关系,其结果是: 1—2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儿子5龄起蚕时即使进行低温处理,完全没有看到血液脓病的发生。 3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于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仅发生11.3%血液型脓病。 4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于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发生50%血液型脓病。  相似文献   

2.
于丽萍 《广西蚕业》2002,39(4):49-50
有蚕农问 :“我养的蚕长得一白二胖 ,但就是上蔟后不做茧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应弄清熟蚕不做茧的原因。正常的熟蚕上蔟后 ,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 ,会迅速排尽粪尿 ,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 ;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 ,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 ,也会迅速排去粪尿 ,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 ,待体力不支时 ,掉到蔟下 ,或死亡 ,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 ,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产生落蔟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熟蚕神经麻痹 ,吐丝器官发生故障所致。而造成蚕儿神经麻痹 ,吐丝…  相似文献   

3.
家蚕蝇蛆病又称多化性蚕蝇蛆病,是由于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上,孵化后的幼虫(蛆)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病害,对蚕业生产危害很大。睢宁县每年春蚕、中秋蚕、  相似文献   

4.
虱螨病又称壁虱病,其越冬寄主是棉花红铃虫和稻麦蛾幼虫,所以往往在棉区养蚕时发生。过去常用敌敌畏喷杀和硫磺熏杀,有蚕作不安全或使用不方便的弊病。用马拉硫磷(马拉松)杀螨,取得较好效果。方法是,养蚕前在蚕室蚕具清洗前用800倍液(1ml兑水0.8kg),对蚕室及地面角落喷杀或蚕具浸杀。在蚕期中3龄后中、壮蚕发现有虱螨病危害症状,3龄期用1000倍液,4~5龄用800倍液,待桑叶基本吃尽后,用药液喷洒蚕座和蚕体,喷后加网除沙,调换蚕匾、蚕网等,调出来的蚕具用800倍液浸杀,晒干后再用。如在眠中被害,待饷食1餐桑叶后按不同龄期所用浓度药杀。小蚕及…  相似文献   

5.
逆出蚕,群众又叫顶壳蚕、戴帽蚕,即蚕在孵化时只脱出尾部而头部未脱出仍顶着卵壳到处乱爬,几日后因不能取食而死亡。近年来我市饲养散卵种后,逆出蚕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1987年晚秋近300余盒蚕种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逆出蚕,多者发生  相似文献   

6.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发生白僵病。蚕期如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白僵病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消毒,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量多。 2.大小蚕套养。多数联户育蚕的农户没有专用室、具,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  相似文献   

7.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家蚕蝇蛆病又称多化性蚕蝇蛆病,是由于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上,孵化后的幼虫(蛆)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病害。该病对蚕业生产危害很大,对家蚕危害时间较长。该病对我县每年的春蚕、中秋蚕、晚秋蚕都有不同程度危害,  相似文献   

9.
家蚕蝇蛆病是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的体表,孵化后的幼虫(蛆)钻进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夏秋蚕,一旦疏于防范,危害会非常严重,不仅会损失大量优质原料茧,而且还会减少蚕  相似文献   

10.
一、加强蚕品种改良步伐优良蚕品种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蚕业的前提和基础。建国后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蚕品种的改良工作,实现了全国范  相似文献   

11.
脓病又称体腔型脏病,第1~5龄蚕儿都有发生,也有在上簇后大量发生.脓病蚕儿又称高节蚕,是病毒病.其病原体的研究较快.农家发生的不结茧蚕多数是脓病.1、病征发病初期和健康蚕区别:病蚕进入催眠期不就眠,沿着蚕匾四周爬动,皮肤紧张发亮,其后环节间膜变高,成为高节蚕,皮肤易破,不时从蚕匾掉下,流出乳白色浓汁.这种状态极易和健康蚕区别.这种脓病蚕的最明显病征是血液混浊,白血蚕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12.
小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要点与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祚忠 《中国蚕业》2011,32(1):86-88
小蚕饲养技术要点"养好小蚕七成收"这是养蚕经验的总结,养好小蚕是蚕茧丰收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小蚕期比大蚕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及病菌的侵害;另一方面,小蚕期感染病原后,病原微生物在蚕体内逐渐繁殖并通过排泄等途径污染环境再感染其它健康蚕。根据小蚕的生理特征,养好小蚕需要注重补催青,营造高温、高湿、消毒彻底的环境条件,并做到良桑饱食。  相似文献   

13.
小蚕生长发育快,喜高温多湿,对各种病原抵抗力较弱,往往是“小蚕感染,大蚕发病”。采用小蚕专业化共育,有利于科学养蚕,做到技术标准化,使小蚕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整齐,健壮,以增强大蚕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为蚕茧丰收打好基础.为此,必须把蚕病预防进一步落实到对蚕房蚕具的改进中。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以来,主要蚕具之一的蚕箔几经改进,最早使用的是篾箔,后逐渐被木盒(木框篾底或木框编织袋底)所取代,近年来我市又逐步试验推广先进的全塑蚕盒共育。现将试验推广情况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4.
蚕病的发生是蚕体、病原和环境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后,在蚕体内发生发展的综合现象。所谓病原,广义讲是引起一切蚕病的致病原因,狭义讲是引起传染性蚕病的病原微生物。所有病原微生物都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蚕的发病也一定要有病原,不同的传染性蚕病有不同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韦廷秀 《广西蚕业》2003,40(1):49-49
由多化性寄生蝇的幼虫(蛆)寄生引起的蚕病,称蝇蛆病。其症状是:当蝇产卵在蚕体的环节皱折处,卵经1~2天即孵化成幼虫,在幼虫钻入蚕体后,蚕体皮肤上产生不规则的黑色病斑,黑斑内有幼蛆,被寄生处环节常肿起、弯曲,3、4龄蚕被寄生后在大眠中不能蜕皮变黑而死,5龄蚕前期被害后出现早熟蚕,一般虽能结茧或结薄皮茧,但都不能化蛹而死于茧中,五龄后期寄生的蛆体常在蚕儿结茧后发育成熟,咬破蚕的皮肤、茧壳钻出,造成蛆孔茧,不能作缫丝原料。  相似文献   

16.
在蚕业生产中,小蚕共育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我县推广小蚕共育后,对提高蚕茧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蚕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就如何搞好小蚕共育谈谈看法。1 小蚕共育的形式小蚕共育的形式,都必须满足小蚕共育的各方面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范建奇 《中国蚕业》2002,23(3):11-13
加入WTO后,作为当今世界蚕业中心的我国,尤其是全国蚕业最集中的杭、嘉、湖产区,其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主导产业之一的蚕业的竞争力.而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则是提高蚕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妍  张士刚 《广西蚕业》2004,41(3):49-49
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蚕病,蚕儿发生此病后,轻损失50%—70%,重粒茧无收,对蚕业生产危害很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9.
于丽萍 《蚕学通讯》2002,22(2):30-30
有蚕农问:"我养的蚕长得一白二胖,但就是上蔟后不做茧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老蚕不结茧的原因.正常的老蚕上蔟后,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会迅速排尽粪尿,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也会迅速排出粪尿,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  相似文献   

20.
看了《蚕业科学》五卷一期猷龙同志的"关于《齐民要术》所载桑、蚕品种的研究"一文,内引《齐民要术》上的一段话:"……少食荆桑,中与鲁桑,则有裂腹之患也"。猷龙同志解释道:"为什么贾思勰认为这样的安排会使蚕发生"裂腹之患"呢?可能是小蚕期用荆桑后蚕的发育快,蚕体较小,中蚕、大蚕期给予营养价值特别多的鲁桑后,引起蚕的肥大发育而增多不结茧蚕之故",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推测,可能是蚕体虚弱,感染了脓病,在壮蚕期,腹部体皮破裂而造成流脓汁的"裂腹",更接近字义一些。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