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决东北大豆产区杀菌剂选择混乱、剂量偏大及施用方法不当等诸多问题,试验于2018年进行,分为3个处理。减施增效处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核心,采用根瘤菌剂与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控大豆根腐病,采用自发研制的大豆叶面遮盖剂防治大豆灰斑病,与常规化学药剂处理和不施药处理进行大面积比对试验。随机取点调查根腐病、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及产量等性状,计算效益。结果表明:减施增效处理的根腐病及灰斑病病情指数均为最低,分别达17.96%和27.18%。根腐病的防效为64.08%,极显著优于化学药剂处理,大豆灰斑病的防效为72.97%,显著优于化学药剂处理。减施增效处理产量最高,达3914.40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增收效益为1067.70元。减施增效处理,既减少了杀菌剂的施用量,又提高了产量,获得收益也有所增加,为国家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苹果园农药减施增效目标,开展了“绿色防控+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学农药减施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药模式相比,农药减施区在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31.7%的情况下,病虫果率降低3.6%,增产3.2%,亩增加收益752.6元。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重要产区,也是我国黑土地的核心地带。在长期的作物种植中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生产效益低下,也导致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化肥减施增效有利于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同步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本文作者结合试验研究,阐述了黑龙江省大豆化肥减施增效生产技术,旨在推广科学、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大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承德市黄芩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连年种植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养分不足,虫害与农药使用量不断加大,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推广应用黄芩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生物有机肥优化施用等本地化技术突破,推动了黄芩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济宁地区覆膜大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济宁地区大蒜生产中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传病害严重,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覆膜大蒜的需肥规律和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措施,包括总量控制、根据大蒜养分需求特性的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集成应用高效新型肥料、土壤改良及有机替代技术,辅以种植制度优化技术,形成了大蒜化肥减施增效的初步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和应用,从整体上降低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对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展开探析,提出有效促进化肥减施增效的玉米栽培管理方法,希望借此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论述了在青稞种植的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使用情况,希望为西藏青稞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农业生态保护和青稞减施增效技术普及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蓝氮肥减施增效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2个甘蓝品种上的氮肥追施减量试验,研究了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施氮肥并没有造成甘蓝品种减产,反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增产。说明按照一般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化肥的用量超过了作物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品种,应该优化其最佳施肥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四川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化学肥料施用与化学防治病虫害为茶叶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引起了环境污染和茶叶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调查分析了四川主要茶区茶园施肥现状和土壤养分状况、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采用减少化肥用量、优化施肥方式、配套改良地力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
过去小麦增产增量依赖化肥的使用,但在种植地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对土壤、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不适合作物的循环种植。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进行化肥减施增效,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小麦的增产增量。本文将围绕冬小麦的种植,探讨生物技术在化肥减施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贾志军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7):1274-1284
【目的】明确大豆田地表湍流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规律,为阐明大豆田地表能量平衡奠定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大豆生长季地表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分平衡和地表能量分配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结果】大豆田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其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当降水量较少时也与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大豆田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亦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感热通量Hs和Hs/Rn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豆生长季内降水总量明显大于蒸散总量,但降水分布不均也会使得短期内出现水分收支亏缺。2005-2007年,大豆田波文比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相同,波文比与降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三江平原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单峰日变化特征显著,生长季内大豆地表水分盈余。净辐射、降水量和植被发育是影响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以及能量分配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蛋脂总和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主栽品种更替过程中品质性状的改进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脂肪含量无明显规律性变化,总体呈波动式降低趋势,变化幅度为19.88%~21.41%,平均脂肪含量为20.68%。阶段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呈增加趋势,60年代到80年代呈降低趋势,80年代到2000年后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也无明显规律性变化,总体呈升高趋势,变化幅度为37.22%~40.94%,平均蛋白质含量为39.34%。阶段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呈增加趋势,80年代到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蛋脂总和无明显变化规律,总体呈波动式增加的趋势,幅度为58.34~60.81%,平均蛋脂总和为60.02%。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三江平原丘陵区13~4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55株标准木的针叶生物量,建立了单木针叶生物量模型,结合每木检尺结果和比叶面积,估算和建立了不同立地条件(立地指数11~17)、不同林龄(13~40 a)和不同密度(556~3 122株.hm-2)人工林的针叶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指数模型,给出了植被冠层分析仪(LAI-2000)间接测定叶面积指数时的校正系数和校正系数模型。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比叶面积为12.93m2.kg-1,95%的区间估计为[12.23,13.63]m2.kg-1,单木针叶生物量模型为幂函数模型,叶面积指数为5.76~11.04,针叶生物量为4 455.52~8 535.69 kg.hm-2;LAI-2000测得的叶面积指数为1.77~4.02,低于实测叶面积指数,LAI-2000测量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校正系数为1.45~3.63。林龄、密度、立地条件及其综合作用能够影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和LAI-2000测量叶面积指数时的校正系数,它们能够解释叶面积指数和校正系数变异的99.9%。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标,特以马铃薯为试材进行了该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肥效试验过程中,在同施商品有机肥的基础上逐渐减少化肥用量10%~30%,马铃薯产量和效益保持相对稳定,达到了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主要大豆栽培技术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当前中国大豆种植效益偏低的症结所在,提出节本增效的技术途径,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垦系统主要大豆栽培模式进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比较各模式的优劣。选取典型、一致地块,在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的条件下,记载各模式大豆生产各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情况,进行投入产出及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三江平原推广的大豆综合栽培技术模式中,大垄“行间覆膜”技术增产效果最为显著,2009-2010年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分别达4572.0 kg/hm2和3880.5 kg/hm2;玉米茬“原垄卡种”保水、省工,是节本增收的栽培措施,2009年单位面积效益最高,达9518.7元/hm2,2010年单位面积效益排在第二位;“大垄密”集合垄作和平作优势,便于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2009-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4002.0 kg/hm2和3288.0 kg/hm2;“三垄”栽培技术抗涝保收,是低湿地区和地块种植大豆的适宜栽培方式,2009-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3597.0 kg/hm2和3273.0 kg/hm2。农村小农户生产规模小,大型农机具少,技术到位率低,大豆产量明显低于邻近国有农场,2009-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2935.5 kg/hm2和2497.5 kg/hm2。由此得出,大垄“行间覆膜”等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在三江平原农垦系统已趋成熟,但需根据具体条件灵活选择。农村地区要推进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秋季深松整地和轮作倒茬等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  相似文献   

16.
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效果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玉米化肥减施增效的技术途径及应用效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施加缓释肥料等新配方肥料、有机物料以及化学物质等物质的减肥增效作用,探讨了轮作、调整播期、喷洒化肥距离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措施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减肥增效技术的研究前景。该研究可以为玉米化肥减量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该技术综合生态评价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抑菌试验发现哈尔滨市郊区已出现了抗多菌灵兼抗甲托的灰霉菌抗性菌株。复合药肥对灰霉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0%以上,同时能主番茄叶霉病,在番茄作果期和青果期喷施复合药肥,能够提高番茄叶片光合速率30%-4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江平原佳木斯地区气温变化特征。[方法]利用三江平原佳木斯地区佳木斯、桦南、富锦、扶远4站1961~2010年温度资料,分析了三江平原佳木斯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三江平原佳木斯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49~0.412℃/10 a,各地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表现为东部南部北部西部;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气候突变,佳木斯、桦南、富锦年平均气温在1981年发生气候突变,扶远在1984年出现气候突变;佳木斯、富锦、桦南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异常偏低,桦南、扶远、佳木斯在2007~2008年异常偏暖,富锦在90年代初异常偏暖,各季平均气温异常在各地出现的年份不尽相同。[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三江平原佳木斯地区的气温预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江地区大豆田抗性杂草种群演变趋势及化学防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杂草调查,论述了三江地区大豆田抗性杂草种群演变的趋势及原因,并对防除抗性杂草的有效药剂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为消灭大豆田抗性杂草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