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调查了YU 02-38、崖城89-9、YU 01-13、YU 01-39、新台糖16号5个甘蔗品种(品系)蔗蔸上芽的分布情况,并观测了YU 02-38和崖城89-9不同蔗桩高度的蔗芽萌发情况。结果表明:蔗芽主要分布在0~5cm的蔗桩上,5cm以上部分蔗芽分布较少,0~5cm蔗桩上蔗芽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上部蔗桩,上位芽的存在会对下位芽的萌发产生抑制作用。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提倡"快砍低锄"措施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后期灌溉对宿根蔗蔗糖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西干旱条件下对两个甘蔗品种的宿根蔗,于生长后期分别进行灌溉和不灌溉(对照)处理。结果表明灌溉处理的甘蔗蔗糖分明显高于对照。对甘蔗叶片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灌溉处理的过氧化物酶、NADP-苹果酸酶、ATP酶、酸性转化酶活性及水生蛋白质和蔗糖含量均有所提高,还原糖含量降低。对干旱相对较敏感的桂糖11号,叶片的呼吸强度和叶绿素含量也以灌溉处理的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  相似文献   

6.
就甘蔗机械收获的原料蔗品质对制糖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机械收获原料蔗进厂指标如何制定提出建议.对机械收获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52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37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1.15%,15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宜州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区RSD发生状况,为宜州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收获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在玉米收获季节,通过6组不同收获机械收获玉米子粒的对比试验与测试,研究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直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获子粒后,子粒破碎率普遍较高,大多超过5%的国家标准;杂质率和落粒损失率普遍较低,分别低于3%和5%的国家标准。子粒破碎率和落粒损失率在不同收获机械及其作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杂质率差异相对较小,收获机械作业是造成玉米子粒破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甘蔗收获后因不能及时入榨,堆积储存过程中甘蔗劣变造成蔗糖含量下降,给糖厂带来损失。为了探究甘蔗机收后储存过程中糖分损失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DM540-CPS系统高速粉碎茎段,置于20℃和37℃中储存,连续检测茎段的理化指标变化。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储存时长、环境温度和甘蔗品种3个因素对甘蔗储存过程中蔗糖含量、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确定在甘蔗储存过程中劣变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储存前12 h内蔗糖损失率高达30.87%,pH由5.5降至4.0左右,真菌数量显著增加。3个环境因素中,储存时长是影响劣变程度的最核心因素,较高的环境温度能加快劣变发生,甘蔗品种影响蔗糖含量但不影响劣变程度。因此,糖厂应尽可能将采收安排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天气中,并于12 h内完成压榨。  相似文献   

12.
蔗叶还田方法对宿根蔗地一些土壤肥力因素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新植蔗地蔗叶还田对宿根蔗地一些土壤肥力因素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蔗叶还田能提高宿根蔗地的土壤pH值及土壤速效N、土壤速效P和土壤速效K含量,起到培肥地力,促进甘蔗生长的作用。其中尤以C处理对蔗地的培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子粒机收主推的4个品种金科玉3306、迪卡517、中地88、DF607为研究对象,生理成熟后设置不同收获期,研究玉米不同收获期对子粒机械收获质量(子粒破碎率、含杂率、落粒率、落穗率、总损失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粒收获质量中含杂率、总损失率分别为1.57%、1.75%,均满足《玉米收获机械(GB/T21962-2020)》标准要求;破碎率为5.46%,是子粒机械收获质量的主要问题,不同收获期对机收产量影响不显著。含水率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而降低,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因素。结合两年不同收获期,通过拟合方程可以得出,含水率与破碎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含水率在19.0%~24.3%时,破碎率低于5%。根据不同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该区域子粒机械收获以10月15~20日为宜。供试玉米品种中迪卡517、金科玉330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4.
宿根甘蔗不同地膜、蔗叶还田覆盖模式的试验表明,地膜全覆盖的甘蔗农艺性状、产量显著和极显著地优于不覆盖的对照;不同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都不同程度地优于对照.旱地种植宿根蔗,因地制宜选择、应用合理的蔗叶还田和地膜覆盖模式,是一条提高和稳定甘蔗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四个油菜品种在机械收获过程中各部位损失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个油菜品种机械收获损失主要发生在脱粒和清选过程中,占总损失量的80%左右;抗裂角性强的油菜品种可减少自然脱落和割台的损失,但增加了脱粒过程的损失;高产品种虽然机械化收获的损失量最高,但总收获损失率却最低。  相似文献   

16.
霜害对新台糖16号等品种蔗糖分及宿根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999年冬大霜冻后,对新台糖1、10、16、20号的蔗糖分测定及宿根的出苗情况调查,结果新台糖16号优于其它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Lxx侵染甘蔗后在蔗茎中的积累及对蔗茎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种病原菌 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Lxx)的‘拔地拉’(‘Badila’)甘蔗为研究材料,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病原菌Lxx在蔗茎中的积累情况,采用半薄切片技术研究茎维管束的病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接种Lxx的Badila中,Lxx菌量积累随蔗茎由基层到尾层呈现递减趋势。半薄切片结果表明,接种Lxx蔗茎基部维管组织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损坏严重,甘蔗茎节处相对茎间的基本细胞小得多,且具有木质部异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整体较为密集。接种Lxx蔗茎维管组织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损坏程度与Lxx菌量分布呈正相关。甘蔗茎节与茎间的组织结构差异是Lxx菌量由基层到尾层呈现递减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Lxx与甘蔗寄主的互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宿根黄化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对发生宿根黄化后甘蔗体内激素水平高低、叶绿素指数变化,以及分蘖、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株经过了近40 d的生长,叶绿素指数达到40,与正常株刚出苗时的叶绿素指数相当,经过62 d基本完成复绿。正常株的株高、叶片数、节数和分蘖数的增量分别是黄化株的1285%、371%、860%和1650%。在5个观察期,正常株和黄化株的株高、叶片数、节数和分蘖数都有极显著差异;黄化株赤霉素含量比正常株低2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分别比正常株高17.3%和12.9%,与正常株差异显著;黄化株的玉米素、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分别比正常株提高54.5%、195.5%和47.4%,与正常株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宿根黄化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西秋、冬旱常年发生,蔗地土壤水分不足是影响翌年宿根蔗发株及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采用对比法设计,在秋季干旱条件下,对生长中后期的新植蔗进行微喷灌处理,并以不喷灌为对照(CK),探讨微喷灌处理对翌年宿根蔗发株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喷灌处理具有促进翌年宿根蔗地上部生长的作用,表现为发株早、发株数多、发株率高,同时株高、假茎粗、单株干重极显地著优于CK;微喷灌处理对宿根蔗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促进粗根形成和提高蔗根含水量,但根长较CK短,根系的纵向生长不及CK,对根条数的影响不明显。研究中还发现,微喷灌处理的蔗株粗细较一致,株高生长个体间差异则较大。  相似文献   

20.
《北方水稻》2021,51(5)
通过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时含水量对水稻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在机械收获时含水量不同,均会不同程度影响稻米品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其次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影响较小的是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评分几乎无影响。因此,为保证较好的稻米品质,建议在水稻含水量15%~17%时进行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