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因素正交试验法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因素正交试验法是一种试验方法的革新。它可以同时考察多个因素和因素的多个位级(一般叫水平,我们认为改叫位级较好),并利用一整套规格化的正交表(见附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试验。利用数学原理编制的正交表,可以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较准确而迅速地、找到较优生产条件(或规律)。这种试验方法比较简单、省力,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也较容易,便于广大群众掌握。  相似文献   

2.
正1、目的为了探索大豆品种黑河43号增产的新途径,设计实施不同施肥与不同密度正交试验,建立密度与施肥的最佳模型,为大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设计及处理2.1试验设计:试验以纯N(X1)、P2O5(X2)、K20(X3)、密度(X4)进行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试验设计处理组合27个,处理编号、编码及对应实际值见表2。3、试验基本情况:3.1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采取顺序排列法,4行区,行长8米,垄距1.1米,小区面积35.2平方  相似文献   

3.
对来自中文源文献的64张正交表按其有无平方和、自由度的自检功能进行了分组归类。选定其中19张正交表为C语言编程的内核,将套每张正交表进行方差分析的算法编写成19个可由主函数调用的子程序。在此过程中添加“自动检校”程序,以套L9(34)分析三因素正交试验结果的编程运行为例,首次对算法的功能正确性通过C程序运行结果同时显示出来。再借助Windows2000平台的TurboC2.0集成环境,形成可供150种以上的复因素水平组合方案按经典试验设计的数据结构进行方差分析的通用程序源文件,为不依赖统计软件而进行的数据挖掘工作拓展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枇杷叶中熊果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选择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时间(C)、除杂剂浓度(D)为因素,每因素各取三水平,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及除杂剂浓度对提取率影响较大,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2B1C1D1,即7倍量(φ)=90%的乙醇加热回流2次,每次1 h,除杂剂浓度为3%.  相似文献   

5.
根据果蔬活体保鲜的生理特性和环境要求,提出了降低果蔬冰温点的方法;并选择温度、湿度和调节剂浓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2个水平设计正交试验表,按照正交表进行果蔬活体保鲜试验,对试验结果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与优化。结果得出,果蔬保鲜环境的最优组合为A1B1C2,并计算最优组合下试验指标值及其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6.
§1.前言在试验设计中,正交模型广泛地被采用,有关方法的书和文章很多,本文将对它的方差分析作一个严格的论述,并给出一个新的证明。为了直观,我们以在3~5(N=27)的正交表上安排一个二因素三水平,且具交互作用的实验为例,并把结果推广到S~m型的情况,更一般的模型,也不难用类似的思想去解决。§2.数据结构为了安排上述的试验,取3~5(N=27)正交表。这类的表应具有如下的特征: 1)每列因素诸水平(这里水平数S=3)重复的次数应相同。如总的试验次数是N,则  相似文献   

7.
关于正交试验设计的重复试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随机模拟试验,揭示了在正交试验设计时因素水平差异显著与否,主要取决于试验效应的平方和与随机标准差,并推导出随机误差临界值近似计算公式:σ≈θ·r·m·∑α2k(a-1)·[Fα((a-1),fe)-1]。其正确性经随机模拟得以验证。建议做正交试验时尽可能设置2次重复试验。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8.
写在前面     
这一期是农业科学实验应用正交试验法的专号。正交试验法是使用规格化的表格——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并统计分析试验结果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在工业、科学技术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在我省的农业科学实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花生新品种"龙花163"进行了不同密度、穴播粒数、施肥方式(1因素3水平+4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产量结果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并用LDS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其最佳栽培方式为穴距15cm(即13.33万穴/hm2),穴播3粒种,1次性全层施肥方式(即N:P:K各含15%750kg/hm2)。  相似文献   

10.
新品种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为作物栽培学的综合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根据系统工程学原理中“最佳模拟配合法”(The best modeling approach)的要求,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数量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早稻新品种“涟矮早5号”(原名:光2—13)高产栽培最佳农艺组合方案和最优生产条件进行了探讨。一、试验设计及方法田间试验在涟源地区农科所进行,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影响早稻栽培的诸因子中,选择产量等9项生态性状指标为目标函数(见表1)。选择播种量(X_1),插秧谷粒数(X_2),插秧叶龄(X_3),施氮水平(X_4),施钾水平(X_5)五项农艺措施作为决策变量。变量设计水平见表2。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谷物水分仪相关研究较少且测量精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试验对水分仪采样机构进行了参数优化。首先利用实验室电烘箱法对水稻各个水分梯度的实际值进行标定,运用水分测定值与实际值相对比的方法,以平均相对误差为指标,分别对输送辊螺距、碾压辊花纹以及电机转速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L9(34)正交表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出3因素的主次因素顺序与最佳因素排列组合。研究表明:影响水分值测定的主次因素顺序是电机转速、碾辊花纹和输送辊螺距。电机转速225 r/min、碾压辊花纹为网纹m0.4、输送辊螺距8 mm时为单因素试验最优值。最佳因素组合是C_2B_3A_1,即电机转速为225 r/min、碾辊花纹为网纹m0.4、输送螺距为8 mm。  相似文献   

12.
<正> 第五讲:正交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正交试验法是一种解决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方法,是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的。它首先用于农业试验,目前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林业方面还是初步应用,希望今后林业工作者作试验时,要广泛采用正交试验法。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季节比较长,并能做较少的试验,找出试验范围内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具有两个突出特点:(1)它牺牲了部分正交性而获得旋转性,并基本保留了回归正交设计试验次数少,计算简便、以及部分消除回归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等优点。(2)有效地克服了由于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无旋转性而不能根据预测值直接寻找最优区域的缺点。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其因素数 P=4,析因试验点数 m_c=16星号臂 r=2.0,中心点试验次数 m_o=12,总试验点数 m=36。具体设计方案编码值见表  相似文献   

14.
正交试验法在牛蒡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BA,NAA及蔗糖3个因子对牛蒡(Arctium lappa L.)组培苗的增殖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A,BA及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3个因子对牛蒡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各试验均按正交表L9(3^4)形成3因素、3水平的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是MS BA2.0mg/L NAA0.05mg/L 蔗糖30g/L,最适于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 BA0.1mg/L NAA0.05mg/L 30g/L蔗糖。  相似文献   

15.
选择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_2流量和萃取时间共4个因素,以萃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腺叶桂樱叶片精油进行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优选出萃取温度(25、30、35℃)、萃取压力(20、25、30 MPa)、CO_2流量(12、15、18 m L·min-1)和萃取时间(35、45、55 min),作为正交试验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30 MPa、CO_2流量18 m L·min-1和萃取时间55 min。在该条件下腺叶桂樱叶片精油萃取率为3.78%。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正交试验与相对差距和法优化台湾与福建两品种金线莲的设施栽培光环境。以光质、光强、光周期为影响因素,株高、干重、黄酮、多糖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各因素对单一评价指标影响的主次关系;采用相对差距和法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多指标优化,得到台湾金线莲及福建金线莲设施栽培的最优光环境参数方案。结果表明:福建金线莲的最佳光配方为光质蓝红6:1(B6R1))、光强20μmol/(m~2·s)、光周期20 h/d,台湾金线莲的最佳光配方为光质蓝红1:6(B1R6)、光强20μmol/(m~2·s)、光周期12 h/d。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物统计方法在动物饲料科学中的应用──均匀设计新技术在饲料添加剂研究中的应用丁学杰,林海舟(广东工学院化工系广州510090)1均匀设计新技术简介以往试验方案设计常用正交设计法,它是根据正交表挑选试验点。例如,正交表L25(56)表示6个因素,每...  相似文献   

18.
不同微量元素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平菇栽培生产,以平菇菌种为试验材料,通过Fe~(2+)、Mn~(2+)、Zn~(2+)三种微量元素进行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共产生16种试验组合。采用固体平板和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培养平菇菌种,测定菌丝日平均增长量、菌丝体干重、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直观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3个因素,然后针对不同因素的不同指标所对应的最优组合条件,通过单个指标的直观分析并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平衡分析,最终得到综合的优方案,即Fe~(2+) 20mg·L~(-1)、Mn~(2+)0mg·L~(-1)、Zn~(2+)20mg·L~(-1)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BA,NAA及蔗糖3个因子对牛蒡(Arctium lappa L.)组培苗的增殖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A,BA及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3个因子对牛蒡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各试验均按正交表L9(34)形成3因素、3水平的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是MS+BA 2.0 mg/L+NAA 0.05 mg/L+蔗糖30g/L,最适于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BA 0.1 mg/L+NAA 0.05mg/L+30g/L蔗糖.  相似文献   

20.
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四倍体。精子遗传失活采用紫外线照射法,紫外线照射时间1 min、紫外线照射剂量1 500-W.cm-2。诱导雌核发育四倍体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诱导持续时间(A)设35,45,55 min;处理起始时间(B)10,15,20 min;6-DMAP浓度(C)设300,450,600μmol.L-1等三水平,试验重复二次。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处理起始时间15 min、6-DMAP浓度450μmo.L-1、诱导持续时间45 min;三因素主次顺序:6-DMAP浓度→处理起始时间→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