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奖励在我国水土保持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科技群体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设立了“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159号)。该奖项的设立,是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立以来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将对调动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水土保持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激励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学技术研究,推动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5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四届九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4年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第6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第9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5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更名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会议同意2名常务理事、2名理事的变更,聘任了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主编、副主编。会议通报了2014年学会理事和团体会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以及当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需求和目标,对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认为急待创新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调整研究工作思路,将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重点从土壤保持转变为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安全高效利用,并尽快建立以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同步高效利用理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强调以地表径流调控为手段,同步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现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将是21世纪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1996年成立,10年来为我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6年9月22-2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换届改选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岳金山副秘书长主持,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润堂巡视员出席会议,并作了“努力做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工作,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讲话,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束庆鹏副厅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陈茂山副局长到会表示祝贺。来自水利、水电、交通、铁路勘测设计研究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园林绿化公司等方面的85家单位1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25日,第三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暨第七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评审会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6.
全国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立了!这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成立,将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代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钱正英同志和水利电力部预祝大会成功!热烈欢迎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兄弟学会的代表参加会议! 借这个机会,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概况。水土保持是山区建设的根本,也是改变风沙区面貌,减少水旱风沙灾害,治理江河和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已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中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成效,在水土保持科研,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不仅大大加快了山西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速度和水土保持产业化的进程,而且大幅度增加了群众收入,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体系浅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也不一样。水土保持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也就各有差异,并各有其研究的侧重点。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体系的特色,具有较完整的体系,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广,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系统学方法、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武装我国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推广机构,还应用社会经济学、人口学和商品学等,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9.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专业面临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招生困难的困扰。随着形势的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科学技术水平和高科技含量在大幅度提高 ,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注视行业发展动态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为本行业培养急需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9—2001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水土保持通报》连续3度进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之列,且此2项指标值与全国排名位次不断上升,这说明近3年来《水土保持通报》的学术影响在不断扩大。《水土保持通报》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进入新世纪,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分析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的社会需求、科学需求及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如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其适用性,流域生态过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大尺度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土壤侵蚀研究新技术与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如何构筑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北京市典型小流域的治理特点、模式、效益、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相同阶段的情况,笔者对新世纪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发讨论,以期形成共识,共同构筑符合新世纪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经验之一。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是目前研究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从土壤侵蚀遥感制图研究、小流域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并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研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相似文献   

15.
赵云翔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37-139,225
针对我国西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向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西部水土保持具体对策,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以促进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为水土保持科研所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世纪山西省水保科研拟开展的重点课题有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研究、开发建设项目区水土保持研究、城市与小城镇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产业开发研究、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研究、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等,重点技术推广项目有山地微灌技术、坝地防洪保收稳产栽培技术、干旱阳坡造林绿化技术等16项。科研所站应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面向社会搞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土壤侵蚀量是正确评价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 ,它是在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平台松散耦合的基础上 ,利用DEM提供地形特征的功能 ,运用水文模型进行流域径流水文分析 ,并在此基础之上 ,结合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的侵蚀泥沙模型及其沿程传递模型 ,建立了分布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模型 ,用它可以计算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土壤侵蚀量。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试验流域——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 ,经过验证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可以用于黄土区流域的土壤侵蚀量的模拟运算 ,这将进一步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壤侵蚀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定量研究其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土壤侵蚀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之久,回顾并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在简要回顾了我国土壤侵蚀定量研究的过去与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就降雨特性、坡度、坡长、坡向、植被盖度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的定量关系研究,以及小流域侵蚀产沙定量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