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隰县试区旱塬玉米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划为三个区段:明显增长区段、平稳增长区段、负增长区段。以平稳增长区段最高产量的耗水系数或水分生产效率作为该地区的降水生产潜势值,经肥力梯度法测定为1.06~1.09kg/mm。培肥地力是提高降水生产潜势的基本途径,施肥促进农田耗水量增加10%左右,而水分生产效率却成倍增长,在施肥增产中起着主导作用。秸秆覆盖可少耗水30mm 以上,并提高水分生产效率19%。喷施抗旱剂能抑制蒸腾,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2.
3.
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以高效促进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高效农业及其模式的分析,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旨在为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依据,为西北黄土高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农田条件下,只要采取培肥改土、架设荫棚、精细管理等配套技术措施,引种西洋参可以获得成功。4年生保苗率80%,单参重8~35g,自然亩产量100~150kg,亩产值6~10万元,其人参皂甙含量达6.677%,超过卫生部5%的标准。这对拓宽西洋参在我国的种植区域、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无疑是一项省工高效的新兴种植业。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系统及控制研究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3):75-86
西北黄土高原农耕历史悠久,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产结构趋于单一,物质循环障碍严重,制约着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一九八○年定位研究表明:“农田肥力与作物的水分转化效率呈正相关、相关显著”,深刻地揭示出,干旱固然是高原旱作农区生产的经常威胁,然而地力不足导致农田水分无谓地耗损,是丰足的光、热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最为直接的原因。研究表明,高原非耕地欠缺的主要农区,扩种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和稳定生产力的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SativL.),并以此为突破口,调正农业结构,强化农牧结合,使苜蓿所固定的生物氮连同有机质,通过畜牧业渠道集中地向衣田转移;同时实行“有机不足、无机补”的拓宽物质循环通道的原则,二者紧密结合应是兴牧促农,改变结构单一,建立与高原资源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性能稳定的农业生产结构依据,尽可能地把资源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社会财富。一九八一年开始的,分别在年降水量400、500、600毫米地区的固原、澄城、耀县、岐山建立的结构改革试验点,以耕地10%或20%的面积种植苜蓿,一九八三年开始产生良好效果,正面显示出:在非耕地欠缺的旱作或灌溉农区,增种苜蓿促进农业结构改革是可行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的生产效益表明:扩种苜蓿可以:①拓宽物质循环渠道、坛进地力;②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转化效率;③减少农田耗能,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黄土高原,水资源已成为对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现阶段高原旱作农区农田降水利用 效率仅为35%左右,研究表明在较为合理的生产条件用水效率可以达到70%-80%。在此,通过从提 高种群的内在生产力、建设基本农田控制坡耕地水分的径流输出、抑制农田水分的无谓损耗、实施农 田水分的空间富集、确立与降水分布相吻合的种植结构几方面阐述黄土高原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 力开发和增进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粤北作物生产潜势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粤北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主要特点基础上,运用光能利用测算原理,热潜势测定方法,侧算分析了八种主要作物及其相应熟制的生产潜势,剖析了水肥转化效率。潜势分析表明:水稻和甘蔗(主要在本区南部)光能利用率高,热潜势利用率大,是当地的优势作物;花生、番薯、大豆光热潜势利用偏低,有待提高;油菜、小麦尚待克服当地限制因素,潜势始能发挥。双季稻一年二熟或与油菜、小麦组成的一年三熟是当地当前的高产熟制。并就充分利用粤北光热水肥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冬小麦生长条件为标准,筛选了12个因素,对陕西省17个自然生态区的冬小麦生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合大量的肥效试验结果,进行了小麦生产的Logestic增长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生产的最大潜势为6840±600kg/hm~2。各自然生态区合理施肥条件下的小麦产量,陕北为1200±600kg/hm~2,关中灌区为4680±600kg/hm~2。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陕北坡旱地冬小麦施化肥生产呈负效益;水分条件较好的关中灌区和陕南盆地,施化肥效益在2.0元/元以上;渭北旱原区施化肥效益在1.5~1.8元/元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旱作春玉米蒸散耗热的变化规律,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并分析黄土高原东部常规旱作春玉米农田能量交换传输特征。结果表明,非降雨天气情况下,逐日正午(12:00—14:00)时间段内旱作春玉米农田能量平衡比值主要介于0.75~1.0范围内,整个生育期内波文比值呈"L"型变化趋势,春玉米苗期波文比值最高,阶段平均值为4.85±1.42;蒸发比值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降水较多的8月蒸发比值较高,平均值为0.55±0.06;全生育期内波文比值和蒸发比值平均值分别为1.78±1.71和0.40±0.18。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地表获取的可供能量有40%左右用于蒸散耗热。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观测了不同类型旱作农田的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旱作农田的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和土壤干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各类农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1.46%、14.37%、9.27%,各类农田土壤湿度均明显低于其土壤稳定湿度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2)固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土壤干层厚度分别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120cm和260cm;海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度厚20cm和80cm。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随着旱作粮田产量的提高,农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例,重点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典型旱农地区陕西长武县2002和2003年降水输入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区2002和2003年通过降水输入的氮素分别为6.72和10.80kg/hm2;氮素输入主要发生在6~9月,占全年输入量的57.8%;降水输入的N主要是NH+4-N,2002年输入的NH+4-N占降水输入总N量的68.5%±11.3%,2003年占63.6%±9.4%。通过降水输入的K在2002和2003年分别为0.959和2.686kg/hm2。NH+4-N,NO-3-N,K和无机N总量与降雨量之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且各养分量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农田深度、广度和高度开发统称为农田“三度”开发。在完整论述农田“三度”开发的概念、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田“三度”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对今后我国农田如何进行“三度”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雨养农业地区实际,定义了农田水分系统,并区分了农田水分的简单循环和完全循环。在此基础上,以定西为试点,分析和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水分系统基本关系的特征,阐明了土壤水分运动若干特征的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对水热条件的时空响应。【方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植被覆盖、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奇异值分解分析植被覆盖与水热条件的时空相关性。【结果】东南部水热条件对植被的生长最佳,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超过一定的界限不利于植被生长,而降水的增加更容易使植被覆盖增大;中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水文效应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影响密切,在干旱地区水分充足的区域,气温的上升则会促进植被的生长;河谷平原、盆地中植被覆盖对水热的响应较为明显;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对水热的响应也不尽相同;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水热要素的相关性很强,但限制性因素较多。【结论】土地利用、植被类型、作物熟制以及地形地貌和高程等是黄土高原气温对植被覆盖影响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黄土高原地处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对植被的影响最为直接。荒漠地带及非农业耕种区的植被覆盖状况主要取决于天然降水,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农耕区由于受灌溉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和降水之间的相关情况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19.
20.
西北黄土高原区农业与生态恶化及恢复重建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采取生态学和农业历史地理学学科交叉的方法 ,对西北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化历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和以土地严重侵蚀为突出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在本应属于适生性稀树灌丛草原植被 ,仅适于草、畜业的半干旱地区 ,却以开垦草地为中心 ,一直持续了 30 0 0余年 ,成为愈来愈甚的粗放型农业 (种植业 )。论证了从特殊国情出发 ,正确处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与生态恢复重建的关系及其途径。可集中归结为 :在农牧交错带首先取得突破 ;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的过程中重建生态 ;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格局 ,在粮食精种和适度自给的前提下 ,推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逐步建成我国最主要的草业和牛羊肉、毛 (绒 )、皮及加工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