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条矮缩病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试验表明,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稻作方式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扬州地区水稻生产应选用淮稻13号、扬育粳2号、南粳44和武运粳29号等发病较轻的品种,采用机插秧、抛秧等轻简稻作方式,化学防治以防治灰飞虱为主,切断毒链,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姜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姜堰的发生呈加重趋势,且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一致。2011年其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为姜堰历史最高。分析其重发原因,主要是:(1)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大,且带毒率高、传毒几率大;(2)姜堰主推的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高感黑条矮缩病品种。2012年通过统一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切断毒源、带药移栽、吡虫啉(高巧)拌种保直播稻田等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形势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季稻不同品种与播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析白背飞虱发生量监测与带毒率检测,掌握了不同单季稻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耐)病性差异以及不同播种期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季稻不同品种抗(耐)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以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春优618、C两优369品种抗(耐)病性较好,品种问总体抗(耐)病性表现为杂交晚籼好于杂交晚粳;不同播种期是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受白背飞虱发生量与带毒率影响,在预测预报过程中应综合分析水稻播种移栽期、白背飞虱发生量与带毒率三者吻合情况,提高防治指导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早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重发的一种病毒性病害。为了明确生态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的关系,提高预测能力,避免严重损失,笔者利用化州市2007-2015年的生态因子数据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实际发生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年10月下旬温雨系数和上年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对早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影响最大。笔者还建立了生态因子与早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回归模型:Y=-2.7590+0.1895 X_1+0.1345 X_2+1.0495 X~3+0.0044 X_4,利用该回归方程对历史资料进行拟合,拟合程度较好,并对2015年进行预报,预报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小,准确率较高。可见,该模型适宜于化州乃至粤西地区早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5.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面积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2.1%,分蘖期的矮缩病苗后期主要分化为三种类型:提前枯死、不枯死亦不抽穗、抽出经济价值极低的小穗,病苗的产量损失率随株高的降低而增加.稻套麦地区、感病品种、防治质量差、灰飞虱虫量高的稻田发病严重;农业防治措施包括:推广抗病品种、杜绝稻套麦、适期收割及时灭茬、清洁田园,重点抓好麦田、水稻秧田、穗期灰飞虱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6.
2014年采用大区试验示范,研究了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及醴陵市(机插秧稻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机插秧稻区,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危害,对其防效分别达95.70%~100.00%、60.36%~84.84%、80.73%~90.41%、95.77%和74.31%~82.06%。此外,该技术的用药量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55.62%~78.25%,种稻效益增加209.73~289.35元/667 m2。  相似文献   

7.
根据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异交栽培的特殊性,重点抓好秧苗期、大田回青期和分蘖期等关键时期的稻飞虱、叶蝉防治技术措施,可有效防治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瘤矮病、黄矮病等病毒性病害.  相似文献   

8.
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主要感染稻麦、玉米及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此病于 60年代中后期在我县及浙江各县市流行 ,此后一直消声匿迹 ,发生很轻。 1 997年开始 ,我县晚稻上此病突然再度暴发流行 ,发生面积达 9个乡镇 2 0 0 0多 hm2 。 1 998年扩大到 1 5个乡镇 40 0 0多 hm2 ,严重发病田块 ,几乎毁耕。针对矮缩病暴发流行 ,我们积极开展调查试验 ,调整防治策略 ,到 1 999年晚稻 ,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现将有关发生与防治情况作一总结 ,以供共同探讨 :一、黑条矮缩病的发生1 .水稻品种抗病性调查根据调查…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认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与田间灰飞虱的发生量呈正相关,水稻3叶1心期比其它生育期更易感病,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本文还分析了病害的流行因子,讨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灾发原理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8~2004年调查观察与试验研究,阐述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流行原理,提出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必须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虱防矮为关键,健身栽培为保障,掰蘖补丛为因急补救的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本地大面积种植的大、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场所,春季繁殖一代后,转移到玉米、水稻上传播病毒病。近年来,泰兴市麦田灰飞虱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大、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小麦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为了明确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探讨其综合控制技术,有效控制禾谷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危害。近几年来,我们对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12.
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强于常规粳糯稻品种,分析了大田生产上杂交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较重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会同县杂交水稻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会同县杂交水稻生产中出现严重的矮缩现象,尤以两系杂交稻最为严重.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是以灰飞虱和褐飞虱为媒介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共同危害造成的.分析了2008年矮缩病重发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湘潭市近年来中晚稻矮缩植株症状、受害特点的调查研究,以及与黑条矮缩病、矮缩病、霜霉病等相近病害症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湘潭市近年中晚稻矮缩植株的成因主要是受前期除草剂药害和中后期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共同危害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年来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开展该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将为抗性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抗性材料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并通过广恢998/D4F2群体分析该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利用QTL-seq技术联合遗传连锁分析定位主效抗性QTL。【结果】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毒性而非抗虫性,且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QTL-seq和连锁分析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效抗性QTL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命名为qSRBSDV9。利用代换作图法进一步将qSRBSDV9定位在102.3kb的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1个预测基因,其中9个基因与赤霉素信号传导相关。【结论】揭示了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及遗传规律,精细定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效抗性QTL qSRBSDV9。这为该QTL的图位克隆及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湖北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华东等地区暴发流行,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而湖北一直未有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报道。然而,2009年和2010年在湖北省长江沿线的荆州、孝感、咸宁、黄石、鄂州、黄冈等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水稻矮缩减产的现象。经过症状观察、dsRNA电泳图谱分析、RT-PCR等方法,诊断该病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说明该病毒已经随介体昆虫白背飞虱从我国南方传播至中部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17.
三明稻区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在26.7万hm2以上。2012年早春气温总体偏高,全年雨季早、雨水多,水稻两迁害虫仍然发生较重,近年为害突出的南方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仅零星发生。介绍了2012年三明稻区各种水稻病虫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2010年三明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在单季稻田发生较重;由稻飞虱为害传毒的南方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两种水稻病毒病在三明市单季稻、连晚和烟后稻上暴发成灾.提出监测稻飞虱迁入峰,采取"治虱防病"尤其是秧苗期治稻飞虱防病,能有效减轻水稻病毒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分析了2009年以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及湖南省的发生情况,介绍了湖南省对该病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对2012年该病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湖南省对该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普通矮缩病是由矮缩病毒经多种叶蝉传播的病毒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稻区。近年来,病害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本文就矮缩病的病毒研究、抗性研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普通矮缩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