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井看采茶     
年青时,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哥哥嫂子们总是泡茶接待。一下子客堂间里散发出一股清香,在客堂外的小走廊上也闻得到。客人们和哥哥嫂嫂在谈论:“这是‘明前’?‘雨前’?“什么‘明前’,‘雨前?”?“都是龙井茶啊!”“龙井茶有这么多花样?”“可不是,有头茶二茶三茶哩!”正在这时,从姊从她家的灶间走到院子里,望见我,她大约听到一点哥嫂和客人们的谈天说地,她把我一把拉到她家,叫我坐在灶间旁边的吃饭间里,靠着方桌,泡了一杯茶,放在我面前,说:“喏!你喝杯龙井茶!”这是我第一次喝到的龙井茶。后来,我长大了些,到南通上海等地念书,都听到人们问我关于浙江的龙井茶。为了求学,我南北东西,国内国外都跑,常遇到人们询问浙江的两种  相似文献   

2.
茶妹     
案头上,一杯绿茶,为我泡开浓浓的思念。这绿茶,是茶妹从山里寄来的,每年,她总要给我寄一包新摘的谷雨茶。茶妹是我当年房东的女儿。那年,我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武夷山脉中段的五府山。当时我们来不及盖房子,数百名上山干部都分散住在农民家中。房东的女儿茶妹,当时17岁,娉娉婷婷,梳一根长辫子,眼睛透着灵气。我把行李挑到她家,她父亲忙着在厅堂里为我搁铺,她在靠床的土墙上为我糊上报纸。自此,我成了她们的家里人。茶妹是摘茶能手,会双手摘茶,一天能摘上百斤茶青。那时山里还没有茶厂,全靠手工制茶。夜里,灶房里燃…  相似文献   

3.
茶人项姐     
舒曼 《农业考古》2006,(5):191-193
在燕赵茶界,一提到邢台市“三剑茶艺馆”时,马上就会有人接茬:“那是项姐开的!”“项姐”,好亲切的称呼。无论是年长于她的,还是比她岁数小的,茶人们习惯于把项春霞亲切地叫作项姐。这不仅仅是因为“三剑茶艺馆”的招牌早已跨越了邢台地域,而是项姐本人在河北省茶界的人气指数也在不断地飚升。我认识项春霞女士是在她习茶之前的1992年,那时她还在《邢台日报》当一名记者。及至十年后再见到她时,名片上却多出了三个头衔:三剑装饰公司总经理、三剑茶艺馆总经理、三剑鲍翅酒楼总经理。崇茶从酒,雅俗共赏,既追求雅文化之茶,又经营俗文化之酒。如…  相似文献   

4.
在麦当劳喝茶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甘满堂前日,应朋友之邀去麦当劳小聚。在点饮料之时,因我是一个“茶鬼”,就毫不犹豫地点了茶。朋友笑道:“在家天天喝茶,到达里何不尝尝新鲜?”我说:“在老外开的快餐店里喝茶,对于我们来说,本身也是一件新鲜事。”饮料和食品...  相似文献   

5.
文卿 《农业考古》2003,(2):243-244
诗是心灵的凝华 ,茶汤是性情的流淌 ;音乐是天人永远的回声 ,画幅是在色彩渲染中铺张的乐章。艺术与艺术尽可以千差万别 ,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而艺术的本质与大自然的“道性”也是合一的。茶 ,采日月之精华 ,摄天地之灵气 ,其“性”更是通“天、地、人”“宇宙三才” ,但这不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茶缘。灵山秀水 涵养成材早已蜚声画坛、年近不惑的冯英女士 ,不知是多年的艺术涵养 ,还是故乡峨眉山灵山秀水的熏陶 ,与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饮茶、画茶 ,以茶会友 ;茶催生灵感 ,伴她创作 ;缭绕湿润的茶香 ,诉说她脉脉衷肠 ,伴她走过…  相似文献   

6.
刘菁 《今日农村》2002,(4):9-11
中国“国饮”为何物?茶也。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曰“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至俗与至雅,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叶羞雾含轻抖出,香借风送得雨还”———倘若品茗闻香时能见此情此景,我心足矣。对茶的偏爱使我认识了“得雨活茶”,因“得雨”又知道了景德镇有个德宇集团。“得雨”的灵气中国茶之灵气离不开一个“水”字。“西湖龙井”中的“井”、“庐山云雾”中的“雾”,莫不沾连着“水”意。“得雨活茶”,只小小一个“雨”字便平添了烟雨朦朦、叶羞含雾的茶之境界。“得雨活茶”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特供茶…  相似文献   

7.
秦岭巴山陕南茶陕西略阳舒义顺俗话说“茶不过秦岭”。意思是茶只适宜于秦岭以南栽培,秦岭以北由于气候、水土的关系不宜种茶。而地处秦岭南麓和大小巴山的陕南汉中地区的西乡、镇巴和安康地区的紫阳却出好茶,通称陕青。西乡午子仙毫午子山上午子茶,午子仙毫香万家,凡...  相似文献   

8.
由茶入禅     
素爱茶。南方故乡的那间茶馆一直是我过去留连、如今思念的地方。那山水式的布局和幽雅的环境,置身其中令人便乐以忘归。常是好书一册,香茗一壶,待饮罢掩卷,早已是“不知春去已多时”了。北方数年的漂泊,竟没有冲淡对茶的情愫。凭着这份执着,在喧嚣的闹市区开设了一家自己的茶馆──大千茶艺馆。而今思念和乡愁,漂泊和痴执都有了一个栖息之所,也有了一份“得小住时且小住,爱如何时便如何”的从容自在。尤为欣慰的是藉着茶的机缘,得以管窥禅道之门,并从此踏上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禅修之路。伴着茶香,我愿把自己从茶入禅的…  相似文献   

9.
曾经喝过一种茶,应该是绿茶吧,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是早春的新茶。细嫩的茶叶,泡在玻璃杯里是慢慢舒展开的,娇柔羞涩,舞姿动人,那淡雅的芬芳,那清澈的汤色,含在口里不忍咽下,真让人有一种怜香惜玉的感觉。若论“从来佳茗似佳人”,我想“她”应该算是比较俏丽的佳人了。遗憾的是,因为那时候还不太懂得爱茶,并未过多在意,等到后来有些懂得茶了,就愈来愈想念那茶,可是再也没喝到过。  相似文献   

10.
吃茶感怀     
没有什么比吃到一杯清香的茶更令我开心了。 每次在茶馆吃茶,我都选择再三。红黄黑白绿,到底吃什么茶?当然,极端嗜之仍为绿茶。绿茶的品种繁多,故今日不是触上“毛尖”、或掉入“龙井”、或采摘“竹叶青”;明日就登上“毛……  相似文献   

11.
著名女作家陈学昭“留着可贵的痕迹”离开了人世,人们从她的小说《春茶》和一些记述与怀念茶乡西湖龙井、梅家坞、满觉陇的散文中,还可闻所清冽的茶香,字里行间充溢着作家对茶的浓郁感情。是啊,陈学昭确与茶结下了缘份。她在《桂子香飘又一年》中说:“我常常想,要是我能在这里做一个茶农,该多好啊!”其实,陈学昭早已用她多年扎根茶区生活的行动和清新朴素的文笔记述茶乡生活与茶的芳香的文字取得了茶农的资格,并也把她纯净的思想感情融化到茶的韵味里去了。  相似文献   

12.
茶乡风情     
一、茶客初春时节,我受别人委托,因事出差安徽六安县洽谈购茶事宜。为了便于业务联系,我来到县城郊区的一们朋友家。说也巧,朋友外出不在家,女主人曼花热情接待了我。那天,因为下着靠罪的春雨,天气带着几分寒冷的凉意。曼花女士招呼我进屋后,还没等我落坐,她便搬来一个小四方寝桌,双手捧一壶泡好的热茶,倒满一杯,递给我说:“天怪冷的,先喝杯茶取取暖。”她开口带笑,笑有酒窝:“一方风土一方情,到我们六安农家作客,先喝茶,再品茶,不然就是不礼貌!”我呷了几口茶,茶味有些浓烈,我说:“这茶好香呀!”曼花笑着对我说:…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茶产业已经成为西乡的主导产业,茶文化特色的茶园生态观光旅游基本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西乡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西乡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发现西乡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型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该模式对于西乡的实际意义,并提出问题和建议。同时本文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产值收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侯军 《农业考古》2004,(4):179-183
天下爱茶人都讲究“茶缘”二字。有缘者,一杯清茗足慰平生;无缘者,相识一世形同陌路。我与范曾先生结下茶缘是因了他的画,因而确切地讲,这是一种特殊的“茶画之缘”。因茶画而识茶而爱茶而迷茶,进而成了一介茶人,这在我实在是一件难得的幸事,也足证我与范曾先生的茶缘确实是异常的深厚。  相似文献   

15.
与茶结缘     
我爱喝茶。但这个嗜好是在年近而立时才开始染上的,可谓后知后觉,起步甚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此前就不喝茶。只是说起初的所谓喝茶,多半只是为了解渴,还当不得一个“品”字。我的家乡天津并不产茶,但客来待茶的习俗还是挺“正统”的。家家都备有一个大茶壶,冬天时天冷,怕茶凉了,就在茶壶外头做一个大棉壶套。家里来了客人,奶奶就会从那只旧茶叶罐儿里抓一把茶叶,用滚开的水沏上,还要把壶盖盖上“闷”一阵儿。京津地区都爱喝花茶,据说“闷”一下是为了让茶中的花香充分挥发出来。我之所以对那个大棉壶套印象颇深,是因为在我儿…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三月间,我完完全全为了“茶事”而造访茶的故乡——中国。我先到福建的福安市出席“福安茶文化交流会”,过后继程往湖南常德市,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聆听了中国及其他与会国家的茶艺专家和茶文化大师的精辟演讲,并且有幸当面向他们请教茶学和茶艺之后,深切领悟到“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我庆幸“爱”茶爱对了路,茶的天地竟然是那么辽阔、博大。我因此而矢言将为弘扬茶文化事业尽一份棉力。从神农尝百草,采茶而饮之开始,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喝茶的民族。新加坡开埠不到两百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喝。中国华南一带,尤其是福建、广东人下南洋谋生时,胼手胝  相似文献   

17.
夏星南 《农业考古》2000,(4):161-162
江苏常州市西南郊有地名曰:茶山,其范围大致在今茶山乡(原属武进县,现划辖常州市郊区)和武进市湖塘镇境内。在古代,茶山沿途还有“头茶亭”、“二茶亭”、“三茶亭”的茶亭。然而,茶山既非山,又不产茶,那末,茶山与亭到底与茶有何关系!?明代吴的《茶山草堂记》云:“吾邑大俗生皆莽平衍之野,独郭外西南隅十余里有茶山,……唐时修茶贡于此,故名。”清初,常州人邵长蘅的《毗陵诸山记》中说:“毗陵县治南三里曰茶山,小丘累累以百数,若釜者、若甑者、若覆敦者,……其地林木荟蔚,多土冢。唐末湖常二州郡守修茶贡于此,因以名…  相似文献   

18.
钟培竹 《农业考古》2004,(2):194-198
古今中外的智者赞茶之祠不少 :有认茶为“故人”的 ,有称茶为“佳人”的 ;有夸它为“仙丹” ,誉之为“妙药”的……有人连吃数碗竟然达到了“通仙灵”的境地。实话实说 ,我等凡夫俗子无论知识水平还是道德修养 ,都还没有达到能称得上“精行俭德之人” ,“学富五车之士”的标准 ,而且修炼无方 ,功夫也远没有到家 ,虽然是吃了不少的茶 ,也无非是个吃茶的“茶人”而已 ,比起吃茶吃到“天人合一”、“茶禅一味”境界的真正茶人来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但是 ,由于我从小与茶结缘 ,而且与茶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日复一日随着我年龄与知识的增长 ,我渐渐…  相似文献   

19.
赵大川 《农业考古》2002,(4):205-230
提 要一、古籍对陆羽在上元初的记载 ,有“结庐于苕溪之湄”、“更隐苕溪”、“隐苕溪”、“隐居苎山”、“隐居苕” ,和“闭关读书”、“阖门著书”、“著茶经其地”等说法 ,需考证清楚。二、陆羽著“茶记”、“茶经”考。古籍上对陆羽有著“茶记”一卷 ,“茶记”二卷 ,“茶经”三卷 ,“茶经”二卷 ,“茶论”三卷等说法 ,应以陆羽著“茶经”三卷又“茶记”一卷为妥。三、“余杭苎山考”。大量古籍、地图证实陆羽曾隐居余杭苎山并著“茶记”一卷。四、苕即余杭考。南宋嘉泰二年进士、兵部尚书、兼修国史洪咨夔之“余杭县治记” ,是“苕…  相似文献   

20.
表·嫂·茶     
男人饮酒,女人喝茶。赣中安福县农村妇女喝茶的花样很多,一辈子有喝不完的茶。孩子出生要喝“毛毛茶”,孩子满岁要喝“百岁茶”,女儿定亲要喝“妹妹茶”,出嫁之前要喝“嫁娘茶”,新娘化妆要喝“开面茶”,儿媳怀孕要喝“好事茶”,当了奶奶要喝“三代茶”。这些茶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喝的,而最为独特、人员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一年一度的“表嫂茶”。“表嫂茶”只供婆婆妈妈婶子大嫂喝,她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老表嫂,没有嫁老公的姑娘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至于男客们那就更要靠边站了。一年一度的“表嫂茶”是从元宵节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