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农业》2005,(3):7-8
一、稻田套播小麦高产配套技术1郾适期套播。一般掌握在小麦最佳播期内,与水稻共生期7天左右套播为宜,收稻时麦苗一叶一心。过迟套播会使小麦出苗受到影响,过早套播则易形成弱苗,且分蘖始期大幅度推迟。2郾适量匀播。由于稻套麦早播早发,同等产量水平下,其播种量应少于免穴少雪  相似文献   

2.
3.
4.
江苏小麦高产潜力和栽培途径陈维新(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南京210009)小麦高产是一个复杂的栽培生理过程,受遗传基因、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综合影响。为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研究开发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从60年代以来,投入大量...  相似文献   

5.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小麦丰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份气温比常年高0.5℃左右,盐山县小麦种植墒情好,播种较早,大部分在10月1~10日播种完毕,比去年早10~15d。加之,大部分农民习惯加大播量,增施底肥,据调查小麦基本苗均在35万左右,预测如果11月份气温接近常年,越冬前小麦总茎数有可能超过80万~90万,小麦倒伏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8.
沿江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小麦产量及构成产量的三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要素作用大小的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亩有效穗。据此,提出了沿江地区小麦的高产栽培途径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该文结合小麦生产的理论及萧县当地的小麦生产现状,对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调控技术进行探讨,包括品种选择、药剂拌种、深耕深松、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虫、农田建设等方面,以促进萧县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两个品种不同叶位的光合能力。冬前叶的光合能力低于春生叶,春生叶以倒二叶的光合强度最高。旗叶的光合能力只是在灌浆期后才高于倒二叶。基本苗4~8万/亩的群体光合强度至越冬期能赶上或超过基本苗多的(16万/亩)对照处理,单株光合强度始終高于基本苗多的处理;单蘖的光合强度开始低于对照,至越冬期高于对照。春季控制分蘖数在40~60万/亩,可有利于单茎和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盆栽群体条件下的光补偿点和光飽和点都高于单叶:光补偿点在3000~5000Lux,光飽和点則随每盆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控制春季分蘖,改善了群体內光照条件,促进了单茎健壯生长,在小麦生产中有利于粒多、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晚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晚茬麦面积扩大、产量较低的现状和生育特点,研究得出“两争两补”共 4 种高产栽培途径,即通过稻田套播、板茬直播、晚茬密播、地膜覆盖等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晚茬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培肥地力、节水高产栽培条件下,定点重复试验3年,研究了不同品种冬小麦吸收积累三要素的动态规律及其最终的详细分配。结果表明: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N、P2O5和K2O的量,高效型品种分别为2.815kg、1.067kg、2.804kg,三者比例为2.64∶1∶2.63,低效型品种分别为3.536kg、1.521kg和3.464kg,三者比例为2.32∶1∶2.28。N和K2O的吸收强度高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挑旗阶段,分别达到211.75g/亩·日和233.06g/亩·日,但积累最高值在起身至拔节阶段,分别占总积累量的29.00%和30.89%;而P2O5吸收强度高峰值89.10g/亩·日,则出现在挑旗至开花阶段,但积累最高值为拔节至挑旗阶段,占总积累量的22.88%。至开花时,三要素积累分别占总积累量的83.05%、69.47%和88.15%。三要素最终分配到籽粒、茎杆、叶片和叶鞘中的比率:氮依次为74.01%、7.57%、8.82%和5.21%;磷依次为82.70%、3.70%、5.95%和2.75%;钾依次为16.22%、43.41%、10.79%和20.33%。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晚播高产独杆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证明:通过以苗保穗,配合以特定肥水管理措施,构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独杆栽培技术体系,能够较好地达到晚播不晚熟、重施氮肥不贪青、大群体不倒伏等目的;而且,经济产量形成期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日增量大、净光合生产率高、无效损耗少、经济系数高等特点,是一条晚播高产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单株次生根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且因生育期进展其影响更为显著;群体(?)生根量生育前期与密度呈正相关,生育后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干重的变化趋势与次生根相同。根系的垂直分布,密植处理拔节前发展较快;而稀播在生育后期发展迅速,(?)深层根比较发达。稀播小麦的根系活力强于密植的。单株次生根数、根重均与单株穗粒数、粒重呈正相关关系。所以,适当稀播可以培育壮根,增强根系活力,充分发挥土壤、特别是深层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冬麦草中麦绿素、麦草膳食纤维的制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新鲜冬麦草通过溃碎、浓缩、烘干、粉碎等工艺操作提取麦绿素后,将剩余残渣制成麦草膳食纤维,麦绿素的提取率可达3.5%。  相似文献   

17.
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生育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两年时间采用大区试验的研究方法,对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下的生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探明了以下几点:前期生长发育慢,中后期生长发育快,抽穗期提前,晚种不晚熟;个体小,株型紧凑,基部一、二节间短,穗下节间长,大密度下栽培不倒伏;植株C/N比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重施底化肥、拔节肥不贪青、不早衰;群体结构合理,光能利用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多,无效损耗少;基本苗多,以苗保穗,穗数多.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比较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品质好.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就地夏播加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4~1988年利用本校防空洞夏季冷凉条什进行冬小麦复播加代,经五年探索获得成功,实现了冬小麦就地一年三代的快速育种。实践证明,夏播成功的关键是幼苗安全越夏,较低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幼苗安全越夏的保证。防空洞夏季温度稳定在18~20℃,只要其内装置简易的加光设备,光照强度不低于2500~3000勒克斯,即可基本满足麦苗生长所需。夏播小麦生育进程特别快,尤其是发育前期历时很短,一般苗穗天数只35~46天,全生育期80~90天。与正季秋播相比,夏播小麦株高降低,单株成穗少,穗长缩短,每穗小穗数减少,每穗粒数10~20粒,百粒重2~3g。夏播主要作用在于加速育种世代。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明:采用主蘖并重是稻茬麦的高产途径。稻茬麦单株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蘖成穗,即一级分蘖的Ⅰ、Ⅱ及部分Ⅲ或二级分蘖的Ⅰ1及胚芽鞘分蘖等成穗,是可以实现的。每亩基本苗20~25万,成穗50万左右,配以合理的肥水等管理措施,可以实现450~500kg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钼营养与无机养分平衡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酸性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在缺钼与施钼条件下,观察并测定小 轩期植株及叶片无机养分含量和分差异。结果表明,缺钼导致小麦植株无机养分含量普遍高于施钼处理,其中N,P,K,Zn,B含量因缺钼而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