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龙岩市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种群分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柏种群在龙岩市域内7个县(市、区)分布广泛,现存天然林县域分布71.4%,且毛竹林群落类型占99.2%。综合计算,40a人工林平均胸径19.9cm,比天然林大3.6cm,人工林平均树高14.1m,比天然林高2.4 m,差异显著。(2)天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82种)高于人工林群落(26种)。(3)天然福建柏大径级居多,后续资源贫乏;人工林径级与株数呈正态分布。(4)福建柏林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林,但各层次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人工林。因此,必须建立龙岩市福建柏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并采取福建柏与乡土树种等多树种混交方式造林,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层次更加丰富,森林群落结构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培育福建柏大径材的最优混交模式,对安溪竹园国有林场40年生福建柏不同的行间混交林(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比例为3∶1∶1)、福建柏×柳杉(5∶4)、福建柏×火力楠(2∶1)、福建柏×木荷(3∶2),福建柏纯林(对照组)的生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单株材积量大小排序为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林(0.2702 m~3·株~(-1))>福建柏×柳杉混交林(0.2620 m~3·株~(-1))>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0.2125 m~3·株~(-1))>福建柏纯林(0.1986 m~3·株~(-1))>福建柏×木荷混交林(0.1196 m~3·株~(-1));木材总蓄积量大小排序为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林(336.19 m~3·hm~(-2))>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261.73 m~3·hm~(-2))>福建柏×柳杉混交林(241.84 m~3·hm~(-2))>福建柏纯林(192.77 m~3·hm~(-2))>福建柏×木荷混交林(128.37 m~3·hm~(-2))。综合比较分析,初步得出福建柏×杉木×马尾松为最优混交模式,与福建柏纯林相比,其福建柏单株平均胸径、树高、材积分别提高13.32%、20.58%、36.05%,林分总蓄积量增加74.40%。  相似文献   

3.
针对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1967、1976、1978、1984、1986、1991年)营造的福建柏混交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较差(Ⅲ、Ⅳ类地)的林地,福建柏与杉科树种(杉木、柳杉、秃杉)树种混交,生长竞争力大,相互促进作用较小,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有差异,福建柏纯林的单位蓄积量比杉木与福建柏混交林反高了31.8%;福建柏与松科树种(马尾松、湿地松)混交,相互促进,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显著差异,混交林单位蓄积比纯林高70.5%、51.2%;福建柏与阔叶树树种(火力楠、木荷)混交,形成复层林,混交林蓄积量比纯林高了34.9%、57.9%。说明在立地条件较差(Ⅲ、Ⅳ类地)的林地,福建柏不宜与杉科树种(杉木、柳杉、秃杉)混交,可以与松科(马尾松、湿地松)、阔叶树(火力楠、木荷)混交,比营造福建柏纯林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濒危植物福建柏的7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7个引物共扩增出202个位点,多态性位点167个,占总位点的82.67%;引物UBC849可以将24份福建柏样本完全鉴别出来;7个福建柏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7.82%~54.95%之间;群体总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21 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31 3,Nei指数为0.258 2,Shannon指数为0.394 0;种群内平均Na指数为1.372 0,平均Ne指数为1.289 2,平均Nei指数为0.160 0,平均Shannon指数为0.203 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32.41%,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78 0;7个种群遗传相似度在0.668 3~0.806 9之间,遗传距离在0.214 5~0.404 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将泉州市、福州市和龙岩市种群分为第一类,将南平市、三明市和漳州市种群分为第二类,将宁德市种群分为第三类。  相似文献   

5.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在所设的样地中,福建柏种群大小级分布图的形状基本相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其分布格局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也有一定比例的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有差异,且幼苗和幼树的集群强度明显大于中树,树种呈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6.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s]属柏科,福建柏属,只一种,为我国特有珍贵树种。据记载,1911年最先在福建代云山区永泰县发现,故定名福建柏,又称建柏,俗称杜杉、阴沉木。福建柏为半阳性树种,喜光而不耐  相似文献   

7.
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杉木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福建柏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 (福建柏杉木混交林为 2 33 6 6t·hm-2 ,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为 2 19 4 5t·hm-2 ,而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分别为 188 78t·hm-2 、178 37t·hm-2 、181 4 4t·hm-2 )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 ,可以把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1年生和2年生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容器袋苗为研究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探讨福建柏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可作为福建柏容器苗质量分级的指标;福建柏1年生Ⅰ级苗H≥27 cm、D≥0.30 cm,Ⅱ级苗27>H≥21 cm、0.30>D≥0.25 cm;福建柏2年生Ⅰ级苗H≥47 cm、D≥0.45 cm,Ⅱ级苗47>H≥37 cm、0.45>D≥0.35 cm。  相似文献   

9.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是主要通过地下茎无性繁殖的散生竹类,研究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可以揭示毛竹种群的空间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机制。本文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毛竹无性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分形特征,种群计盒维数在1.449 4-1.596 6之间,信息维数在0.432 2-0.468 7之间。毛竹无性系种群的计盒维数值接近最大理论值2,总体对生态空间的占据能力较强。毛竹种群格局分布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其信息维数与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不相关。运用扩散系数法分析也表明,毛竹种群格局的分布表现为随机性,但各样地之间的聚集强度指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种群格局聚集强度与分株种群的斑块特征和水平空间分布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福建柏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宗武  陈林生 《林业科学》2000,36(Z1):120-124
福建柏 (FokieniahodginsiiHenryetThomas)为我国二类重点保护树种 ,其树形优美 ,主干通直 ,适应性强 ,木材性质优良 ,是我国南方值得推广的树种。由于人为破坏 ,福建柏天然纯林被毁殆尽 (张炳荣 ,1 982 )。自 50、60年代 ,福建省开始营造福建柏人工林 ,不少已进入中成龄阶段 ,成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但对其进行的研究还很少。 1 997年我们对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福建柏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期对福建柏人工林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也为了解福建柏人工林的生产力 ,以对其进行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1…  相似文献   

11.
于2015年在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湖头苗圃开展福建柏播种育苗试验,探讨不同遮荫强度(遮光度分别为40%、60%、70%,以全光照育苗为对照)对福建柏苗木保存率、生长性状、苗木质量等的影响。1 a的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遮光度为40%、60%、70%的育苗环境下,福建柏幼苗生长量、保存率、合格苗率等指标与全光照(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遮光度60%的处理与其它3个处理相比,福建柏的平均苗高增幅达6. 9%~80. 4%,平均地径增幅达11. 4%~34. 5%,苗木保存率增幅达1. 1%~85. 4%,苗木合格率增幅达4. 7%~201. 9%,Ⅰ级苗率达到79. 7%。表明福建柏育苗过度遮荫及全光照育苗均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以遮光度60%为最佳。研究结果可为福建柏的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柏为柏科福建柏属唯一树种,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以及南方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系统梳理了1976—2020年福建柏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研究文献的数量年动态、研究热点、来源、机构、基金、作者及其文章影响力、涉及学科。结果表明:近40年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福建柏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内福建柏研究的文献量可分3个阶段:第Ⅰ阶段(1976—1996年)萌芽期;第Ⅱ阶段(1997—2017年)较快发展期;第Ⅲ阶段(2018—2020年)平稳发展期。Web of Science中涉及了很多全球性灾害性气候,其研究趋势更强调对福建柏的保护;CNKI中对福建柏混交林的生态效益研究热情最大,对福建柏种源的研究位居前列。福建柏的保护与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挖掘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是福建传统的胶合板用材树种,由于马尾松的天然缺陷,致使马尾松胶合板主要用途只限于模板或包装板,而福建省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胶合板作为家具及室内装修用材。福建柏(Eokienia hoclginsii)树干通直,结构细密、均匀,纹理直,材质轻软(气干密度为0.452g/cm~3)易干燥,是福建省重点发展的速生优质丰产造林树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六十年代初营造的十万亩福建柏即将进入成熟期和采伐期。为充分合理利用这一资源,笔者对福建柏制造胶合板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为福建胶合板工业开发新的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14.
福建柏(Fokienia bodginsii)属柏科,福建柏属,只一种,为我国特有珍贵树种。福建柏为半阳性树种,喜光而不耐热,喜湿而不耐水,喜凉而不耐寒,喜山而不过高,近似杉木,而上限高于杉木近1000米,下限又不低于杉木,比杉木耐瘠薄土壤,适恶劣气侯,生险峻地形。最适条件为:平均温度16°—22℃,最低不低于5℃,年积温3000—4000℃,年降水1300—1800毫米,群山静风,云雾缭绕,温凉湿润的亚热带中山地区海拔800—1500米山区,其中心产区大体以南岭为中心的北纬24°3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照(CK) 3种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洛伦兹模型和抛物面模型拟合2种施氮模式下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最佳施氮模式和施氮水平。【结果】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氮素施入对1年生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 2种施氮模式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根、茎和叶生物量均表现出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指数施氮模式下,福建柏幼苗的根、茎生物量高于平均施氮处理;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比根长指标均高于CK,表现出各指标均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指数施氮处理下福建柏根系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平均施氮处理;抛物面模型具有较高的R2(0.922~0.978)和较低的RSS(0.234~0.841),拟合结果优于洛伦兹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以及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结论】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均能促进福建柏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和根系生长,其中指数施氮模式优于平均施氮,最佳施氮水平为每株600 mg氮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地调查和植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对闽南沿海山地福建柏、木荷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种植模式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为福建柏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灌木层生物量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福建柏纯林;草本层生物量为木荷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纯林;凋落物层生物量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福建柏纯林;各层生物量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纯林木荷纯林。表明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比福建柏、木荷纯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养分归还量,有利于林分养分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7.
对窄冠福建柏和福建柏的冠型结构、枝系特征和叶片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龄和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二者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策略不同:1)窄冠福建柏的冠长、冠幅和树冠率均小于福建柏,而树高和胸径则显著大于福建柏。2)福建柏各生长阶段的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一级枝长度、枝径比及枝倾角均大于窄冠福建柏。3)二者总体分枝率在幼苗、幼树阶段差异不显著,在成树阶段达到显著水平;逐步分枝率除幼苗和成树阶段SBR1:2差异显著,其它生长阶段的逐步分枝率差异都不显著;一级枝长度、枝径比及枝倾角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从叶片特征看,二者叶片长度在幼苗阶段差异显著,叶片宽度和长宽比在幼树、成树阶段差异显著,叶面积在各生长阶段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评价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人工林凋落物的水文功能,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浸水法,对广西六万林场福建柏纯林、福建柏+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两种造林模式林下凋落物的储存量、持水特性、拦蓄特性、吸水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混交林凋落物储存量大于纯林;混交林半分解层凋落物大于未分解层凋落物,而纯林则相反。混交林凋落物自然含水率、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均大于纯林,而纯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和有效拦蓄深均大于混交林。混交林凋落物半分解层的持水和拦蓄特性均大于未分解层,而纯林除了自然含水量外,其它则相反。福建柏人工林凋落物持水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凋落物对最初降水的拦蓄能力较强;凋落物持水速率和吸水速率皆呈幂函数关系。因此,福建柏混交造林能更好地发挥其持水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香果树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信息维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信息维数对武夷山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群进行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香果树种群信息维数值在1.0~1.7,香果树在各种群落中信息维数呈极显著线形相关(P0.01);不同群落类型的香果树种群间分形特征差异明显,而同一类型内部各样地间差异较小;香果树种群信息维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香果树纯林阔叶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香果树信息维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波动幅度较大,香果树在海拔1 300 m左右,信息维数达最大值,格局尺度变化强烈,是香果树种群生存较理想的环境,海拔高于1 400 m或低于1 200 m信息维数较低,种群更新较差。提出了加强保护有结实能力的香果树母树,以促进其自然更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柏纯林、福建柏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的4种福建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样品测定,分析不同福建柏混交林凋落物蓄积量、持水量和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现存蓄积量及持水量分别表现为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杉木混交林,凋落物现存蓄积量和持水量在4种福建柏混交林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浸水时间的变化,前2 min内,4种福建柏混交林的凋落物吸水均最快,福建柏杉木混交林达到51.07 g/min,吸水最快;福建柏木荷混交林达到34.25 g/min,吸水最慢。在整个吸水过程中,凋落物持水量及饱和时最大持水量为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3)凋落物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均为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C/N、C/P、N/P值均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纯林>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