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加605是以自交系PRM9604和GHF8088为父母本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叶片数21片,果穗筒型,红轴,粒黄、半马齿型。2016—2017年在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进行区域试验,表现为株高285 cm,穗位高115 cm,生育期125 d,平均产量810 kg/667 m~2,生产试验产量783 kg/667 m~2;2016—2017年在黄淮海夏玉米组进行区域试验,表现为株高279 cm,穗位高109 cm,生育期102 d,平均产量671 kg/667 m~2,生产试验产量648 kg/667 m~2;2018—2019年公司在西北春玉米组进行试验,表现为生育期135 d,平均产量1 067 kg/667 m~2,生产试验产量1 012 kg/667 m~2。通过试验结果得出,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性,适宜在东华北和黄淮海审定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华北夏玉米区域试验材料,应用回归系数和性状相关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杂交种7个农艺性状对其籽粒产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农艺性状与杂交种稳产性呈负相关,以穗行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最大,穗位高、穗长、株高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在育种实践中,可加强对杂交种稳产性影响小而对籽粒产量影响大的性状进行选择,适当降低穗位高,增加穗粒数,有利于提高玉米杂交种产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倒伏对玉米机械粒收田间损失和收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大田机械粒收过程田间植株倒伏、机收落穗、落粒损失的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模拟倒伏控制试验, 研究了倒伏率与机械粒收产量损失率及收获效率之间的定量化关系。结果表明, 黄淮海夏玉米区田间倒伏率、机械粒收落穗率、落粒率均高于北方和西北春玉米区。大田自然条件下, 倒伏对产量损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落穗损失, 倒伏率每增加1%, 落穗率增加0.15%; 分区分析表明, 倒伏每增加1%, 春玉米区落穗率增加0.12%, 夏玉米区落穗率增加0.15%; 不同类型收获机械的测试结果表明, 采用全喂入式机械时落穗率随倒伏率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 采用半喂入式机械时落穗率和倒伏率呈线性增加趋势, 即倒伏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对机械粒收落穗损失的影响更大。在倒伏控制试验条件下, 倒伏每增加1%, 落穗率增加0.59%; 落粒与倒伏则呈显著负相关, 可能与倒伏增加使进入机械的果穗减少从而降低了机械落粒有关; 收获速度随倒伏率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 降低收获机割台可以减少落穗损失, 但是降低了收获速度。通过选用抗倒伏品种、构建高质量群体、适时收获等防止倒伏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玉米机械粒收的田间损失。  相似文献   

4.
前茬冬小麦栽培措施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前茬冬小麦施氮和种植方式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裂区试验。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N1)和225.0 kg/hm2(N2)为主处理,冬小麦等行距(U)改为夏玉米等行距(UR),20+40沟播(F)改为垄作(BP)的种植方式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UR和N1相比,BP和N2提高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及干物质重(DM),且减缓LAI、CCI和Pn后期降低幅度。冬小麦季,与U相比,F种植方式增产3.1%、穗数提高6.9%、穗粒数提高2.4%。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5.0%、穗数提高13.8%、穗粒数提高4.9%;夏玉米季,与UR比,夏玉米BP种植方式增产7.1%、穗粒数提高2.4%、收获指数提高5.9%。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13.0%、穗粒数提高9.2%、收获指数提高11.9%。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季施氮225.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后效明显,结合沟播冬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全程简化、高效、丰产的栽培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玉米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6个不同密度水平的单因子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进行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株型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密度3 400株/667m2的产量较高640.76kg/667m2,平均增产达6.86%,增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玉米茎粗、穗粗、穗粒数、穗粒重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秃尖长、空杆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密度对其余的6个性状的影响均较小。在贵州思南种植区域,玉米获得高产的移栽密度为3 400株/667m2。  相似文献   

6.
中地88是以自育系M 3-11为母本,自选系D 2-7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14—2015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15 943.5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57%;2015—2016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10 395.0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3%;2016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4 982.0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65%;同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151.1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15%。中地88对茎腐病、粗缩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均有较高的抗性;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一等级国标、高淀粉玉米一等级国标、饲料用玉米二等级国标和青贮玉米一等级国标。中地88于2017年6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较强,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粮饲青贮兼用,适宜在西北春玉米区、东华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及同一适宜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析了16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单位面积粒数>灌浆期(d)>灌浆期占总生育期的比>千粒重>穗粒数>生育期(d)>株高>叶片数>成熟时绿叶数>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根条数>最长根.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高产栽培条件相适应的杂交种是单位面积粒数较多、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中大穗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在植株形态性状适合程度上首先表现在有一定的株高和叶片数、根条数;在生育期上灌浆时间的长短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获得高产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灌浆时间占全生育期50%以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腐植酸水溶肥料对燕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燕麦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喷施相同量不同腐植酸水溶肥料后燕麦株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腐植酸水溶肥料均可以缩短燕麦生育期,其中含腐植酸≥50g/L水溶肥料与对照相比可提前6d成熟;各腐植酸水溶肥料处理的燕麦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装期均高于对照,各指标均随着腐植酸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喷施腐植酸水溶肥料后燕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增加,喷施含腐植酸≥50g/L的水溶肥料后,燕麦穗数、生物学产量和子拉产量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子拉增产达15.7%。  相似文献   

9.
为了较好地发展山西省的玉米生产,根据省内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分为不同的种植区域。对参加区试的各区域中增产的品种或增产前5名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等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进行了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中玉米的特征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区域玉米对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特征特性要求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品种选育,才能有效提高本区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审定编号:国审玉20508品种名称:豫单606申请者:河南农业大学育种者:河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豫A9241×新A3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3d,比郑单958早熟1d。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形半紧凑。株高284cm,穗位高104cm,成株叶片数20片,茎秆坚韧。雄穗分枝中等,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形,穗长16.9cm,穗行数16行。白轴黄粒,硬粒型,百粒重32.9g。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185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盛农玉6号’、‘LCBB18-12’、‘百隆玉303’、‘惠农单5号’和‘西抗18’5个玉米新组合为材料,用Excel和SPSSPRO在线统计分析平台对包括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单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穗行数(0.85)、穗粗(0.846)、百粒重(0.845)、株高(0.843)、单穗粒重(0.839)、生育期(0.827)、穗长(0.817)、行粒数(0.812)、穗位高(0.812)、秃尖(0.59)。除秃尖以外的9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均较大,关联系数在0.8以上,秃尖这一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关联系数为0.59。由此可推断,穗行数、穗粗、百粒重、株高、单穗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位高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该结果为高产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75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玉米专用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玉米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合理使用增效剂可以降低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增加茎粗和千粒重,稳定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玉米杂交种洛玉5号的适宜施用浓度为150~200mL/hm2。  相似文献   

13.
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6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粒数/m2>千粒重>穗粒数>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数/hm2>穗长>秃尖长。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高产栽培条件相适应的杂交种是单位面积粒数较多、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中大穗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出籽率较高;从玉米的形态性状来看,穗行数和穗粗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行粒数和穗长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的最佳水溶肥管理措施是实现节肥增产的有效途径。试验在覆膜滴灌大田条件下,以‘迪卡159’为试验对象,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养分积累动态对水溶肥管理的响应。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行粒数(X4)>穗粗(X1)>穗行数(X3)>穗长(X2)>百粒重(X5)。产量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878.79+465.886X4+855.646X3(R2=0.863,F=18.92)。同时,氮、磷、钾肥均追施4次不仅有利于春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还能促进出苗63天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与分配。在水溶肥用量与施肥方式相同的基础上,分次追施氮、磷、钾肥对春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年黑龙江省第六区区域试验的12个参试组合(含对照)为研究材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原理与方法,对影响玉米产量的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数量性状对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叶片数、穗位高、秃尖、穗长、出籽率、穗粗、穗行数、株高、行粒数、百粒重。  相似文献   

16.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6.96 g 10年-1和790 kg hm-2 10年-1;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3 507株 hm-2 10 年-1;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 kg 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生产上广泛使用的12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被测试材料的植株、穗粒、产量以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植株与穗粒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穗粒重、百粒重等,其关联度在0.4353~0.3327。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植株与穗粒性状是出籽率、株高、穗长、轴粗、行粒数等,其关联度在0.5106~0.3929。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玉米种质材料进行遗传改良宜在保证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优先对出籽率、百粒重进行选择,还要注重对株高、穗长、轴粗、行粒数等性状的选择,进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异地种植对微胚乳玉米主要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南宁、山西平遥两个地点分别种植16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观测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同时估算了这些重要性状的广义遗传率。结果如下:(1)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和穗位高5个性状,在山西平遥所有组合的值都高于广西南宁;穗长、穗粒重和百粒重3个性状则是山西平遥所有组合的值都低于广西南宁;穗粗则随组合而异。(2)两地各性状的广义遗传率相差较大的有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穗长和百粒重。一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广义遗传率比单一地点分析都高的有株高、穗粗、穗粒重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耐低磷胁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葵  杨克诚 《华北农学报》2008,23(2):132-137
以来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的22个玉米地方种质为材料,在低磷胁迫下对苗期缺磷症状,成株期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以及穗粒重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苗期缺磷症状及成株期穗粒重的影响最大,且不同玉米地方种质在苗期和成株期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以苗期缺磷症状和成株期穗粒重的耐低磷胁迫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耐低磷综合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玉米地方种质的耐低磷胁迫能力。将耐低磷综合指数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可将22个玉米地方种质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材料包括:汉源红包谷、汉源白包谷、汶川二白、江北大板牙,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81以上,属于对低磷胁迫不敏感基因型;第二类材料包括南充秋子等4个玉米地方种质,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73~0.77之间,属于对低磷胁迫反应中间型;第三类材料包括小金金皇后等14个地方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3.6%,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73以下,属于对低磷胁迫敏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