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1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 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l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l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大棚辣椒-丝瓜-芜荽”组合套种是利用辣椒保护地栽培的棚架两侧各套种1行丝瓜,辣椒拔秧后,于丝瓜棚架下播种芜荽,芫荽出苗后长至3~4叶前,棚架上的丝瓜蔓覆盖全棚,到了深秋时节,逐渐剪除丝瓜棚蔓,留下芫荽独立生长。该套种组合,各作物彼此互相促进和保护,效益非常好。辣椒属于正常的保护地栽培,其他属于附带性的种植,丝瓜只要整枝技术得以改善,其单位面积的产量仍能达到或接近单一种植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蒲瓜、丝瓜大棚立体栽培是一项在我地迅速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近几年,我地菜农利用越冬蒲瓜大棚已有的温度、空间及棚架设施,在冬季套种丝瓜,即蒲瓜生长在地面,丝瓜在棚架上生长,采用综合配套措施,充分利用大棚内的光、温条件,该模式不但提高蔬菜大棚的利用率和土地的复种指数,而且增加了菜农收入,实现了增产、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浙江省旱粮作物育种协作组在湖州市吴兴区等地开展了以鲜食蚕豆、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为主的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其中"鲜食玉米—鲜食玉米—鲜食大粒蚕豆""鲜食玉米间作大豆—鲜食玉米"全年套种连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增收明显。现将这2项技术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其中丽水市心连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大棚设施实施冬播大棚马铃薯—鲜食玉米—八棱丝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取得一定成效.该模式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特点,能提早马铃薯、鲜食玉米上市,一般每亩大棚年产值可达27000元、纯收入约2万元,少数农户还在八棱丝瓜生长前期套种早熟鲜食大豆,收入更加可观.该模式比当地菜—稻—菜露地栽培模式每年亩增收上万元,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少宗  柳新红  方茹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9-10051
[目的]研究灰毡毛忍冬栽培品种"湘蕾一号"(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与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方法]设1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试验组中灰毡毛忍冬与丝瓜利用大棚棚架进行套种,灰毡毛忍冬株行距为1.5 m×2.0 m,丝瓜栽种于棚架两侧,株距0.3 m;对照组单独种植灰毡毛忍冬,株行距为1.5 m×2.0 m。[结果]套种丝瓜明显促进灰毡毛忍冬的生长,试验组比对照组叶长增加了28.2%,叶宽增加了29.1%,花冠长增加了58.9%,千花蕾鲜重增加了59.1%,绿原酸含量增加了26.0%,鲜花产量增加了36.4%,由于增加了丝瓜收入,最终收益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了92.0%。[结论]综上所述,利用废弃的大棚设施,灰毡毛忍冬和丝瓜实施立体套种,不仅产量得到了提高,还大幅度增加了种植效益,最终效益可达12.766 5万元/hm2。  相似文献   

9.
蒲瓜、丝瓜大棚立体栽培是一项在我地迅速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近几年,我地菜农利用越冬蒲瓜大棚已有的温度、空间及棚架设施,在冬季套种丝瓜,即蒲瓜生长在地面,丝瓜在棚架上生长,采用综合配套措施,充分利用大棚内的光、温条件,该模式不但提高蔬菜大棚的利用率和土地的复种指数,而且增加了菜农收入,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据调查,蒲瓜平均亩产2670公斤,丝瓜亩产2520公斤,两项合计亩产量达到5190公斤,比单一种植模式(蒲瓜)亩增1630公斤,扣除新增成本,亩增收2800元.  相似文献   

10.
推广立体种植,可以合理利用时间、空间及土壤营养。提高复种指数。例如大棚春黄瓜间作平菇;夏豆角间作草菇;西瓜套种甜椒;棚架上长丝瓜、佛手瓜、南瓜;棚下种香菜、小白菜;果树下种荠菜、菠菜等。增收的潜力都很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棚设施利用率低、夏秋季保护地空闲率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短季类蔬菜填闲利用、青鲜食作物接茬利用、攀缘型作物爬架利用、长季节栽培模式等4种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这4种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浙贝母种鳞茎留地越夏套种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损失是浙贝母生产上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期间套种适宜作物是减少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损失的有效途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期间套种西瓜、花生、甘薯、旱稻、春玉米 秋大豆等作物,能明显减少浙贝母种鳞茎腐烂及虫害率,可提高1级品率,同时能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农田产出率,增加经济收入。建议重点示范推广套种旱稻、花生以及春玉米 秋大豆3种浙贝母种鳞茎留地越夏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黑龙港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8个材249个农户5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投入产出调查资料为依据,应用统计最大生产函数模型对小麦、棉花、夏玉米、春大豆、夏大豆生产的技术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益在5种作物中最高,其余依次为棉花、夏大豆、夏玉米、春大豆;技术效益总体上随投入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棉花、夏大豆、夏玉米、春大豆的技术增产潜力分析为26.8%、39.4%、41.8%、45.1%和54.5%。  相似文献   

14.
隆德县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设计玉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常规半膜覆盖6种覆膜方式,对其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分别高4.7和3.3个百分点;在玉米每个生育期,特别是玉米生育前期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有较好的增温作用,尤其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最为显著。由于全膜双垄覆盖水分、温度效应明显好于半膜平覆,增产效果显著。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分别较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56.71%、36.29%、31.29‰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对山西旱塬区土壤水分、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旱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传统耕作、免耕、秋旋耕、秋深松、秋深耕+旋耕和春深耕+旋耕6 种耕作模式,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播前土壤蓄水量和耗水量均以秋深耕+旋耕模式最高。与传统耕作和免耕模式相比,秋深耕+旋耕模式显著提高高粱产量,增产幅度分别47%和36.7%;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幅度分别达36.8%和25.5%;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加幅度分别达16.5%和14.0%;显著增加枝梗数,增加幅度分别达22.2%和28.2%;显著增长高粱穗长,增长幅度分别达19.0%和21.2%。秋深耕+旋耕模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模式,可作为山西旱塬区高粱生产适宜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黄恒掌 《农技服务》2012,29(1):16-17,19
介绍了玉米/辣椒—水稻—蔬菜种植模式及该种植模式的优势,并利该模式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每1 hm2年平均产粮15160.5 kg,粮食产量与水稻—水稻—蔬菜模式基本持平,产值增加62 196.3元,纯收益增加46 546.8元,边际成本报酬率达3.97,新增纯收益率60.5%,实现"吨粮万元"目标,经济效益明显。该模式适于南方双季稻区应用,尤其适用于类似来宾市春、秋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混农林业作为集约型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之一,运用于石漠化地区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修复.2019年7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场村的玫瑰+大豆、玫瑰+苹果+大豆和玫瑰+玉米3种混农林模式样地中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以玫瑰单作为对照,共捕获土壤螨类1524头,隶属3目41科64属,以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  相似文献   

19.
2种审评法对山东日照绿茶滋味品质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佳佳  丁立孝  梁青  丁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24-13526
[目的]为不同季节山东日照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春、夏、秋不同季节山东日照绿茶滋味相关的主要生化组分含量,并采用滋味化学鉴定法与感官审评法2种鉴别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且对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2种审评方法均能对不同季节山东日照绿茶的滋味品质进行比较吻合的评定分级,春、夏、秋绿茶经化学鉴定法得分为107.1、85.5、91.0,经感官审评法得分为96.68、1.6、86.0,结果均是夏季绿茶滋味品质次于春、秋绿茶。夏季绿茶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及酚氨比分别是31.31%、4.56%和11.22,均高于春、秋绿茶,且存在极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含量2.79%,低于春、秋绿茶的4.40%3、.49%,存在极显著差异。夏、秋季绿茶口感苦涩醇厚,滋味品质明显次于春季绿茶。[结论]该研究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山东日照茶资源及茶产业的增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研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2018—2020年对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的大豆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对象为大豆种植及加工相关合作社、企业及地方农业局,主要调查广西大豆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区域分布、加工情况及原料来源等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各地栽种大豆较普遍,以夏大豆和秋大豆为主(约占72%)、春大豆次之(约占28%)。自2000年以来,广西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整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桂林、河池、百色、南宁及崇左等5个市,2017和2018年5个市的大豆产量分别占广西总产量的68.31%和69.77%。广西大豆多为山区旱地零星种植,且以玉米套种、果园间种或田埂豆的方式种植为主;生产上新品种更新速度较慢,春大豆品种仍以桂春8号和桂早2号等品种及地方农家种为主,夏大豆则以桂夏1号和桂夏3号等品种为主。1992—2020年广西共选育审定大豆品种45个,其中春大豆29个、夏大豆16个;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41个,通过国家(南方)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9个。广西传统豆制品加工以腐竹、豆腐、豆豉、腐乳、酱油和豆酱等为主,其加工原料主要来自我国东北地区;进入21世纪后新增大豆压榨(主要产品为油脂和豆粕)加工,其加工原料100%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广西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种植效益低且自给率低,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豆制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率低,科企联合攻关少,大豆生产优势发掘不足。【建议】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大豆产业发展中机械化程度低、品种产量低及专用型品种少等瓶颈问题;强化科学布局,重点支持大豆优势区域和重点品种,促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桂字号品牌;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同开发东盟大豆种植市场,进而促进广西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