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炒制、烘制工艺分别对同品种香榧种子进行加工,加工后的香榧连同原料样品采用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分别提取原料香榧、炒制香榧和烘制香榧香气物质, 然后利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图和保留指数进行香气组分定性分析,同时,结合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榧种仁中主要含有1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3.81%,含量较高的为亚油酸(35.82%)、油酸(30.37%)和顺-5,11,14-二十碳三烯酸(11.88%)。不同加工工艺对香榧种仁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对原料香榧及其烘制、炒制产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获得47种、61种和62种香气物质,其中醛类和萜烯类含量分别占其总香气成分的79.19%、88.9%和64.81%。对比3种香榧样品香气成分构成可知,不同加工工艺对香榧种仁香气成分影响较大。烘制和炒制都能使香榧具有特征性的醛类、萜烯类、酮类等香味物质,而且炒制香榧中香味物质含量高于烘制香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幼胚为受体材料,开展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揭示影响香榧遗传转化的关键因素,以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香榧幼胚遗传转化体系。  方法  以香榧种子突破种鳞后第8周至第11周的幼胚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比较受体胚龄、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抗生素质量浓度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及GFP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对遗传转化香榧幼胚培养物进行阳性筛选。  结果  随着胚龄的增加,香榧幼胚抗逆性增强,污染率降低,成活率提高,第10周和第11周幼胚成活率分别为52.1%和52.3%。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均对香榧幼胚的污染率、成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以及体胚发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菌液吸光度[D(600)]为0.5时,香榧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7.9%和17.3%;侵染时间为10 min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为最高,分别达17.5%和17.1%。羧苄青霉素对于受体材料的农杆菌脱除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成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60.5%、15.8%和17.5%。潮霉素对于香榧幼胚培养物的阳性筛选具有良好的效果,当潮霉素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成活率为30.5%。  结论  不同胚龄香榧幼胚遗传转化效果不同,突破种鳞后第10周香榧幼胚遗传转化效果良好;当农杆菌菌液D(600)为0.5,侵染时间为10 min时,转化效果最佳;300 mg·L?1为羧苄青霉素脱除农杆菌的最佳质量浓度;100 mg·L?1是潮霉素阳性香榧幼胚筛选的最佳质量浓度。图3表5参37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适合家庭存放杏仁的贮藏温度和时间。方法以"龙王冒"生杏仁为原料,分别测定不同贮藏温度(4℃、室温和35℃)与贮藏时间(0~4周)杏仁油脂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并根据国家限量标准做出评判。结果在4周的贮藏期内,采取4℃、室温和35℃贮藏"龙王冒"生杏仁,杏仁油脂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均未超标,在贮藏期内4℃贮藏效果最好,35℃与室温差异不显著。结论 4℃下贮藏4周的杏仁油脂过氧化值和酸价均可达到国家标准(GB2716-2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种实膨大过程中蔗糖及其产生的己糖在假种皮和种仁中积累与分配规律,初步阐明蔗糖变化对香榧种实库活力的影响,深入探讨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模式对香榧种实膨大的影响。  方法  以香榧种实膨大不同阶段的种仁和假种皮为研究材料,测定蔗糖、葡萄糖、果糖及淀粉质量分数,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激素质量分数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结果  随着香榧种实膨大,假种皮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先上升后下降,淀粉质量分数不断下降,至种实突破种鳞后90 d时下降至254.05 mg·g?1。种仁中蔗糖质量分数则持续下降,至种实突破种鳞后90 d时下降了61.24%;淀粉逐渐积累,由种实突破种鳞后30 d时的105.29 mg·g?1增加至90 d时的149.72 mg·g?1;蔗糖磷酸合成酶在假种皮中活性上升,而在种仁中活性下降,至种实突破种鳞后90 d时约降低了28.82%;蔗糖转化酶活性在香榧假种皮中也显著上升(P<0.05),种实突破种鳞后90 d时细胞质蔗糖转化酶和液泡蔗糖转化酶分别上升至21.52和23.49 μmol·mg?1·min?1。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参与蔗糖及还原糖运输的基因在种实膨大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P<0.05),参与蔗糖水解的基因部分转录本也随着种实膨大显著上调(P<0.05)。种仁中参与淀粉合成的基因在种实膨大后期均显著上调表达(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假种皮和种仁中多种激素均与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淀粉质量分数和酶活性间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  结论  膨大前期香榧假种皮中的蔗糖以积累为主,种实膨大后期蔗糖和淀粉以分解为主。种仁中蔗糖则一直以分解为主。假种皮和种仁之间,以及种仁内部存在活跃的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过程。负责蔗糖水解的酶主要是蔗糖转化酶,细胞质蔗糖转化酶和液泡蔗糖转化酶起到重要作用。图6表1参42  相似文献   

5.
杨雅新  宿时  钱志伟  刘欣 《河南农业》2023,(3):52-53+56
以黄蜀葵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黄蜀葵籽油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以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蜀葵籽油脂最佳超声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g/mL) 1/10、超声时间40 min、超声温度60℃,在此条件下,黄蜀葵籽油脂提取率为92.85%。黄蜀葵籽油主要脂肪酸由硬脂酸(11.21%)、油酸(50.67%)、亚油酸(34.05%)组成,是一种高油酸油脂;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6.87 mgKOH/g、1.86 meq/kg;氧化诱导时间为15.12 h。  相似文献   

6.
酸价和过氧化值是反映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本试验选用日常食用的植物油,针对人们贮存和大豆油的方式以及市场上油炸行业反复使用植物油脂时间的长短,探讨在常温条件下不同贮存方式对植物油脂的酸价与过氧化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开口放置的植物油的酸价与过氧化值高于封口放置,两者都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三种植物油中,大豆色拉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  相似文献   

7.
新型茶叶肉松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试验选择茶叶肉松的加工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煮制时间2.0 h,烘烤时间80 min,烘烤温度70℃,炒制时间50 min。在此工艺下加入不同量的红茶、绿茶做成茶叶肉松成品,有效地提高了茶叶的多元化利用,增加了产品的营养与口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制备含油量低的香菇酱,选择适宜于减油后香菇酱的天然抗氧化剂,以新鲜香菇和黄豆酱为主要原料,研究改进护色、脱水、腌制、炒制等加工工艺,以腌制代替传统油炸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减油香菇酱最适加工工艺;并在减油香菇酱中分别添加天然抗氧化剂VE、茶多酚(TP),及化学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为阳性对照,定期测定香菇酱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比较不同抗氧化剂的效果。结果表明:减油香菇酱的最适加工工艺护色剂添加量为Vc 0.2%、柠檬酸0.1%、食盐0.75%;香菇在热风干燥45℃下脱水时间40 min、腌制时间为30 min,大豆油添加量50%,杀菌时间为25min,杀菌温度为100℃。此条件下制作的香菇酱脂肪含量为36%,比同类香菇酱降低了33%。在抗氧化剂添加量均为0.01%时,茶多酚对香菇酱的抗氧化效果优于VE,添加茶多酚的香菇酱,过氧化值和酸价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低了44.46%和43.31%。本研究在传统香菇酱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油炸,增加了腌制工艺,降低了油脂的含量,选出了适用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加工的减油香菇酱产品风味良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红茶酥加工工艺,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为红茶酥及红茶中式糕点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微红茶粉为原料制作红茶酥,采用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加工的红茶酥进行功能成分、贮藏性能和消化特性方面的品质评价。【结果】影响红茶酥感官评分的主次因素排序:超微红茶粉添加量>烘烤温度>烘烤时间,3个因素对红茶酥感官评分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红茶酥最佳加工工艺条件:超微红茶粉添加量为面粉质量的4%、烘烤温度175℃、烘烤时间16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加工的红茶酥感官评分达92.84分,具有红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外观色泽。加工后红茶酥中功能成分保留率均在80.00%以上,且保留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咖啡碱>茶褐素>茶红素>茶黄素>氨基酸>茶多酚。与普通酥饼相比,红茶酥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当贮藏至第16 d时,过氧化值(0.26 g/100 g)和酸价(5.1 mg/g)才超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值[过氧化值(以脂肪计)≤0.25g/100g、酸价(以脂肪计)(KOH)≤5mg/g];同时,红茶酥体外抗淀粉消...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脆片加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确定了马铃薯脆片加工技术条件。最佳配方为:马铃薯100、淀粉26、面粉11、绵白糖7、油脂6、复合语加剂3;最佳烘烤条件为:温度180℃、烤制8min,然后调节烤箱温度至200℃,继续烘烤3min。  相似文献   

11.
以香菇栖和猪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讨香菇柄肉松加工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及辅料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辅料添加量的最佳配比:白砂糖16%、酱油6%、食盐1.2%.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烘烤温度60℃、烘烤时间60 min、炒制时间35 min.制得的产品颜色金黄,呈松散的絮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温冷藏期间鲜核桃指标响应及一级反应动力学非线性拟合,为鲜核桃贮藏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以鲜核桃为试材,分别采用聚乙烯(PA/PE)复合膜真空袋和普通密封袋进行包装,以自然存放为对照,置于1~2℃、相对湿度85%~90%的条件下贮藏,每18 d对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真空包装贮藏鲜核桃的保鲜效果优于密封包装贮藏和对照.贮藏至第72 d,真空包装贮藏的鲜核桃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43 mg/100 g和2.58 mmol/kg,与对照及密封包装贮藏相比分别降低了25.52%和12.80%、41.36%和17.04%,丙二醛含量为5.34 mmol/g,较密封包装贮藏减少19.58%;CAT活性出峰时间明显推迟;SOD活性出峰时间在第54 d,较对照及密封包装贮藏推迟18 d,且第72 d时真空包装贮藏的鲜核桃SOD活性较高,为82.74 mg/min,较此时的对照及密封包装贮藏高12.66%和5.16%.两个主成分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98.597%,其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对鲜核桃贮藏品质的贡献率最大;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的决定系数(R2)均在0.7000以上,真空包装贮藏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与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程度最佳.[结论]真空包装贮藏能延缓鲜核桃果实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较好保持果实品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果实贮藏期间酸价、过氧化值和丙二醛等指标的变化;酸价和过氧化值与鲜核桃品质变化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香榧瘿螨Nalepella abiesis对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叶片的为害机制,对叶片结构及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可为香榧瘿螨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正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螨害对香榧叶片组织结构、气孔结构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  结果  随着螨害时间的持续,香榧叶片叶肉栅栏细胞形状改变,细胞数量减少;螨害第40天时,栅栏组织厚度明显减小,海绵细胞亦缩水变小,海绵组织更为松散;气孔区域部分角质钉结构破损,保卫细胞缩小,气孔器有明显的损伤和萎缩。叶肉细胞逐渐膨胀变形,细胞间隙变大,叶绿体数量逐渐减少,并出现膨大的淀粉粒;螨害第12天时,叶绿体内嗜锇颗粒数量明显增多,基粒片层排列逐渐散乱,结构不清晰,螨害第25天时则变得模糊,到螨害第40天时片层结构瓦解消失。接种瘿螨的处理与未接种瘿螨的对照相比,0~12 d叶绿素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但在25~40 d叶绿素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 < 0.05);随着螨害时间的持续,叶绿素质量分数下降更多。  结论  香榧瘿螨吸食破坏了香榧叶片叶肉细胞和气孔器的结构,使得叶绿素质量分数减少,从而影响了香榧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液熏蓝点马鲛鱼片的抗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液熏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所用的熏液进行了抗氧化研究,根据液熏蓝点马鲛鱼片油脂肪肪酸组成,油脂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变化结果,证明了熏液的抗氧化作用,液熏蓝点马鲛鱼片在5-6℃下贮藏60h后的油脂过氧化值和酸价分别为4.8,7.8mg/g,感官检验结果表明,液熏蓝点马鲛鱼片色泽棕黄,有光泽,熏制风味浓郁,鱼内的组织结构紧密,口感好,贮藏期控制在45d以内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进行皱皮木瓜叶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皱皮木瓜叶茶不论外形、香气及持久性等感官品质,还是功能性成分含量,春茶明显优于夏茶,建议皱皮木瓜叶茶以炒制春茶为主。2皱皮木瓜1芽1叶原料加工成叶茶,茶香浓郁而持久,滋味醇爽含杏仁香味,感官品质较好,是最佳原料级别。3采摘的新叶梢摊放8 h,并翻叶4次,是摊放期间的最佳处理措施。4叶茶原料较适宜的杀青参数:温度为150℃,时间为2 min,投叶量为40 kg/h,炒制的成茶品质较高。5叶茶原料采用冷揉方式,揉捻时间以20 min为宜,头5 min轻揉,中间10min重揉,后5 min轻揉。6原料进入滚筒烘干机时最佳壁温是140℃,充分摊晾回潮,放入炒锅烘干时初始温度以110~120℃为宜,烘干过程中温度保持在95℃左右。干燥好的叶茶经热风筛选,剔除杂质和外形欠佳的茶叶,摊晾至室温真空包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立足于溶剂法,通过对比超声波、微波、光波单独处理较短时间的红松籽油的得率,以及处理后单独浸提红松籽油得率的增加情况,明确在红松籽油提取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方法,同时确认4种提取方法对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照GB/T 5009.229—2016《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T 5532—2008《动植物油脂 碘值的测定》和GB/T 5009.227—2016《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分别测定4种方法提取的红松籽油的酸值、碘值和过氧化物值,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红松籽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质量分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松籽油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  结果  正己烷作为最佳提取溶剂,当提取温度25 ℃,液料比18 mL/g,浸提时间5 h红松籽油得率为65.52%。超声波法(300 W,10 min)、微波法(380 W,100 s)、光波法(400 W,11 min)单独处理时的红松籽油得率分别为67.63%、62.26%、58.25%。上述3种方法处理后再单独使用正己烷浸提,使总提取时间达到5 h后的红松籽油得率分别增加了2.18%、4.50%、6.10%。4种方法提取的红松籽油符合GB/T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中酸值(≤ 4 mg/g)、过氧化值(≤ 0.25 g/100 g)的限量标准。溶剂法制备出的红松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低(P < 0.05)。脂肪酸质量分数由高到低分别是亚油酸(44.54% ~ 46.32%)、油酸(28.29 % ~ 28.83%)和皮诺敛酸(13.15% ~ 14.51%)。溶剂法、超声波法、微波法、光波法所提取的红松籽油清除DPPH·和ABTS+·的IC50值分别是9.41、8.80、9.43、9.61 g/L和5.10、5.51、6.10、5.43 g/L。  结论  对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光波法单独作用及浸提后得率进行比较,发现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光波法在提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与溶剂法、微波法和光波法相比,超声波法提取的红松籽油得率高,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抗氧化能力强,能够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此方法应用于红松籽制油工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37℃加速氧化和不同包装真空度条件下,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添加方式和添加量对油炸花生米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加速氧化条件下,添加TBHQ后油炸花生米的酸价(AV)和过氧化值(POV)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都不超过国家限量标准。TBHQ(油)添加组酸价(AV)显著低于TBHQ(拌料)添加组(P<0.05),但过氧化值(POV)没有显著差异(P>0.05),预测货架期均在12个月以上。在37℃贮藏第3个月,对照组的AV和POV值均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在油炸持续过程中TBHQ含量不断降低,8 h后损耗率接近60%。综上所述,TBHQ(油)添加组整体抗氧化效果优于TBHQ(拌料)添加组,产品保质期可延长3个月,并且实际生产中要及时补充油炸造成的TBHQ损耗。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油炸花生米等高油脂食品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休闲松子的品质,采用3种不同热处理方式(真空油炸、水煮及普通油炸)对松子进行加热处理,测定不同热处理下休闲松子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真空油炸和水煮松子的酸价在4 min时均高于普通油炸;普通油炸松子的过氧化值在4 min时显著高于真空油炸和水煮(P<0.05),而当热处理时间达...  相似文献   

19.
采用2×3×5三因素区组设计,将大豆油、棕榈油和脂肪粉分别配制成8%生长猪预混料,设常温(25℃)和高温(35℃)储存共6个处理,分别为常温下大豆油组(NS25)、棕榈油组(NP25)和脂肪粉组(NF25)以及高温下大豆油组(HS35)、棕榈油组(HP35)和脂肪粉组(HF35),每处理4个重复,计24个样品,储存0、15、30、45和60 d时检测不同油脂配制的8%生长猪预混料在储存期间的外观、水分、酸价、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8%生长猪预混料的酸价、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均线性升高(P0.01)。高温则促进油脂氧化,与常温相比,无论是大豆油还是棕榈油和脂肪粉配制的预混料,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均极显著升高。同一温度下,大豆油配制的预混料,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最高,其次是棕榈油,脂肪粉最低(P0.01)。建议在配制生长猪预混料时以棕榈油或脂肪粉作为油脂原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复合膜包装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籽在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香榧等其他坚果的新型包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提取精油后的香榧假种皮残渣和香榧精油为原料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为包装原材料,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香榧储藏期的氧化试验,设置2种包装形式[直接涂膜:对照(ck)和纳米复合膜液(Coating);成膜袋装:塑料袋包装(PE)和纳米复合膜袋包装(Film)],测定各处理下0~6周储藏过程中香榧籽失质量率、酸价、碘值、皂化值、脂氧合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茴香胺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结果】(1)储藏4~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PE处理(P<0.05)。(2)储藏5~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脂氧化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PE处理。(3)PCA分析显示:储藏1~6周,Coating与Film处理的香榧籽之间无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