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根据《中国植被》所阐述的植被分类原则及命名方法,结合生态学原则和实际情况,确定各层片的优势种或优势种群组,大罗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5个群系、32个群丛。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合全国第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对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研究,野外调查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数据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中国植被>对植被类型划分、分类的标准,将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类型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42个群系组.并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妮  尹林克  王喜勇  严成 《新疆农业科学》2009,46(4):818-823,F0003
乌鲁木齐地处高寒干旱的亚欧大陆腹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干旱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其植被类型对了解乌鲁木齐自然植被现状、植物多样性以及荒漠植物对不同环境的抗逆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资料,对乌鲁木齐主要植物类型进行了分类.以乌鲁木齐辖区内自然植被为研究目标,遵循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乌鲁木齐地区自然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和84个群系,并对各群系分布和不同类型植被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太宽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107科469属1 018种,有脊椎动物29目74科289种,无脊椎动物蛛形纲2目24科96种,昆虫纲10目125科607种。《山西植被》的自然植被分类系统将太宽河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37个群系。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资源现状的考察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系统分析并揭示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于2014年11-12月和2016年7-8月2个阶段对浙江景宁望东垟亚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对望东垟亚高山湿地植物的生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群系组为基本单位对该区域的植被类型进行描述,建立矢量模型对其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共计61科122属182种,其中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51.10%),木本植物也占有较大比例(25.82%);该区域植被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山地天然植被型组和沼泽湿地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常绿针叶林植被型、亚热带山地矮林植被型、森林沼泽植被型和草丛沼泽植被型),6个群系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浙江红山茶Camellia lucidissima,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沼原草Moliniopsis hui,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华东藨草Scirpus karuizawensis)。分析表明:区域植被的分布表现出优势种较少、盖度大,外貌不整齐,层片结构分化明显的群落学特征。最后,分析了湿地植被分布在人为破坏前后的自我恢复变化过程及规律,针对该区域湿地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2011年,采用样带和样地调查方法,对东大河林区的森林植被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查到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6个群系;从森林植被类型、经向和纬向地带性、垂直变化、森林植被结构4个方面探讨了东大河林区森林植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植被监测点,开展野外植被调查,通过结果分析,将保护区植被类型划分为3个植被型纲、5个植被型亚纲、8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44个群系;植被划分为森林、灌丛、草原、草甸四大类,森林的建群种是青海云杉、油松;灌丛的建群种有华北紫丁香等;草原建群种有大针茅等。  相似文献   

8.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广州白云山的植被特点,划分了群落类型,并描述了每种群落类型的特征。白云山的植被可划分为3种植被型组、3种植被型,4种植被亚型,12个群系和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特点、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具明显的垂直带结构,优势种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特征,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并对各主要典型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进行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南山区山地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南山区山地植被的特点,划分出了群落类型。南山区山地植被可划分为1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8个群系,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11.
对1998 年春季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中降水、透冠水、茎流水、土壤渗漏水和沟水的水溶态氮(NH 4 -N、NO-3 -N、NO-2 -N) 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庐山酸雨pH值较1993年升高, 总氮亦有所增加; 系统中氮流通量加大, 输入量大于输出量。土壤尚能有效缓冲大气氮沉降; 氮的输出量中, 以灯台树(Cornusccontroversa)和山胡椒(L.glauca)为主的阔叶林系统多于以日本柳杉(Cryptom eria japonicum ) 为主的针叶林系统; 阔叶林较针叶林更有效地抵抗酸沉降。氮的分布及其动态表明阔叶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群落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并对各个植被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和描述.古田山森林植被从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在中部亚热带低海拔地区较为罕见.植被的垂直分带现象明显,同时在同一海拔的不同地段植被类型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林类型及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火地塘林区的天然次生林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针叶林和阔叶林;6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个群系。低山地带分布有马尾松林和青冈—短柄栎林群系,表现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被特征。同时,对各群系的动态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千岛湖天然次生林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千岛湖次生林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采用极点排序将千岛湖次生林群落划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叶林等4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群落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比较,认为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4种群落类型的均匀度值诊次为69.6,81.6,82.8和89.6,多样性指数依次为2.33,2.82,2.67和2.75;生态优势度下降,其值从0.307下降到0.158,但并不是演替的最高阶段物种多样性最大;通过对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分析,认为封山育林是千岛湖区森林植物被进展演替的有效途径,目前森林植被正在向演替系列的更高阶段发展,同时由于立地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同一空间存在着不同的演替系列。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15.
以明溪县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的初查、复查资料为基础 ,对间隔1 1 a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和转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985年的天然常绿阔叶林 ,在 1 1 a中转型率达到 37.4% ,年均转型率为 4.2 % ;其它林型 (人工林、针叶林等 )和地类 (采伐迹地和宜林地等 )转型和新增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占现有 (1 996年 )阔叶林的 2 7.8% .由于马尾松成为首选的择伐木 ,天然阔叶林中的针叶树大量减少 ,天然阔叶林趋于纯林化 ,1 985年留存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近、成过熟林人为干扰为轻度、中度和严重的各占 1 /3左右 ,至少要禁伐 1 1~ 1 3a才可以恢复到 1 985年的森林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16.
四川大头茶在不同生境中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Gardornia acuminata)在3个群落类型(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12个引物共扩增出108个产物,其中82个是多态性的,多态位点比率为74%.Shannon指数估算的3个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为2.2448,总遗传多样性为2.6353,在总遗传变异中,有89.35%存在于种群内,10.65%存在于种群间。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该林区的桦木次生林主要有红桦和牛皮桦两个群系,桦叶英—红桦林、箭竹—红桦林、迎红杜鹃—牛皮桦林、箭竹—牛皮桦林等4个群丛组。红桦次生林种类结构不稳定,巴山冷杉是进展种群,红桦通过林窗更新维持其种群的连续性,演替趋向为针阔叶混交林。牛皮桦林的种类结构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郭建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74-12875,12941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当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期为4~6月,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为13~15d,雏鸟晚成性,24~26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其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为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上游融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融江流域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字化成果,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通过ArcGIS9.3和Fragstats3.3软件分析了融江流域的I级和II级景观格局特征。选取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总面积(TA)、斑块个数(NP)、类型面积(CA)、平均大小(MPS)、香农多样性(SHDI)、优势度(LDI)、香农均匀度(SHEI)等。研究结果表明,融江流域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组成的森林景观面积比达到74%,保障了流域景观的生态功能;在森林景观中杉木面积比约为49%,同时斑块密度和斑块边缘密度也较大,对景观类型的发育和保持结构功能的稳定都不利。建议将过于单一的杉木纯林向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恩施州分布的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恩施州绿化树种的选用和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抗病性、耐高温高湿、耐瘠薄、吸收有害气体、滞尘、吸噪、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形、无飞絮、无落花落果、无异香恶臭13项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对恩施州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为I级的树种共31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25种,灌木5种;综合评价为II级的树种有69种,其中有针叶乔木5种,阔叶乔木46种,灌木12种,藤本6种;综合评价为III级的树种共44种,其中有针叶乔木2种,阔叶乔木23种,灌木19种;综合评价为IV级的树种共27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13种,灌木12种,藤本1种。[结论]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首选树种,I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一般树种,III级树种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用,IV级树种不宜选用或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适当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