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王守富  付群  李孝荣 《北京农业》2012,(24):164-165
风水学理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对郧西县古县城进行了风水学上的资料考证,并对郧西县城的选址及周边山水环境进行了简单风水学的分析、评价,试图以现代科学与规划的眼光结合风水学的理论对现有的城市建设及未来的城市规划进行指导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廖为明  陈飞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30-5831
介绍了风水学理论在传统居住环境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和现代居住区绿地风水规划。  相似文献   

3.
王佳佳  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79-17180,17274
简述风水的定义以及风水学中关于山水环境整体的选择论,从叠山、理水两方面阐述风水学中关于山水关系的理论,并以合肥某居住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杭州太子湾公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以及北京北海公园,上海长风公园为例,举例说明风水学中叠山理水理论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植物造景与风水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风水学理论在古代植物造景中的应用,包括植物种植方位、植物的象征意义、植物配置的均衡性及植物的季相变化等内容,并将这些理论结合运用到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中。  相似文献   

5.
风水学与古典园林的核心,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风水学为理论基础,从阴阳论、五行说、象征意三个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方位、均衡景观、相生相克、颜色和吉凶寓意的形式,并举例以证。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风水学的科学性和民俗文化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和弘扬全新的风水观才能使风水学在现代中国民族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言: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社会发展与科学水平的影响,风水理论长期以来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人们无法解释风水体系的奥秘,一些非科学的成分就混杂其中。事实上,风水学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8.
杨卡  张小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26-2527,2530
风水理论作为我国古人生产生活的依据之一,具有盲目迷信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古代人民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古代人民伟大智慧的凝结,包含着丰富的地理学思维和合理的科学内核。从以下方面来阐述风水理论的地理思维:风水理论产生和发展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风水理论充分关注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议题,体现了古人的地域综合体的思维;风水学从不同尺度来考察人类周围的环境,体现了地理学的尺度观念。  相似文献   

9.
从风水学角度对住宅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和表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风水住宅"的设计策略,解决了住宅建筑出现的问题,为解决住宅建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相似文献   

10.
婺源古村落空间环境意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哲学、风水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骛源的古村落的空间环境的整体性、模糊性、意象的矛盾性和环境场所的归属性,揭示了古村落的空间构成特点,以及给人多层次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1.
连艳芳  蔡菊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23-10525
从风水的概论入手,深入研究了风水对中国古代营建活动的影响,指出风水影响了中国古代都邑、村镇、宫宅的选址、规划布局,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强调园林规划设计要注意与环境因子相协调,注重人的心理因素,体现"天人合一",尊重场所精神并且因地制宜,以及体现吉祥文化。  相似文献   

12.
程朝霞  段渊古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80-4582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来营造具有特色的居住环境,并以文华景苑别墅区为例,从选址、朝向、道路、绿地系统4个方面来阐述风水理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26-1528
就地球环境、地质作用展开探讨,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地球环境,介绍了地球的组成、结构及地壳运动的特征,强调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有助于人类自觉地规范和限制相关行为。解析了地质作用与景观风水的关系,围绕古代风水科学"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精神内涵,强调了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风水文化"对于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哲理、美学、建筑学、景观学、人体学于一体。风水文化通过结合建筑空间构成设计,使风水学说发挥其科学的价值,以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王鹏  周哲  蒋玉川  张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5-12397
以成都市龙泉驿洛带古镇为例,从其地理区位概况、历史文化特色和布局概况入手,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特色,强调古人注重风水考究的精神信仰,以"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为重要参考依据,解析了古人风水观在洛带古镇的体现,强调其"一街七巷子"的传统格局的构成特点及科学性、实用性。以客家民居、会馆建筑作为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代表,强调客家民居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信仰、传统建造工艺等相互融合而成的特有建筑风格,而会馆建筑则是明清时代联络乡谊、团结同乡的特色产物,并着重选取了"巫氏大夫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分析了古镇建筑特色,以期对洛带古镇的特色景观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 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州3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征及村落外扩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 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