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电管理》2006,(3):4-4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企业应当根据规划要求,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发电企业应当积极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并承担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义务。  相似文献   

2.
《农村电气化》2008,(3):50-51
1 丹麦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后,丹麦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丹麦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先锋。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逐年增长,由1990年的6%左右增至2003年的近13%。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由1994年的不到5%增加到2003年的23%,并计划在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29%左右。  相似文献   

3.
《农村电气化》2007,(5):62-62
3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请报送2006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价附加征收等有关材料的通知》,正式启动2006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工作。《通知》要求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统计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省级电网公司和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经营企业的2006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上网电价和电费结算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沼气》2007,25(3):50-50
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技术的开发、应用是当今世界能源领域发展的热点,也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和支持的事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我国将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被政府列为能源开发的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5.
浅析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之初,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加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世界很多国家都寄希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达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此,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实施或正在准备实施一种新的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简称PRS0政策。  相似文献   

6.
可再生能源供热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供热,缓解日益严重的雾霾影响。总结了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应用领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未来可再生能源供热开发潜力,并从政策、技术及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必然。而研究和实践表明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环保,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特别是太阳能资源更为丰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从近期看,光伏发电可以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解决特殊应用领域,如  相似文献   

8.
《农电管理》2006,(1):23-23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的正式生效,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值得积极倡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在“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透露,我国政府将采取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的办法,解决远离电网的偏远山区的近3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这是一项很有远见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电气化》2004,(12):55-55
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爱尔兰和挪威签署了一份旨在扩大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决心使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化、降低可再生能源价格等领域进行更紧密合作。协议是在波恩举行的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期间在国际能源机构的主持下签署的。上述6个国家将共同研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市场化及减少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障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首届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装备发展论坛于8月22日上午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论坛旨在促进农业废弃物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设备的交流、探索和提高,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我国农村废弃物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电管理》2004,(11):46-46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山指出,要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除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设高效和节能型社会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在众多可再生能源作物中,甜高粱以其高含糖量、高生物产量、高乙醇转化率和高抗逆性的特点成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国土、气候条件,既产能源又产粮食的理想作物,它的开发利用为生产燃料乙醇原料的多元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电气化》2006,(9):61-62
中国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在7月29日的东亚投资论坛上表示,我国将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10%,到2020年达到16%左右,这将带来巨大商机,到2020年需要投资8000亿左右。总体目标是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研究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出发,根据我国农村和城市规划,把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分为农村、农业园区、城市、工业园区等四类.这些模式根据可再生能源规模大小进行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推动和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的数据及河北省农村地区“农村生活能源”调查数据,从农村现状出发考察农村可再生能源选择利用方式和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农村以往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农村能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阐述可再生能源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引下,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针对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的竞争优势,结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的特殊性,提出适合齐齐哈尔市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一定义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高票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中给予了法律意义上的认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缺乏、结构不够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全球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市场的改革,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因其低污染、可再生、节能和减排的优势而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和投资潜力,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开始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本文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纳入考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投资组合模型,根据各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发展情况及约束条件,建立计及风险偏好的区域间可再生能源协同投资组合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此外,通过对比平均调度与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上网电量的分配状况,分析投资可再生能源与燃煤发电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水平。在节能调度模式下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效益将更有保障,在电力系统能满足可再生能源消纳要求的情况下应该增加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  相似文献   

19.
从“’ 2000环境、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国际展览会暨研讨会”获悉,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开发利用量约相当于 30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 0 2%左右 (没有包括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和小水电 )。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 502万千焦 /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 2 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2/3以上;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 32 26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 2 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 40多个地热田可…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电气化》2008,(2):51-51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英国政府从多个方面探索扶持政策。 1 非化石燃料公约 英国于1990年实施了“非化石燃料公约”(Non-Fuel Obligation,简称NFO)。NFO规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由政府发布,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者,竞标成功者将与项目所在地的电力公司按中标价格签订购电合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