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情况 (一) 水仙溯源及原产地。水仙原产建阳水吉之大湖,栽培已有百余年。传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居住在水吉大湖的苏氏农民;有一天他往对岸岩义山采竹竿为旱烟筒,经桃子岗祝仙洞下,见一树,花白,偶折一枝缀竹笠上。回家后觉得叶溢清香,试制乌龙茶竟香列甘美,遂将此树移至西乾家培育,命名“祝仙”以纪念其来自祝仙洞,因当地“祝”与““水”同音,后渐讹为“水仙”。  相似文献   

2.
武夷水仙的来源与栽制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水仙茶是岩茶系列中优秀当家品种之一,与被誉为“名丛之冠”的肉桂齐名,早已声名远播。其起源,清道光年问(1821—1850)有一苏姓农民在建阳水吉大湖的岩义山桃子岗祝仙洞下见有一株茶树,偶折其枝并制成茶,品饮之时竞芳香四溢。逐将其移植于西土乾家前,后根据其取自祝仙洞下,逐以“祝仙”而名。因当地方“祝”与“水”皆同音,逐呼为“水仙”,从发现栽植至今有17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方式滋养着茶人的心田。不同于现代科学观照下的水,古代对“水之品”的讨论是在博物之学视角下进行的,讲究产地源头与茶水相配得宜,有着“活”“纯”“甘”“寒”“轻”等品类特点,亦保存了万物有灵的博物之学特征。古代茶书中围绕“水之煮”所论甚广,而不外乎“储水”“用火”“候汤”三步,虽然现代科学仪器发达,但依然不可替代人的感官对“候汤”的把握。“水之道”体现在人与水的关系之中,水为中国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中国道论又为水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人与水之相互影响,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茶叶》1960,(3)
“水”在八字宪法中居于重要地位。茶树为長时间继续采叶的作物,每当采摘一次均要帶走相当于鮮叶重量75%左右的水分,因此在茶叶生产上,“水”亦为提高产量的一項极重要的物質基础。为确保茶叶增产,解决在干旱季节供給茶树生長所需要的足量水分,以人为的方法,直接湿潤土壤和茶树改变茶园的小气候,以創造获得茶叶高額稳定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分析高沙土地区“二旱一水”大麦在不同密度、施氮量条件下的产量因子对产量的作用表明:“二旱一水”大麦250kg/亩以上产量水平的高产栽培途径应从增加穗数为主。配套技术为选用分蘖性强的品种苏农21适期早播,密度控制在每亩15—20万基本苗,氮肥运筹采取“前促后控”技术,以减少大麦对王米的影响,使麦玉协调增产。  相似文献   

6.
人们要想饮到一杯好茶,仅有好茶、好水还不够,必须做到茶、水、火三合其美,只有这样,方能体现出好茶、好水的“本色”来。宋代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谈到:“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意思是要煎好茶,首先要烧好水。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  相似文献   

7.
自然生态与名茶品第成因关系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心寄 《茶叶》2004,30(2):107-109
为科学论证“高山好水出好茶”这一理念,针对本县名茶发展的新态势,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优质资源优势,打造产品区域品牌,这是确保优质、立稳“名牌品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茶与水质     
关于冲泡茶叶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论述。唐代陆羽《茶经》五之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又新《煮茶水记》一书,专门论述茶与水质,指出: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为第二,蕲春兰溪石下水为第三。还有刘  相似文献   

9.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10.
“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的“双绝”;“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成都茶馆的楹联。自古以来,凡提到品茗时,总是将茶与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茶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成分,最终都是通过将茶用水冲泡后,以饮料的方式提供给人们的。所以,茶与水,可谓关系至深。对此,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食笔谈》中作了精辟的论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关茶与水的关系,历代茶人论述颇多。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则根据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1892~1978年)祖籍福建宁化县,出生在川南乐山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沫若取自于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之名。古称“嘉州”的乐山,享有“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之美誉。沙湾小镇也有“绥山毓秀、沫水钟灵”之称。名山名水出佳茗,好山好水育英才。1903年,年仅11岁的郭沫若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  相似文献   

12.
茶叶的色、香、味要靠水来体现,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明显。没有好水再好的茶都会“黯然失色”。因此如何选择好泡茶的水就成为茶叶品评中的要素之一。1茶叶与水的关系在历代古茶书中,有不少篇章和专著论及茶与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口用之不可少者,品周有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  相似文献   

13.
“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研讨会暨1996年海南年会会议纪要Summaryofthe“863”projectTwo一lineHybirdRiceSymposiumandHainan’96AnnualMeeting“八五”期间,“863”两系杂交水...  相似文献   

14.
我县从19 83年开始试种杂交早稻威优35和威优98,三年来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3—3.5公斤,全生育期120—125天。由于生育期偏长,用种量偏多,致使杂交早稻难于推广。为了把杂交早稻尽快普及应用到生产上去,实现早稻高产,我们在1986年进行了杂交早稻威优49旱秧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经济效益 威优49旱秧栽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早二高”。 “一早”即成熟早。威优49育旱秧可在3月20日左右播种,比水秧早播 5— 6大, 4日20日左右抢晴天移栽,比水秧早栽8—10天,在7月20日左右成熟,比水秧早2一S天。 “二高”是单产…  相似文献   

15.
吳林生产队做的水網化的等高梯地是这样的:梯面徵向内傾,在每层梯級的内侧挖一条宽5市寸,深3市寸的“水平輸水溝”,再在每段梯地的內側中部,挖上一个能容水十余担的口小肚大水缸形的池。  相似文献   

16.
灌水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研究水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择鲁麦22和烟农15两个品种,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设置了“越冬水+拔节水+挑旗水”(处理A)、“越冬水+拔节水+挑旗水+灌浆水”(处理B)和“越冬水+拔节水+挑旗水+麦黄水”(处理C)三种灌水处理,研充不同处理下的冬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灌水处理对两个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趋势一致。浇灌浆水的(处理B)对两品种的籽粒容重、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粉质仪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但浇麦黄水(处理C)后两品种籽粒的容重、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均显著降低,粉质仪指标也显著变劣;(2)不同灌水处理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鲁麦22的粒重和籽粒产量均以处理B最高,处理A次之,处理C最低;烟农15粒重和籽粒产量表现为处理A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处理C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日”牌水稻高产机进行水的“四化”处理试验,用“四化”水进行水稻浸种和苗期水分管理,结果表明该试验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分蘖、增强抗病性,为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简讯     
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国稻1号”在湖北荆州试种成功“水稻穗瘟和叶瘟抗性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7月17日,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完成的“水稻穗瘟和叶瘟抗性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组认真  相似文献   

19.
地膜玉米施用“5406”植物细胞分裂素的效果及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海 《玉米科学》1994,2(3):052-055
用“5406”植物细胞分裂素浸种、喷施或浸种加喷施的方式处理水、旱地地膜玉米种子或叶面喷施植株,对地膜玉米的生育时期、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影响较大.试验结果证明,在水、旱地地膜玉米上施用“5406”植物细胞分裂素后,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达6.38%~17.69%,获取利润为279.90~1022.70元/公顷.  相似文献   

20.
汤花试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花的产生是宋代斗茶操作过程反映在茶汤中的物理现象。人们利用茶汤的表面特性,用茶筅击拂茶汤,对茶汤表面做功,促进茶汤表面延展,从而产生泡沫——汤花。 宋代斗茶,汤花以“洁白如乳”、“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在竞比中,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